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道隐无名——李生龙老师给我开启的学术门径

(2018-01-17 10:21:38)
标签:

李生龙

挽联

分类: 中国文学研究
道隐无名—怀念李生龙老师

http://s9/mw690/001nFFftzy7hrr7BMda18&690

学宗儒道无为不当贤人失志

文备诗骚衡岳又有高士游仙

学生杨赛敬挽

     李生龙,男,湖南祁东县人,1986年毕业于湖南师大,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湖南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著有《无为论》《道家及其对文学的影响》《隐士与中国古代文学》《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墨子译注》《传习录译注》《占星术》《道家演义》《白话史记》等,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道家及其对文学的影响(修订本)》2008年获湖南省人民政府第9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9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师,记二等功。参加马积高教授主持的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重点课题《历代辞赋总汇》的编纂工作,任唐宋分册副主编,具体负责唐代部分的审稿、编辑、补遗等工作,并点校辞赋150万字。参加国家“九五”新闻出版重点项目《历代方舆纪要》,完成云南、贵州二省的点校工作。参加国家社科“九五”重点项目《中国道教科技史》的编纂,为主研人员,已完成《六朝道教天学》的撰写工作。湖南省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200810月起)、湖南省屈原学会副会长(20086月起),湖南省孔子学会副会长(20067月起)、湖南省炎黄学会副会长(2004年起),湖南省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湖南省道教协会永远顾问。


道隐无名

——李生龙老师给我开启的学术门径

李生龙老师是我的诸子学启蒙老师。我上中学的时候,只是零零碎碎读一些诸子语录上大学的时候,背过《老子》和《孙子兵法》硕士研究生还没正式开学,陈戍国老师要求熟读《四书》,我顺带读了《易经》《庄子》慢慢地就喜欢上了诸子,古人的智慧和气象所折服

李生龙老师给硕士研究生开设《中国古代思想研究课程,讲授诸子学老师对道家、儒家、墨家、理学、辞赋学都有深入的研究。我虽然功底浅薄,但在李老师的引导下系统地读了一些书,也算是渐开门径。我读了胡适的《先秦名学史》、郭沫若的《十批判书》、李泽厚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等著作,《先秦名学史》对我的影响尤其大。这本书以名学为主线,把我以前泛读过的诸子都连起来了。我觉得,背诵、泛读、通读诸子固然能增加一个人的学养,但很难打通和深入。如果能抓住某个问题细读,用一条线索将诸子系连起来,对于提高思辨能力是很有好处的。先秦诸子大多都要谈到名学,有的是零星谈几句,有的是集中谈一段,更有甚者,是用专门的篇章来论述名学。我们不应该只关注名学问题本身,还要把名学放在整个学术体系与学术发展历程中加以研究。

按规定,我们得交一篇小论文作为课程作业。当时,我并不知道要怎样写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论文的题目是《孔子正名说》。把《论语》拿出来,一句一句地细读,注解尽量收集起来,考订本事,弄懂句意,再分门别类系统阐述孔子的名学思想,然后说明孔子名学思想产生的原因,再论证孔子名学思想的影响。我的第一篇诸子学论文总算成形了。后来,我又反复修改多遍2013年我硕士毕业10年后,在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年会,我宣读了拙文《孔子的名学与文学》与会专家请教

《荀子》有《正名》专门谈儒家的名学。荀子与孔子的有什么异同?我把有关《荀子·正名》的书籍和论文都找来看,还是不能解答我心中的疑惑,决定写一篇荀子正名体系》。荀子针对战国时期圣王没,名实乱的新情况,将孔子的正名学说充分拓展,制定一整套名学体系,包括形、心、术、道、名四个部分。荀子的名学体系不仅是语言体系,也是思维体系、价值体系和行为引导,极大的丰富了儒家名学。

2003年,我在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念博士研究生,选修了柳延延老师的哲学课我结合符号学,对中国的名学做整体的思考。中国古代的语言哲学很早就注意到由符号、解释者、对象三者构成的语义三角并非一个完满自足的表达体系,符号一旦脱离了解释者、脱离了感知对象的物理属性,就不能完全指示对象,“道”、“玄”等一些本体的普遍性、超时性特征也很难被符号所指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佛家都提出了本学派的符号理论。魏晋玄学提出象的理论,力图在符号、解释者、对象之间找到一个交集,形成一个语义圈,将对象所蕴含的普遍性与超时性全部表达出来,以解决中国符号理论非完满自足的困境,进入诗性表达的境界。我写成《符号的困境与突围——对中国古代符号理论的整体考察》,发表在《中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1期。

