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赛 南朝士族的识鉴 胡晓明主编《中国文史上的江南》 上海辞书出版社

标签:
杨赛江南学文化 |
分类: 中国文学研究 |
http://s13/mw690/001nFFftgy6OoLGMkIA5c&690南朝士族的识鉴 胡晓明主编《中国文史上的江南》 上海辞书出版社" TITLE="杨赛 南朝士族的识鉴 胡晓明主编《中国文史上的江南》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南朝士族的识鉴
南朝士族的识鉴
杨赛
“从江南看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史上的江南》,上海辞书出版社
[内容提要]南朝士族十分看重识鉴,以孝友、好学、魁伟作为优秀士子的基本衡量标准。孝友强化了士子的家族观念,重家轻国,重孝轻忠的价值导向是南朝政局混乱的根源。南朝各类士族都重视学习,学习的重点由经学、史学、玄学逐步过渡到文学,推动了南朝文学的繁荣。南朝士子重视身高,这与士族的形成过程、社会的动荡以及士人所担当的使命有关。然而,就算具备了以上三个基本条件,南朝士子的发展还要受到政治气候的直接影响。
[关键词]南朝;士族;识鉴
东汉末年以来,推举与征辟制度的推行,逐渐形成了一套基本稳定的识鉴制度,杜密、李膺、郭太、许劭等名士的品评,对士子的仕途有重要作用。《世说新语》中专辟识鉴篇,载有28则此类故事。黄巾军起义之后,士人流移,改由乡里、族中有名望的人来识鉴[①]。到南朝,士族已经成为与皇族、宦官鼎立的重要势力。识鉴更为重要了,会赏识人的和被人赏识的,都叫做有人伦识鉴。褚渊、王俭、何点、徐勉,都有看人潜力的本领。《南齐书·褚渊传》:“与从弟炤同载出,道逢太祖,渊举手指太祖车谓炤曰:‘此非常人也。’出为吴兴,高帝饷物别,彦回又语人曰:‘此人才貌非常,将来不可测也。’及顾命之际,引高帝豫焉。”[②]《梁书·何点传》:“点雅有人伦识鉴,多所甄拔。知吴兴丘迟于幼童,称济阳江淹于寒素,悉如其言。”[③]《南史·徐勉传》:“勉谓所亲曰:‘王郎名高望促,难可轻霹衣裾。’融后果陷于法,以此见推识鉴。”[④]凡受到他们赏识的年轻士子,都会有一定成就。《梁书·张穆之传》:“穆之少方雅,有识鉴。”[⑤]《陈书·萧允传》:允少知名,风神凝远,通达有识鉴,容止酝藉,动合规矩。允少知名,风神凝远,通达有识鉴,容止酝藉,动合规矩。”[⑥]《陈书·沈君理传》:“君理美风仪,博涉经史,有识鉴。”[⑦]《南史·萧允传》:“风神凝远,通达有识鉴,容止酝藉。”[⑧]南朝甚至还出现了同辈之间的识鉴。《南齐书·高帝纪》:“(萧承之)少有大志,才力过人,宗人丹阳尹摹之、北兖州刺史源之并见知重。”[⑨]《梁书·武帝纪》:“融俊爽,识鉴过人,尤敬异高祖。每谓所亲曰:‘宰制天下,必在此人。’”[⑩]《梁书·顾协传》:“外氏诸张多贤达有识鉴,从内弟率尤推重焉。”[11]《梁书·张缵传》:“缵有识鉴,自见元帝,便推诚委结。”[12]《陈书·徐敬成传》:“敬成幼聪慧,好读书,少机警,善占对,结交文义之士,以识鉴知名。”[13]这说明,到了南朝,为名士、长辈所主导的垂直层面的品评有所松动,平行层面的交游对士子在政治上的发展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以现代人才学来考察,这种情况有点像皮格马利翁现象。一个孩子从小就被族中的长辈和州中的名士认为了不起,全族的人都会来关注他,社会也会很认真地培养他,于是,他就能得到更多的资源与激励,成就自然比那些不受人关注的孩子要大得多。六朝政界人才建立功业的年龄相对较轻[14],识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考诸史志,南朝识鉴的主要标准有三条:一曰孝友,二曰好学,三曰魁伟。
http://s8/mw690/001nFFftgy6I9l9BYRpe7&690南朝士族的识鉴 胡晓明主编《中国文史上的江南》 上海辞书出版社" TITLE="杨赛 南朝士族的识鉴 胡晓明主编《中国文史上的江南》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一孝友
孝友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六行之首,《周礼·大司徒》:“六行:孝、友、睦、姻、任、恤”[15],《周礼·大司乐》:“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16]《尚书·周书·君陈》:“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17]《尔雅·释训》:“善兄弟为友。”[18]《孔子家语·五帝德》:“舜孝友闻于四方,陶渔事亲”[19]。孝友之德,自后汉以来,受到士大夫阶层的提倡,到晋更受推重。《晋书》甚至立有《孝友传》,史臣序曰:“尊亲之道,礼经之明训;孝友之義,诗人之美谈,是知人伦之本,罔兹攸尚。”[20]葛洪之父以孝友闻,行为士表。[21]”
