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湖南大学文学院】郭建勋教授采访录下(薪火相传)

(2019-06-08 20:28:02)
标签:

湖南大学文学院

郭建勋教授

采访录

分类: 人文演讲

【湖南大学文学院】郭建勋教授采访录下(薪火相传)


(郭建勋教授与2000级硕士合影,左起:杨赛、宋志民、白崇、李艳,2000年)


郭建勋教授简介


  郭建勋,湖南涟源人,1954年6月出生。福建师范大学文学硕士(1988)、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1996),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辞赋研究所所长。担任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中国辞赋学会副会长、湖南省屈原学会会长等,著有《汉魏六朝骚体文学研究》《楚辞与中国古代韵文》《先唐辞赋研究》《辞赋文体研究》等,另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湖南大学文学院】郭建勋教授采访录下(薪火相传) 

郭建勋教授评杨赛诗词文赋习作:《白馬篇》如五丁開山,奇矯凌厲,剛健豪邁,頗有左思鮑照之風。《子夜歌》如九曲廻環,清麗流暢,深情綿邈,亦有吳聲、西曲之致。然婉則婉矣,總覺風雲氣少,兒女情多,似未若《正情賦》之明雅巧麗者也。2003年。

杨赛:《楚辞的文体学研究 --读郭建勋教授〈先唐辞赋研究〉》,《湖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第6期。

 


薪火相传

 

 

翟新明:前面是对您学术和创作的了解,下面继续了解下您对学生的培育。根据我们的统计,您从1997年开始培养研究生,到2016年最后一级,20年的时间,一共培养了61个硕博士,其中博士7人,湖南师大时期硕士6人,湖南大学硕士48人,还有一个访问学者,总共62个学生。您在湖南师大时期带研究生是带完一届再带下一届。

郭建勋教授:我是1997年开始招研究生的。第一届是陈冠梅和玄桂芬。陈冠梅后来去南大读博,现在在院里任教;玄桂芬后来没做学问了,就到广州去了,现在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1998年就没招了,我说要等到第一届毕业以后才招。2000年,第一届毕业,我又招了四个,杨赛、白崇、宋志民、李艳。那时候,读研的学生一般都是要求考博士的,后来慢慢就没了。白崇考上了浙大,现在在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杨赛去了上海师大,跟曹旭教授读博士,现在在上海音乐学院,他主持国家艺术基金古谱诗词传承人才培养基地,在全国做古谱诗词创作和音乐推广,影响还蛮大。宋志民现在在长沙教育学院。


翟新明:湖大时期呢?

郭建勋教授:那时候我在湖大文学院,一直有很多很别扭的事情。刚开始招收科学学位的研究生,学校里面鼓励的时候,就是放开,想招多少就可以招多少的时候,我那时候做院长,我就限制,不愿意招那么多。我在文学院有一个规定,每一个人招研究生不能超过四个名额,最多四个。我每年最多招四个学生,要么就是三个,因为要从我做起。后来学校限制的时候,我们学生的人数就少了。

翟新明:现在院里古代文学的硕士生也是越来越少了。

郭建勋教授:全国都是向专业学位方向走,招专业学位的研究生,科学学位的也就控制得变少了。

【湖南大学文学院】郭建勋教授采访录下(薪火相传)

(与杨赛合影,2002年,摄于上海曹旭教授宅前,曹旭教授摄)


翟新明:湖大文学院是2005年拿到硕士授权点,您最早是在2004年招收研究生。

郭建勋教授:2004年招了四个,刘伟生、罗慧、曾伟伟、荣丹。

翟新明:您后来就打破了师大时期带完一届再带下一届的规则。

郭建勋教授:对。没有办法,整个形势在发展变化,不可能再这样做的。我在师大的时候,虽然是文学研究所的所长,但行政方面的事情我不负责,可以专心带学生。

翟新明:您一般采取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是什么样的?

