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出版基金】《先秦乐制史》(杨赛,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标签:
先秦乐制史杨赛 |
分类: 中国音乐研究 |
黄帝创建了中国礼乐体系,奠定了中国礼乐的思想基础,是先王之乐的集大成者。黄帝乐在传承过程中,有很多曲折。少皞后期,受到九黎乐的挑战;挚时期,受到三苗乐的冲击。颛顼、喾、尧、舜、禹、汤、周都系黄帝宗脉,都用黄帝乐祭祀黄帝,以强调其血统,凝聚民心,巩固执政地位。周建国之初,即访黄帝、尧、舜、禹、商的后裔,分予封地,使各奉先王礼乐,并将六代乐吸收入周乐体系,先王之乐成为周代礼乐最重要的来源。礼乐是新兴的周王朝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象征。到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情况。但孔子以来的学者从来都没有放弃复兴礼乐的努力。历代统治者都把建设礼乐制度作为重要工作,礼乐思想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发芽,渗透到中国每一片乡土、每一个人之中,成为中国文化基因,持续影响到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图书目录
序言
前言、中华礼乐文明探源
第一节、 释古与考古
第二节、 先王之乐
第一章、 远古礼乐的发源
第一节、 伏羲氏之乐
第二节、 朱襄氏之乐
第三节、 葛天氏之乐
第四节、 炎帝之乐 13
第二章、 黄帝创建礼乐体系
第一节、 制作《云门》
第二节、 制作《大卷》
第三节、 制作《咸池》
第四节、 伶伦制律
第五节、 黄帝乐的传承
第三章、 颛顼的礼乐
第一节、 传承黄帝乐
第二节、 制作《承云》
第三节、 制作《六茎》
第四节、 颛顼乐的传承
第四章、 喾的礼乐
第一节、 制作《五英》
第二节、 制作声歌系列
第三节、 提出五声理论
第四节、 提炼礼乐精神
第五节、 喾乐的传承
第五章、 尧的礼乐
第一节、 传承先王之乐
第二节、 初制《大章》
第三节、 增修《大章》
第四节、 《康衢歌》和《击壤歌》
第五节、 尧乐的传承
第六章、 舜的礼乐
第一节、 从尧受琴
第二节、
摄政作《九招》《六英》《六列》
第三节、 即位作《韶》
第四节、 命禹增修《九招》
第五节、 作弦歌《南风歌》
第六节、 施行乐教
第七节、 命禹摄政作《卿云歌》
第八节、 舜乐的传承
第七章、 夏的礼乐
第一节、 夏完善礼乐传承制度
第二节、 禹初制《大夏》
第三节、 禹增修《大夏》
第四节、 《夏颂》与《赓歌》
第五节、 启作《万》舞
第六节、 太康昆弟作《五子之歌》
第七节、 夏桀时的亡国之音
第八节、 夏乐的传承
第八章、 商的礼乐
第一节、 商乐与《商颂》
第二节、 商祭祖制作《玄鸟》《长发》
第三节、 汤初修武乐《大护(获)》
第四节、 汤增修《大护(濩)》
第五节、 太甲祀汤《那》乐章
第六节、 大戊祀汤《烈祖》乐章
第七节、
祖庚祀武丁制作《玄鸟》《殷武》
第八节、 纣坏礼乐、兴俗乐和淫乐
第九节、 商族在宋地用《桑林》祭祖
第九章、 周集礼乐大成
第一节、 集先王之乐大成
第二节、 吸收地方音乐和俗乐
第三节、 大司乐的职能
第十章、 周宗庙乐《大武》
第一节、 《大武》的场次与舞场
第二节、 《大武》暖场鼓队击鼓
第三节、 《大武》出场歌队唱诗
第四节、 《大武》六成表现周初武功文治
第五节、 《大武》盛威于中国
第六节、 《大武》与周道四达
第十一章、 周的诗乐文化
第一节、 周诗乐集大成
第二节、 周诗乐与舞乐相和
第三节、 周诗乐的表演
第四节、 周诗乐的曲谱
第五节、 周诗乐与礼
第六节、 陈诗观风
第七节、 孔子编诗
第十二章、 周以诗乐陈德
第一节、 直己与动己
第二节、 歌《周颂》的德性
第三节、 歌《大雅》的德性
第四节、 歌《小雅》的德性
第五节、 歌《国风》的德性
第六节、 歌《商颂》的德性
第七节、 歌《齐颂》的德性
第十三章、 周以诗乐化性
第一节、 致乐以治心
第二节、 以颂化性
第三节、 以雅化性
第四节、 以风化性
第十四章、 周以诗乐化俗
第一节、 周以诗乐为教
第二节、 诗乐行而志清
第三节、 诗乐行而气平
第四节、 诗乐行而伦清
第五节、 诗乐行而俗化
第六节、 莫善于乐
第十五章、 周礼乐的崩坏
第一节、 礼崩
第二节、 乐坏
第十六章、 秦乐制
第一节、 秦乐的渊源
第二节、 秦乐的高峰
第三节、 秦的音乐制度
第四节、 秦乐的衰落
第五节、 秦乐的影响
作者简介
杨赛,文学博士。上海音乐学院研究员。比利时根特大学艺术哲学博士后,复旦大学文艺学博士后,上海音乐学院艺术学博士后。主要研究中国音乐文学、中国音乐美学、中国音乐史学和艺术学理论。著有《中国音乐美学原范畴研究》(中、英文版)、《任昉与南朝士风》、《先秦乐制史》、《乐记集校集注》、《中国音乐文学》等,主编《唱响中国梦》《唱响新时代》《听见新江南》原创歌曲集,作词50多首,发表论文100多篇,整理传唱古谱诗词歌曲1000多首,主编教材《中华古谱诗词精粹》、《中国历代乐论选》、《中华古谱诗词歌曲精选》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国家出版基金等国家级课题8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霍英东教育基金、上海人才发展资金、上海文化发展基金等省部级课题30多项,获得省部级创作奖、研究奖、教学奖20多项,培养卓越青年艺术人文创新型人才300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