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先秦乐制史】夏的礼乐文明(四川音乐学院20210424,《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

(2021-03-14 23:17:46)
标签:

夏的礼乐文明

音乐与表演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分类: 艺术学理论研究
【先秦乐制史】夏的礼乐文明(四川音乐学院20210424,《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


【先秦乐制史】夏的礼乐文明(四川音乐学院20210424,《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

“新起点·新理念·新使命”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史专委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第3届)


礼乐文明

杨赛(上海音乐学院,上海200031)

 

摘要:夏对完善中华礼乐制度做出了重要贡献。禹即位之初,致力于完善了舜的礼乐制度,禘、郊、祖、宗四种祭祀历代先王的制度,实现了道统与血统的统一。禹在舜朝即主持了《韶》乐的制作,即位后,命皋陶制作《大夏》,以弘扬先王功德,巩固执政地位。禹统治稳固后,命皋陶增修《大夏》,扩充至九个乐章,也称《九夏》,宣扬禹治水的功绩实施礼乐教化,启也参与了此项工作,并因此最终继位。夏制作了《夏颂》,多佚,仅存《赓歌》。夏启当政前期弘扬禹乐,后期为追求享乐制作《万》舞,导致政权衰败。太康失去统治权,其昆弟作《五子之歌》,追思夏禹的训诫。夏乐在商并未断绝,并被周乐所吸收。周封夏族宗孙于杞。杞灭后,夏族南迁,成为南方少数民族。元结、皮日休曾补作夏歌诗,但大部分都不符合夏代音乐的实际情况。夏乐尽管文献资料很少,考古发掘不多,遗佚很严重,但对中华礼乐文明的影响却不容忽视。

关键词:夏;禹大夏;《五子之歌》

作者简介:杨赛(1976—),湖南省湘阴县人,文学博士,上海音乐学院研究员,宜宾学院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中国音乐美学、中国音乐史学、中国音乐文学和艺术学理论。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乐记集校集注》编号17FYS005)阶段性成果,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项目《中国音乐史料学》(编号111102)阶段性成果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先秦乐制史》阶段性成果。

引言

夏民族是中国古代一个强大的民族,以龙蛇为图腾,对中华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夏研究最大的问题,是文献不足,很难得出确切的结论。杨向奎说:“夏代历史,文献无征,本属渺茫。故考其地望所在,尤属系风捕影之事。本人前草《夏民族考》,因论证不足,未蒙诸师友之赞许,已不愿发表;第有数地,前人对之尚无定说者,今再提出,并贡献一己之意见以备参考焉。”杨先生学术功力深厚,创见良多,尚且如此自谦。我辈要考查夏代的音乐,则更加困难。

民族渊源流长,史界有发祥于四川岷江流域之说,有发祥于大河以西——泾渭之间及其南部一带之说,有起源于东方之说,皆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可成一说。夏族音乐早期的具体情况,已经很难考察清楚了。尧晚年,鲧在继位夺战落败借尧之手消灭在新一轮统治权的竟争中鲧之子战胜皋陶,摄政二十年。舜过逝后,禹又执政十年创建夏朝禹的儿子启继位,结束了所谓的上古禅让制度,此后王位由其嫡系宗族及子嗣继承禅位制本是不得己而为之,实质是黄帝礼乐传承不稳定,黄帝道统受到异族严重挑衅,黄帝血统内部摩擦不断,导致权力继承出现不规则性波动。夏王朝约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前十六世纪,约有四百七十历史从夏代开始即进入文明时代,有不少考古实证,考古发掘出夏代青铜器包括礼器、兵器、牌饰和乐器铜铃,距今约4000年,石峁遗址所在的中国北方河套地区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自体“绳振簧”,至夏商时期(不晚于约公元前1500年)向周边放射状传播扩散,影响至夏家店下层文化人群。

朝音乐尚有一些神话和传说,主要有禹作《大夏》《赓歌》,启作《九招》《万》,太康作《五子之歌》。《文心雕龙·明诗》:“及大禹成功,九序惟歌;太康败德,五子咸怨:顺美匡恶,其来久矣。”刘勰虽有提及,夏乐所存史料太少,乐歌保存甚少,乐谱荡然无存,乐器聊聊无几,实在难考其详,只能略作申说。

一、夏完善礼乐传承制度

本系鲧之子,顓顼之孙,黄帝之玄孙。舜之时,想通过听音乐来考视诸侯的政事,对禹说:“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来始滑,以出入五言,女听之。”司马贞认为,“来始滑”系“采政忽”之误,应取刘伯庄之解作“听诸侯能为政及怠忽者”。禹主持制作《九招》,弘扬舜的治理理论和政绩。《史记·五帝本纪·舜》:“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皇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九招》可以看作是黄帝《云门》、颛顼《承云》和尧《大章》的增修版。禹的声音成为钟律的基准。《史记·夏本纪》:“声为律”,司马贞《索隐》:“言禹声音应钟律。”

禹即位后,封先王后裔疆土,以保护和传承先王礼乐禹践位之初,即分封尧子丹硃和舜子商均,以传承尧和舜的礼乐《史记·五帝本纪·》:舜乃豫荐禹于天。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尧子丹硃,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礼乐如之。这一措施笼络尧和舜两大宗族的势力,巩固了禹的执政地位这一制度在周武王伐纣胜利后,得到进一步完善周分封了黄帝、尧、舜、夏、商的后代,对传承黄帝礼乐体系、巩固周的统治发挥了重大作用。

禹还延续了舜的做法,实施用禘、郊、祖和宗祭祀历代先王的制度。《礼记·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禘黄帝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禘和郊是是道统,是文化传承;祖和宗则是是血统,是基因延续。沿用了这一套制度实现了道统与血统的统一,政权更加稳固夏既保存异族的礼乐,又完善本族的礼乐,为传承黄帝以来的中华礼乐文明完善了制度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开启了以乐听政的传统。《淮南子·汜论训》夏禹说教寡人以道者击鼓,教寡人以义者击钟,教寡人以事者振铎,语寡人以忧者击磬,语寡人参狱讼者挥鞀。《通典·乐》注:“禹命登扶氏为承夏之乐,有钟、鼓、磬、铎、鞉。钟,所以记有德;椎鼓,所以谋有道;击磬,所以待有忧;摇鞉,所以察有讼。理天下以五声,为铭于簨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