郭建勋教授:培养学生,首先入学的时候就会跟他们谈一次话,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样去读书、学习。接下来就是开一些书,各个方面的,自己选择精读、泛读,每隔一个月的时候就聊一次,汇报这个月的读书情况,有些什么想法、困惑。一般都是这样的。如果正常的话,要持续一年左右。在第二个学期,就看学生对哪方面感兴趣,慢慢就选定一个大的研究方向,再确定一个题目。如果学生中有哪个比较不错,就让他早点确定题目,或者给一个具体的题目让他去写,把这篇文章用一年的时间打磨出来,争取发表。一般就作为省优秀硕士论文去打磨。我带了好像四篇省优硕士论文,这是很少的。硕士论文没有国优的,省优就是最高的。师大是杨赛,好像是整个文学院那一年唯一的一个。湖大这边第一个是毛锦裙2005级硕士),接下来是仲瑶2006级硕士),接下来是吴春光2007级硕士)。钟达锋2012级博士)是国家奖学金和校长奖学金。

翟新明:现在省优要两篇C刊了。

郭建勋教授:两篇C刊都不够,现在要一篇重点期刊。

翟新明:我之前统计过我们院古代文学硕士学位论文的总目。您指导的学生学位论文主要还是侧重于历代辞赋的文本研究,也有辞赋研究述评,以及由辞赋拓展出的领域,那面对跳出您专业之外的选题呢?

郭建勋教授:当然主要还是尊重学生意愿,有些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的。像孙磊2011级硕士)就是做文论方面的,《文心雕龙》(《论王弼易学对〈文心雕龙〉的影响》)。但做散文之类研究的就比较少。

翟新明:其实学生选您做导师的时候,基本就确定以后会做辞赋研究这一方面。

郭建勋教授:对,学生也有这个想法。

翟新明:您带的最后一届硕士研究生2016级)今年马上要毕业了。

郭建勋教授:已经毕业了,答辩完了,大体上就确定毕业了。昨天范琼山2014级越南籍博士)到这里来辞别,已经拿到学位证了,要回国了。下午送他离开,也是令人很伤感。

翟新明:这是您带的唯一一个留学生博士。

郭建勋教授:之前还有一个马思清(现任职于俄勒冈大学东亚语言文学部,拿的富布赖特Fulbright)奖学金2011年9月-2012年12月),访问学者。

翟新明:您之前提到我们院最初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很高的,近几年的论文质量有所下降。

郭建勋教授:不是有所下降,那是下降的很厉害,这几年。这种情况已经有四五年、五六年了。

翟新明:您觉得主要原因是什么?

郭建勋教授:很复杂。首先是大环境,社会就是这样的。学生来了,大家都是为了完成程序,将来找工作好一点,没有谁真的是为了做学术。这是学生方面。老师方面,科研压力很大,带的研究生又很多,各种类型的,在学生身上花的精力也没有那么多。

翟新明:有些硕士连基本的学术规范都做不到,但很多是在老师课上、跟学生聊天的时候都讲到过的,强调过。

郭建勋教授:这个说实在的,实际上老师是最要紧的,是在课程里面就涉及到这些问题。我以前上研究生课,在课程内容以外,其实已经提供了很多思路、规范这些方面的知识。一门研究生课程不是那么简单的,上一门研究生课程需要很多年的积累。

翟新明:现在很多时候是赶鸭子上架,要去接一门课程或者开一门新课,为了研究生能够选到足够的课。

郭建勋教授:在一个课程体系里面,至少要有四五门课,是作为骨干课程,能够给学生带来很多方面综合性的提升,否则的话,课程体系真的是有问题的。不是我自己夸,古代文学里面,我的两门研究生课程,真的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就是“楚辞研究”和“汉魏六朝文人诗歌研究”。在上课的过程里,学生是学到很多知识的,方法是自然而然地在这里面体现出来的。

翟新明:也是您威名远播,学生能够认真上课,能够吸纳进去。

郭建勋教授:我又不搞虚的,又不去跟人讨论。讨论的话就那么几个人得意。上课就是传统地上。如果没有这么几门课程作为中坚,就很麻烦了,就这么飘飘飘飘飘过去了。

翟新明:关于上课,您应该是1988年就开始给学生开课,到现在有30年时间了,您的课也非常受学生欢迎。那您觉得上课的秘诀应该是什么?怎么把课上的很好?

