美国家长为何鼓励孩子做义工(ZT)
(2011-01-28 01:00:08)
标签:
志愿服务领导能力培养责任心教育 |
分类: 资源共享 |
一项调查说,半数美国人平均每年花在做义工上的时间大约有100个小时,这相当于在美国有1.5亿人,每三到四天就会去做1小时的无偿义务社会服务工作。对于可能一辈子也不曾做过一次义工,甚至不知道“义工”一词为何意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个概念是不可理解的。作为一位携女随夫到美国生活的中国妈妈,当我在美国看到遍地的义工,并直接受到他们的帮助后,实在忍不住产生了一连串的问号: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美国人如此愿意无偿付出?他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好处?义工精神对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好处?
因为先生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斯隆管理学院做访问学者,于是我有机会和女儿一起也从中国大陆来到美国的波士顿生活学习一年。虽然至今只在美国呆了短短的三个多月时间,但美国人热衷于做义工的现象却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三天一小时全民做义工
美国人的志愿服务精神闻名于世,此言确实不假。统计数字也证实了美国人热衷于无偿劳动,义工现象之普遍已到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境地。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半美国人平均每年约花费100个小时从事义工服务。相比之下,每三个德国公民、每五个英国公民中,才有一个人从事义工劳动。
志愿工作有两种类型,一是向有需要的人奉献爱,另一种是为保护环境而无偿劳动。前者多见于宗教机构和学校。父母花费时间训练孩子们从事体育活动,帮助男女童子军,为他们进行辅导或提供交通工具,接送孩子们去博物馆,参加公共活动。美国的很多居民社区还有志愿消防队和紧急医疗队。在波士顿中国城,就活跃着一支义务维持区域交通治安秩序的志愿队伍。我参加了MIT的中国学生英语会话班学习,来上课的两个美国老师都是义工;我女儿准备考托福,结果经哈佛大学的学生义工介绍,在我们所住的MIT校园内找到了一位在MIT工作的彭小姐为她义务辅导,每晚六点钟她下班后都为女儿上一个半小时的英语课。
设在华盛顿的无党派智库城市研究所最近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揭示,55岁以上的美国人在退休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对社会生活做出巨大贡献。他们花时间照料年老体弱的亲属,还有数百万人在孩子放学后到父母下班回家之间负责照料他们(这两点在国内也有存在,但在美国社会则是被视为无偿奉献)。其它美国老年人还为教会、慈善机构和文化场所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学生做义工计算学分
我女儿在国内读重点中学,平时功课很多,忙得她连家务都极少帮忙做,也极少能有时间去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她的绝大多数同学都是如此。可到美国中学读书后,经学校推荐找了份义工做——每周三下午放学后到哈佛大学博物馆去当解说员,而这在国内是根本不可想象的。虽说美国中学的功课是比国内少得多,可按常理她才来美国不久,要学的东西太多了,特别是英语还需要补习,时间根本不是多了而是不够用才对。问她为何去做义工?答复说做义工学校可以算学分,每做20个小时可以算1个学分,而且学校还给学生介绍做义工的机会。在她的中学里,绝大多数的同学都有做这样或那样的义工。
表面上看以做义工来挣学分似乎有点功利,其实不然。它清楚地表明了美国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
义工创1600亿产值
美国总统布什曾在每年一度的“全国义工周”讲话中指出,美国由于千百万人在“同情怜悯大军”中效力而获益良多。无党派智库城市研究所指出,55岁以上的美国人从事这些活动很少接受报酬,2002年这些无偿劳动对经济的贡献高达1600亿美元。与此同时,其它的研究结果显示,从事义工活动的退休公民会生活得更快乐,更充实,这对一个社会而言也是件很好的事情,实在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伊丽莎白:感同身受新移民生活
伊丽莎白是我的美国老师,是个很特别的美国人,她与丈夫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就开始帮助周围有需要的国际友人,说到起因,她说自己的家庭在美国六个州生活过,每次到一个新地方都觉得有种无助的无奈,对许多国际学生初到美国时都会遇到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畅的困境深有同感。于是他们夫妇两人很热心地帮助国际学生特别是来自中国的学生,她家离MIT很远,每次过来上课都要花许多时间以及车资,更别说还要花时间备课了,有时甚至还要为我们复印学习资料。她不仅在MIT上,在波士顿大学(BU)也给中国学生上英语课。她很自豪地告诉笔者,这种志愿工作对我而言意味着帮助别人,不图任何回报,唯一的原因就是我对此的热爱。“志愿者与其说是某种意义上的工作,不如说是帮助你所喜欢的家庭与人。”
