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贴:早认字与早阅读是一个概念吗?

(2010-03-18 20:49:05)
标签:

育儿

快乐阅读

分类: 资源共享

下面这个妈妈说的太好了,早认字好不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主张早期阅读,主张快乐阅读。我的女儿虽然读的书非常多,但是我几乎很少教她认字,她更喜欢自己看图,2岁多的时候自己看着书做各种动作,自己看着CURIOUS GEORGE叠纸船,她似乎也不喜欢我教她认字,但是到目前为止,幼儿园老师的反应是孩子的识字量还是挺大的,有一点我可以确信的是她非常喜欢看书,对我来说,这就够了。

————————————————————

对于孩子是否早识字,一直存在两种看法,支持者认为,儿童早识字,可以早阅读,早阅读可以在早期大量摄取信息,对于孩子智力开发、掌握知识具有很好的作用,甚至有论者认为,早阅读的孩子可以领先于同龄人一步,嬴在起跑线上。

但是从我们的认识和实践上看,儿童不必、也不应该过早识字,过早识字对儿童的成长有害而益不大。

我们知道,孩子摄取信息的方式不同于成人,孩子的成长过程是由感性向理性发展的过程,孩子的理性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孩子大约在3岁时形成自我意识,在6岁时理性开始逐渐形成,我们常讲:3岁看大,7岁看老,与孩子的成长规律大致是相契合的,实践经验也基本验证了这一说法。

孩子摄取信息的方式,随着其年龄的成长,从感性逐渐过渡到理性。感性的吸取,包含他所有的感性方式,通过眼、耳、鼻、舌、身(所有的触觉)、牙等感知外界事物,从而建立自身与外界的关系,因此,婴儿时期的孩子,应当尽量多地采取各种方式刺激孩子的各种感官,是孩子的大脑得到相应的刺激,这些无疑会帮助孩子的大脑的成长。目前许多的亲自游戏其实也是在做这样的事情。

所以说,孩子在幼儿时期应该采取更多的感性的方式帮助孩子成长,比如绘画、音乐、亲自阅读、阅读绘本,以及极其重要的各种各样的游戏。

而文字是人类从感性抽象出的理性符号,当我们阅读文字时,需要从这些理性符号中抽取其中的意义,有个转换的过程,而孩子基于他发育的限制,还做不到(或者基本做不到)这一点。孩子在阅读文字时,基本上是单字的辨认,不能整个词、整句话地连贯,更不能理解这句话的完整意义。比如,“小熊兴高采烈地说……”,孩子在阅读时一般会念成:“小—熊—兴—高—采—烈—地—说……”,很难把“兴高采烈”当成一个词来理解,而我们亲子阅读时就可以连贯地、声情并茂地把“兴高采烈”的语境、含义传达给孩子,即便他还不能完全“兴高采烈”每个字的意思,但“兴高采烈”所蕴含的情绪他是可以感受到的。因此,孩子自我阅读,虽然看的是同样一本书,但和亲子阅读相比,其摄取的信息量相差很大。

其次,早期识字后,会影响孩子最优势摄取信息的方式。大多数孩子识字后,在其他不识字孩子面前会存在心理优势感,而家长和老师的赞赏、鼓励,更强化了他的这种骄傲感,这样的孩子,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字敏感,相应地忽略了其他的信息。这些孩子在读绘本时大多只读字,对图画本身关注不多,而绘本的价值,恰恰在于其绘画,文字只是辅助。

我曾经见过这样的孩子,五岁多大约就认识1000多字,心理优势明显。有一次我们一起去自然博物馆参观,孩子们一进入恐龙馆马上被恐龙骨架吸引、震撼了,围着恐龙赞叹不已。而这个孩子,却直奔说明牌,骄傲地念上面的字,对恐龙却不那么上心。再一次,我拿着书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然后请孩子们复述故事,其他的孩子无论好歹,都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讲述了一遍,这个孩子却要拿着我手中的书念,他一定认为念得比他们讲得好,而且更显示了自己识字的优势。我没有阻止,他就一字一字地念故事。但念了不到一半,遇到一个他不认识的字,卡壳了。我没有告诉他怎么念,请他自己讲述,他讲不下去,因为他依仗自己识字的优势,我讲的时候,没有用心听——忽略了耳朵摄取信息的能力。最近,日日新请到了一位很好的英语老师,她曾经给我们家长上过一堂公开课,其中教给家长一首非洲的歌曲,歌很短,就两句,曲调简单,大家两遍就会了,但第一句词好像绕口令,除了我们在场的一位老师外,都没有学会。后来,她又把这首歌教给了我们的二年级学生,下午女儿见到我就骄傲地给我一遍遍地唱。英语老师对我说:“你们的孩子们,天性保持得很好。”