郭建勋教授:首先是对自己上课的内容非常熟悉,在上课的范围里要做过研究,光是拿着教材去上肯定是不行的。第二个是要有比较好的表达方式,因为要去吸引学生听,要把专业方面的研究通过学生喜欢的方式去表达出来,思路要清晰,不要有太多的废话。

翟新明:也不要太多的延伸。

郭建勋教授:延伸倒是有时候是可以的,往往学生能够记住的、印象很深的,就是延伸的部分。但不能无限的延伸,延伸到一定地步要能及时收回来。

翟新明:您上研究生课就一直是“楚辞研究”和“汉魏六朝文人诗歌研究”这两门。

郭建勋教授:主要就是这两门。《易经》我一直没有上,就是开讲座,给全校本科生开过课。

翟新明:公选课。

郭建勋教授:对。因为《易经》这个课,我总觉得,学生读《易经》能不能接受,之类的。

翟新明:其实可以作为一门研究性课程来开设。

郭建勋教授:是,但学生程度一定要好,否则的话开不下去的。我也是想了好久,所以一直没开。其实也是一门很成熟的课了。但是里面有70%的学生真的就是为了要成绩,那学《易经》怎么学的下去呢?前面可能还感兴趣,后面就没兴趣了,要么觉得你就是讲花的,要么就听不下去。所以一直没开。另外当然跟我一直做行政也有关系,行政方面花的精力太多了。

翟新明:您上的本科生课程,除了作为核心课程的古代文学先唐段,还开设过其他课程吗?

郭建勋教授:开过“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那是泛泛的,给全校本科生开的。

翟新明:那您基本就是开设比较固定的几门课。

郭建勋教授:对,没多开的。好像给新闻学院上过一次唐宋文学。

 

翟新明:您觉得在您的治学和工作中,对您影响比较大的,有哪几位先生?

郭建勋教授:影响比较大的,首先是两位老师,还有马先生。

翟新明:他们对您的影响主要是在哪些方面呢?

郭建勋教授:那影响肯定是综合性方面的。治学方面是马先生影响最大,因为一直跟着他做辞赋研究,时间比较长,交道也打得多,在做人、治学上受他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路子都有点像。但是不管怎么样,我做人比马老师差远了,比黄先生、聂先生都差远了。人的性格真的是没法改的,太苛刻了,太苛严,不管对自己还是对他人,对同事,对学生。现在想起来对学生对你们都有点太凶了。你像刘伟生2004级研究生)这么刻苦的学生都被我骂得哭过。对同事也太苛严,文学院的老师看见我都怕。所以这也是个悲剧,所以就不能平等地交流。性格,一方面大概是遗传,我父亲就这样。

翟新明:现在好一点了。

郭建勋教授:现在好一点了。

翟新明:其实您遇到黄先生、聂先生、马先生的时候,已经是他们的晚年了,所以是性格比较平易的时候。

郭建勋教授:他们本来就是性格平易的。我性格比他们差远了。

翟新明:每个人性格不一样,特别是您在院长这个职位上。

郭建勋教授:即使不做院长也还是苛严,也是这么一个性格,不太愿意跟人打交道,这是很大的局限。

翟新明:看到黄先生给您写的这三个字。

【湖南大学文学院】郭建勋教授采访录下(薪火相传)

(黄寿祺先生书“忍默勤”)

 

郭建勋教授:是,我不是写过一篇文章嘛,纪念黄寿祺先生的。(《百龄影徂千载心在——为纪念恩师黄寿祺先生诞辰九十周年而作》,载《中国易学:2002年黄寿祺教授诞辰九十周年、2005年黄寿祺教授逝世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合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就是在西安碑林,我陪他到西安。看到一块碑上面有这三个字,他就跟我说,这三个字是做人的准则,我只做到了其中的一个字,勤。不能够忍,忍包括忍受和坚忍。默就更加做不到,好胜。那时候三十来岁,喜欢跟人争辩,绝不服输。实际上我这种性格差不多是一辈子的性格。我读研究生的时候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到北大访学的时候就专门去找人较劲。现在想起来,何苦呢。

翟新明:您在福建师大时,除了黄先生之外,有没有跟哪些老先生有过交游?