阿伊达:不要金钱要开心
阿伊达也是我的美国老师,她是个在香港出生美国长大,有两个孩子的年轻妈妈,在波士顿一个老人院里做老人医生并负责管理老人院的医务工作。她说过去自己是全职医生,虽然赚不少钱,但很累也过得并不开心,今年她把自己的工作调整为每周工作半周左右,余出时间来做义工,现在她说能帮助有需要的人,觉得很开心很充实。每次看着她给我们上完课后,急急忙忙地开着车赶去幼儿园接两个女儿的背影,我从心里深深感到美国人民乐善好施的本性。
爱心:美国大学敲门砖
美国大学的招生准则中也特别看重考生是否有为他人提供无偿服务贡献的经历,只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而不是唯成绩论英雄。像哈佛大学这样的名牌学校,并不在意考生的SAT成绩(美国中学生的毕业成绩)是多几十还是少几十,他们录取的是将要贡献社会贡献世界的人。有一个白人女孩出生在一个富裕到她一辈子不工作也能衣食无忧的家庭里。她的学习一般,因为她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去做志愿工作了。暑期天天去DunkinDounts打工,赚到的钱也不是攒学费,而是捐给了拉丁美洲两个穷苦的孩子上学了。结果她以1300多分的SAT成绩被哈佛录取(去年满分为1600分)。
名牌大学尚能如此,普通大学就更不用说了,因此这也是许多中小学生争着做义工的重要原因。
义工精神:融入美国文化
或许有人可能会认为,美国人比德国、英国等其它西方国家的人热衷于做义工,是因为他们太富裕了,富裕到有大把时间去做义工,有闲心去“同情怜悯”他人;还有的人说是因为美国大多数人信教,是上帝叫他们去这样做的。
当然这些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因为许多西方国家都很富裕,也都信教,美国也并不是最富裕的国家。但美国人做义工可以说是不分年龄、种族和贫富,不论工作与否,许多人只要有时间,就很乐意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和社区(机构)。仅以此解释是不能全面反映美国义工精神的形成与发展的。
还有一位学者提出,美国人的这种志愿精神可能源自美国开拓新疆土的时代,因为当时的生存条件极为恶劣,定居者相互之间离得很远,所以必须要互相帮助支持。不过这种为生存而生发出的无偿帮助、相互支持现象,在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与民族都同样存在过,但为何只有美国较好地延续下来并发扬光大呢?
有德有能才“真有用”
通过观察,我发现今天的美国义工精神其实已经深深根植于美国人的价值观念当中,美国人以当义工为荣为乐,乐于无偿奉献已变成为一种美国社会特有的文化内容。
但是美国社会又是一个非常多样化的国家,有着许多不同文化背景的小群体,能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产生这样的一致结果,与美国社会评判一个人的价值标准有着密切关系,美国是一个既重能又重德的社会,有污点的人难以被重用,官场如此,商场更是。他们非常重视培养人们从小就树立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观念,一个人不仅要有文化知识,而且也要拥有一颗爱心,有德有能之人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不仅长辈以身作则,而且还融进学校教育内容中。
(来源:香港文汇报,作者:蒋江敏)
因为先生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斯隆管理学院做访问学者,于是我有机会和女儿一起也从中国大陆来到美国的波士顿生活学习一年。虽然至今只在美国呆了短短的三个多月时间,但美国人热衷于做义工的现象却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三天一小时
志愿工作有两种类型,一是向有需要的人奉献爱,另一种是为保护环境而无偿劳动。前者多见于宗教机构和学校。父母花费时间训练孩子们从事体育活动,帮助男女童子军,为他们进行辅导或提供交通工具,接送孩子们去博物馆,参加公共活动。美国的很多居民社区还有志愿消防队和紧急医疗队。在波士顿中国城,就活跃着一支义务维持区域交通治安秩序的志愿队伍。我参加了MIT的中国学生英语会话班学习,来上课的两个美国老师都是义工;我女儿准备考托福,结果经哈佛大学的学生义工介绍,在我们所住的MIT校园内找到了一位在MIT工作的彭小姐为她义务辅导,每晚六点钟她下班后都为女儿上一个半小时的英语课。
设在华盛顿的无党派智库城市研究所最近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揭示,55岁以上的美国人在退休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对社会生活做出巨大贡献。他们花时间照料年老体弱的亲属,还有数百万人在孩子放学后到父母下班回家之间负责照料他们(这两点在国内也有存在,但在美国社会则是被视为无偿奉献)。其它美国老年人还为教会、慈善机构和文化场所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学生做义工
