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安世房中歌》十七章辨义(第四届诗礼文化国际论坛)

标签:
《安世房中歌》十七章 |
分类: 中国文学研究 |

《安世房中歌》十七章辨義
楊
上海音樂學院研究員
第四屆智能媒體與詩禮文化研究國際論壇
上海大學文學院
2022年10月22日
騰訊視頻號:128964273 密码:1234
《安世房中歌》十七章為漢高祖、漢惠帝、漢文帝三代所制祭祖樂,漢武帝輯入樂府。漢高祖劉邦即位後,請楚地女巫唐山夫人製作了祭祀祖先的徒歌,與叔孫通所制禮樂並行,包括《大孝備矣》《七始華始》《我定歷數》《王侯秉德》《海內有奸》等五章,向祖宗告知神劉邦的主要功德,四言詩,雜用楚樂,從周樂命名方法取名《房中樂》,其功能卻依秦《壽人樂》,祈求福壽綿長,國祚延綿。漢惠帝時,樂府令夏侯寬配以簫管人聲與器聲相合,更名為《安世樂》,更符合漢朝統治者作歌的初衷。漢文帝時,作《大海蕩蕩》《安其所》《豐草葽》《雷震震》等四章。漢景帝時,又作《桂華》《美若》《磑磑即即》《嘉薦芳矣》《皇皇鴻明》《浚則師德》《孔容之常》《承明帝德》等八章,為送神歌、頌神歌、享神歌,四言詩,仿劉邦所作《房中歌》。漢武帝定為《安世房中歌》,輯歌詞十七章,歌譜今不存,音樂融合了周樂與楚樂,用於漢初皇帝祭祀祖宗,包括迎神、頌神、亨神、送神等儀節,歌頌漢高祖、漢文帝功德,以求得福祐。《安世房中歌》反映了漢初七十年間社會發展的重要成就,吸收了《詩經》《楚辭》的表現手法,吸收了楚樂,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準,為漢樂府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