识字早的孩子,由于理性的提早开发,大大地限制了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形成。

更重要的一点,提早识字,不仅无助于孩子的成长,反而适得其反。最近正在阅读薛涌的新著《一岁就上常青藤》,受到很多启发。关于识字问题,他也介绍了美国的一些研究成果,转发一段,请各位参考:

学习阅读则是另外一回事情。根据Maryanne Wolf的解释,人类不是一生下来就开始阅读的。从物种演进的大历史上看,人类进入文字时代,也是很晚的事情。欧洲中世纪早期的国王和贵族,大多是文盲。可见阅读显然不是生存之必须。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还没有给自己造就这样的基因。不过,Maryanne Wolf通过经验事实的研究得出结论:给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有利于他们智力的成长。这特别包括以有机的方式给他们创造各种语言环境。家长大声给孩子读书,并把书中的词汇和孩子的生活联系起来,就很有助于孩子的成长。比如,家长可以给孩子读“蒲尔和小猪在树林里走丢了”,然后问孩子:“你记得那天我们在公园里走丢了吗?”这样,阅读帮助孩子理解生活,自然促进其智力的发育。

孩子今后在学校中的表现,并不取决于早期的阅读能力,而取决于其词汇量的多少和丰富性。Maryanne Wolf的理论在这方面得到了两位早期教育专家Betty Hart和Todd Risley的研究的支持。他们调查了在3个不同阶层中的孩子词汇量的发展,结果发现:孩子运用的词汇,有86%~98%是来自家长和他们讲话时所用的词汇。在4年的时间内,专业人士阶层(professional class)的孩子会听到450万个词;劳动阶层的孩子会听到260万个词;靠政府福利救济生活的家庭的孩子,则仅听到130 万个词。假设这些孩子的智力基因基本一样,他们的语言经验则完全不同。专业阶层和靠领救济生活的阶层的孩子,在4年内从家长那里所听到的词汇竟然相差320万!这种不同,也决定性地影响了他们在学校的学业表现。

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儿童心理学家Kathy Hirsh-Pasek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她对来自学术导向的学前班和社会导向(也就是强调游戏和培养孩子彼此之间的关系)的学前班的孩子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到了5岁时,学术导向的学前班出来的孩子认识的数字和字母明显要多。但是,到了一年级(也就是6岁)时,这一优势就消失了。同时,在学习的热情和创造力上,社会导向的学前班的孩子明显要高。

Kathy Hirsh-Pasek运用她主持的天普大学婴儿实验室反复证明她的理论。比如,她向两岁半到3岁的孩子放映专门教他们动词的录像。结果发现,这些孩子基本无法理解录像的内容。但是,当成人运用木偶戏对录像进行演绎时,孩子的理解力就开始大增。同样,她发现家长给孩子读书的传统方式比新兴电子技术所制造的“科学智力开发”课程要有效得多。所以,她鼓励家长多和孩子玩搭积木等等的游戏,或者在屋子里用桌椅板凳和床单建造“城堡”。这种自然的游戏最有教育效果。过分进行学术性的早期智力开发,会在孩子大脑里造成神经学上所谓的“堵塞”,把神经元的突触(synapsis,即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接触并影响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或胞体的部位)淤塞占用,而这些组织机体本来是应该为日后更有创造性的活动所保留的。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总结:智商大部分是由基因决定的。但教育也许能对提高智商起到一点边际的效应。家长越肯花时间和自己的孩子进行创造性地游戏玩耍、经常给孩子读书、和孩子进行有趣味有思想的交谈,孩子的智力发展就越健康。相反,如果家长牺牲这样的天伦之乐,把孩子交给陌生的早期教育专家,让他们用过分学术化的课程占据孩子的童年,或者用大量生词卡对孩子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孩子的智力发展就可能变慢。而这也是中国家长最容易犯的错误。

作者:snowbati壮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