表面上看以做义工来挣学分似乎有点功利,其实不然。它清楚地表明了美国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
义工创1600亿产值
美国总统布什曾在每年一度的“全国义工周”讲话中指出,美国由于千百万人在“同情怜悯大军”中效力而获益良多。无党派智库城市研究所指出,55岁以上的美国人从事这些活动很少接受报酬,2002年这些无偿劳动对经济的贡献高达1600亿美元。与此同时,其它的研究结果显示,从事义工活动的退休公民会生活得更快乐,更充实,这对一个社会而言也是件很好的事情,实在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伊丽莎白:感同身受新移民生活
伊丽莎白是我的美国老师,是个很特别的美国人,她与丈夫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就开始帮助周围有需要的国际友人,说到起因,她说自己的家庭在美国六个州生活过,每次到一个新地方都觉得有种无助的无奈,对许多国际学生初到美国时都会遇到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畅的困境深有同感。于是他们夫妇两人很热心地帮助国际学生特别是来自中国的学生,她家离MIT很远,每次过来上课都要花许多时间以及车资,更别说还要花时间备课了,有时甚至还要为我们复印学习资料。她不仅在MIT上,在波士顿大学(BU)也给中国学生上英语课。她很自豪地告诉笔者,这种志愿工作对我而言意味着帮助别人,不图任何回报,唯一的原因就是我对此的热爱。“志愿者与其说是某种意义上的工作,不如说是帮助你所喜欢的家庭与人。”
阿伊达:不要金钱要开心
阿伊达也是我的美国老师,她是个在香港出生美国长大,有两个孩子的年轻妈妈,在波士顿一个老人院里做老人医生并负责管理老人院的医务工作。她说过去自己是全职医生,虽然赚不少钱,但很累也过得并不开心,今年她把自己的工作调整为每周工作半周左右,余出时间来做义工,现在她说能帮助有需要的人,觉得很开心很充实。每次看着她给我们上完课后,急急忙忙地开着车赶去幼儿园接两个女儿的背影,我从心里深深感到美国人民乐善好施的本性。
爱心:美国大学敲门砖
美国大学的招生准则中也特别看重考生是否有为他人提供无偿服务贡献的经历,只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而不是唯成绩论英雄。像哈佛大学这样的名牌学校,并不在意考生的SAT成绩(美国中学生的毕业成绩)是多几十还是少几十,他们录取的是将要贡献社会贡献世界的人。有一个白人女孩出生在一个富裕到她一辈子不工作也能衣食无忧的家庭里。她的学习一般,因为她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去做志愿工作了。暑期天天去Dunkin
名牌大学尚能如此,普通大学就更不用说了,因此这也是许多中小学生争着做义工的重要原因。
义工精神:融入美国文化
或许有人可能会认为,美国人比德国、英国等其它西方国家的人热衷于做义工,是因为他们太富裕了,富裕到有大把时间去做义工,有闲心去“同情怜悯”他人;还有的人说是因为美国大多数人信教,是上帝叫他们去这样做的。
当然这些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因为许多西方国家都很富裕,也都信教,美国也并不是最富裕的国家。但美国人做义工可以说是不分年龄、种族和贫富,不论工作与否,许多人只要有时间,就很乐意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和社区(机构)。仅以此解释是不能全面反映美国义工精神的形成与发展的。
还有一位学者提出,美国人的这种志愿精神可能源自美国开拓新疆土的时代,因为当时的生存条件极为恶劣,定居者相互之间离得很远,所以必须要互相帮助支持。不过这种为生存而生发出的无偿帮助、相互支持现象,在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与民族都同样存在过,但为何只有美国较好地延续下来并发扬光大呢?
有德有能才“真有用”
通过观察,我发现今天的美国义工精神其实已经深深根植于美国人的价值观念当中,美国人以当义工为荣为乐,乐于无偿奉献已变成为一种美国社会特有的文化内容。
但是美国社会又是一个非常多样化的国家,有着许多不同文化背景的小群体,能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产生这样的一致结果,与美国社会评判一个人的价值标准有着密切关系,美国是一个既重能又重德的社会,有污点的人难以被重用,官场如此,商场更是。他们非常重视培养人们从小就树立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观念,一个人不仅要有文化知识,而且也要拥有一颗爱心,有德有能之人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不仅长辈以身作则,而且还融进学校教育内容中。
后一篇:欢乐寒假尽在皮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