2011年,在到比利时根特大学艺术哲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将语言哲学作为研修重点,我对《符号的困境与突围——对中国古代符号理论的整体考察》做了大量的修订与补充,写成《从语义三角到语义圈》提出语义圈的范畴我还请同在根特大学留学的张蕙莹博士翻译成英文。回国后,我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举行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年会上宣读此文。岭南大学汪春泓教授还给予肯定与鼓励。这篇习作在《符号与传媒》201510期发表了。

由于向《符号与传媒》投稿的缘故2015年,我受邀到四川大学参加首届符号与传播国际学术会议,宣读了《荀子的名学体系》。赵毅衡教授专门从其他会场赶过来审我的发言,说很好还说读过我的论文《从语义三角到语义圈》,也很不错。2015720日,赵老师给我写了一份电子邮件:“读你的文章已经很久。这次会上见到,非常高兴。只是会务匆匆,未能深谈,十分遗憾。只是听说你的演讲十分精彩,我赶过来看了一次,名不虚传。希望保持联系,你们是中国学术的前途。”老师错爱,我受宠若惊他约我为他主编的《中外文化与文论》写一篇稿子十分荣幸地接受了这项任务,立即对《荀子的名学体系》进行修订,差不多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才基本完工。可惜,错过了交稿的期限,《中外文化与文论》全稿已经交付出版了。我将稿投给孔子研究院主办的《孔子学刊》编辑部。承蒙主编杨朝明老师错爱,发表2017年《孔子学刊》上。

上古时期,先民把语言看成一种神秘的力量,语言与已经世界和未知世界之间存在微妙的对应关系。对应的法则由巫觋掌握并解释。随着智识的提升,人们要求自主掌握语言规律。到了周代,语言符号成了各个学派研究的重点。儒家认为语言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有重大作用,儒家的正名学与政治伦理相关。孔子正名是三层次的体系:名正——言顺——事行。道家有无名学。正名与无名,都是围绕着名做文章。双方的分歧集中在对道的体认上。道家沿着语言与宇宙对就关系思考,发现了语言对应宇宙规律的局限性,形成了无名论。名辩家就语言符号本身作了思考,发现了语言内部的逻辑规律,语言逻辑学得到发展,形成了名论。我想把我的名学思考凑成一个系列就叫《先秦名学有点哲学,有点逻辑学,也有点符号学。或者,什么都不,就是名学。哲学、逻辑学、符号学都是从外国引进的名词,而名学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固有的概念,不必强行归入西方的学科体系

我是做文学研究出身的,后来辗转到音乐学,又做了一点艺术哲学,根底既浅,所学又杂,本不应该涉足名学领域。但现在看来,这样做的意义很大。中国的文学、音乐与艺术,很少是独立的,甚至长期附在经学、子学、史学里。文字发明以前,人类用声音表情与表意。文字发明以后,绝大多数没有掌握文字的中国人,仍用声音来表情与表意。声音是音符,文字是文符。音符诉诸于听觉,文符诉诸于视觉。音符侧重于表现情感,文符侧重于表现理性。音符是中国人掌握最早,应用最广泛,影响最深的符号。从音符过度到文符,从以听觉为主过度到以视觉为主。人类的表达体系,最开始是用声音,然后是用文字。从声音发展到文字,可能走过了几百万年的进化历程。我后来做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研究,做《乐记集校集注》,主编《中国历代乐论选》,都从名学中受到启发。我对诸子20多年长期、反复的研习,不断夯实知识基础,不断寻找新的知识增长点,也算是温故而知新,日新其德吧。

很可惜,我的诸子学启蒙老师李生龙教授20181月辞世了。他是湖南祁东县人,湖南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著有《无为论》《道家及其对文学的影响》《隐士与中国古代文学》《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墨子译注》《传习录译注》《占星术》《道家演义》《白话史记》等,参加马积高教授主持《历代辞赋总汇》的编纂工作,任唐宋分册副主编,点校辞赋150万字。参加《历代方舆纪要》,完成云南省、贵州省的点校工作。参加《中国道教科技史》的编纂,撰写《六朝道教天学》。兼任过湖南省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南省屈原学会副会长、湖南省孔子学会副会长、湖南省炎黄学会副会长等职。我没有机会向他汇报我的这些粗浅的想法,求得他的指教。当年,彭昊学长在李老师门下念硕士,他非常关照我这个半途向学的小同乡,经常给我说起李老师在教工宿舍的床沿给他授课,真是一副道隐无名的生动画面。我与李老师课余也打过几次交道。老人家宽厚善良,通达洒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拟了一副挽联深切悼念他老人家:学宗儒道无为不当贤人失志,文备诗骚衡岳又有高士游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