郭建勋教授:有一些,不多。跟陈祥耀、穆克宏先生,主要是上课,有时候去拜访。穆克宏先生跟我导师住在一个小区。他们对我也是比较关注的,觉得我在学术方面是可以发展的。

翟新明:北师大时期呢?

郭建勋教授:启功先生啊。但也不是特别多。

【湖南大学文学院】郭建勋教授采访录下(薪火相传)

(与钟敬文、启功先生合影,1996年)

 

翟新明:您博士论文答辩有哪些先生参加?

郭建勋教授:褚斌杰先生做主席。我跟褚先生关系很多,我也是褚门弟子的,他们都把我看成是褚门弟子的。

翟新明:答辩主席相当于是座师。

郭建勋教授:是座师,另外我也经常去他家里。所以褚先生交道打的也很多,他做中国屈原学会会长,加上方铭教授的关系。费振刚先生也去拜访过,韩兆琦先生也打过一些交道。

翟新明:您后来回湖南师大以后,在马先生之外,像宋祚胤、周秉钧等老先生有没有交集?

郭建勋教授:都见过。宋祚胤先生那里去过几次,因为做《周易》嘛。周秉钧先生是做古汉语,就交往不多,但也去拜访过,他也知道我。

翟新明:启功先生给您上过课吗?

郭建勋教授:没有。我读博士的时候,博士专业方面的课程就没开过,就是告诉你有这么一门课,你自己交作业就行了,不上课。

翟新明:这很奇怪。

郭建勋教授:北师大以前就是这样的,反正你自己去做,过一段时间去见个面。就是这样一种方式。

翟新明:那时候古代文学就您一个人。

郭建勋教授:对,古代文学就我一个人,也不好上课。

翟新明:聂先生是怎么指导您呢?

郭建勋教授:就是偶尔去坐一坐,聊一聊,闲聊。没上课的。聂先生虽不上课,但在闲聊中讲了很多师门治学风格,寻找问题,论文写作等方面的问题,聂先生还讲了许多学界掌故和做人的道理,受益更甚于古板的、程式化的授课。

翟新明:您之前说在治学方法上,应该是受马先生影响最大。

郭建勋教授:反正走辞赋这条路受马先生影响最大。方法的话,有一些。其实方法最重要的还是在硕士阶段。那时候八十年代,就看了一些西方的理论,当时很新奇,慢慢就形成自己的路子了。文献方面就没注意。

翟新明:那您主要还是自学。

郭建勋教授:老师这方面的影响有时候是无形的。比如说,我上穆克宏老师的《文心雕龙》课,写了一篇文章。我是说由建安时期的重质到西晋时期的重彩,到刘勰《文心雕龙》把质和彩结合起来,形成情质理论。穆克宏老师看了以后就大为惊叹,说我的思路非常清晰,能够发现问题。但是黄先生看了就不以为然,说你是先有想法,再去论证。这个影响就在那里。他说你要从材料得出结论,不能先有想法再去找材料。这个文章明显就是这样的,确实是主观色彩很强烈,但看上去很漂亮。但事实上,想要有论文出来,是要有想法,实际上是这么个意思,但要论证得丰满、成立。

翟新明:这可能也是您之前说的缺乏文献学基础造成的一种后果。

郭建勋教授:对。老师的影响有时候就是几句话,聊一下。像马先生,我记得那时候他生病了,他跟我讲到做学术的格局的问题,他劝我不要在骚体文学上纠结得太久,毕竟那不是文学的主流。意思就是说,你还是要搞到主流文学研究上去。骚体文学研究得再深,那也是个次要的领域。

翟新明:所以还是强调要做一流的、主流的研究。

郭建勋教授:对。

翟新明:那我们采访大概就到此为止,谢谢老师。

 

编者按

   2019年4月30日上午与5月22日上午,我们很荣幸地对湖南大学文学院郭建勋教授进行了两次采访,涉及到郭老师的求学、工作、治学、育人、交游等各方面经历。今值郭老师六十五岁寿辰,今分三期录毕。

 

 

采访、整理:翟新明(湖南大学文学院助理教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