东晋士族南渡,孝友作为士人的文化传统,在南方得到保存和发扬。“晋氏始自中朝,逮于江左,虽百六之灾遄及,而君子之道未消,孝悌名流,犹为继踵。”[22]孝友成为南朝士大夫最重要的品质,是王俭、萧子良、萧衍幕府中诸文士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南齐书·褚渊传》:“(褚渊)爰初弱龄,清风夙举。登庸应务,具瞻允集。孝友著于家邦,忠贞彰于亮采。”[23]《南齐书·竟陵文宣王子良》:“肇自弱龄,孝友光备。”[24]《南齐书·朱谦之传》:“吴兴沈顗闻而叹曰:‘弟(谦之)死于孝,兄(选之)殉于义。孝友之节,萃此一门。’”[25]虞羲《与萧令王仆射书为袁彖求谥》:“袁侍中体高亮之宏姿,挺孤奇之逸操,孝友结于衡闾,忠正表于邦域,怀抱七经,该综百氏,清文丽目,几义穷神。”[26]《梁书·刘遵传》:“贤从中庶,奄至殒逝,痛可言乎!其孝友淳深,立身贞固,内含玉润,外表澜清。美誉嘉声,流于士友,言行相符,终始如一。”[27]《梁书·沈顗传》:“顗内行甚修,事母兄弟孝友,为乡里所称慕。永明三年,征着作郎;建武二年,征太子舍人,俱不赴。永元二年,又征通直郎,亦不赴。”[28]《梁书·刘訏传》:“訏幼称纯孝,数岁,父母继卒,訏居丧,哭泣孺慕,几至灭性,赴吊者莫不伤焉。后为伯父所养,事伯母及昆姊,孝友笃至,为宗族所称。[29]《梁书·安成王秀传》载其《诏隐教》:“两韩(处士河东韩怀明、南平韩望)之孝友纯深”[30]。《南史·谢晦传》:“(谢璞)幼孝友,祖安深赏爱之,位光禄勋。”[31]《南史·任昉传》:“昉孝友纯至,每侍亲疾,衣不解带,言与泪俱,汤药饮食必先经口。”[32]
文士集团出身的皇室,也以孝友相标榜。萧绎说:“(梁武帝)遭献太后忧,哭踊大至,居丧之哀,高柴不能过也。每读孝子传,未曾终轴辄辍书悲恸。由是家门爱重,不使垂堂。”[33]《梁书·昭明太子萧统传》:“宽绰居心,温恭成性,循时孝友,率由严敬。咸有种德,惠和齐圣;三善递宣,万国同庆。”[34]
孝友是南朝人入仕最基本的条件。南朝人认为,在家孝友与出仕忠诚是一致的。《宋书·列传跋》:“史臣曰:夫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盖以类得之也。”[35]《宋书·后废帝纪》诏曰:“夫寝梦期贤,往诰垂美,物色求良,前书称盛。朕以冲昧,嗣膺宝业,思仰述圣猷,勉弘政道,兴言多士,常想得人。可普下牧守,广加搜采。其有孝友闻族,义让光闾,或匿名屠钓,隐身耕牧,足以整厉浇风,扶益淳化者,凡厥一善,咸无遗逸。虚轮伫帛,俟闻嘉荐。”[36]这也说明,家族的实力,对南朝士子的仕途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从客观上导致士人家重于国,孝重于忠,朝廷更替频繁。
http://s14/mw690/001nFFftgy6I9kVcPA97d&690南朝士族的识鉴 胡晓明主编《中国文史上的江南》 上海辞书出版社" TITLE="杨赛 南朝士族的识鉴 胡晓明主编《中国文史上的江南》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二 好学
孔子十分提倡好学,《论语》中有诸多相关论述。《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巳。”《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哀公问》:“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泰伯》:“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阳货》:“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子张》:“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晋宋以来,好学成为品评士族子弟的主要标准。好学的青年得到族中长辈、高士、业师的高度评价。《梁书·丘仲孚传》:“丘仲孚字公信,吴兴乌程人也。少好学,从祖灵鞠有人伦之鉴,常称为千里驹也。”《梁书·谢征传》:“征幼聪慧,璟异之。常谓亲从曰:‘此儿非常器,所忧者寿;若天假其年,吾无恨矣。’既长,美风采,好学善属文。”《梁书·韦爱传》:“爱少而偏孤,事母以孝闻。性清介,不妄交游,而笃志好学,每虚室独坐,游心坟素,而埃尘满席,寂若无人。年十二,尝游京师,值天子出游南苑,邑里諠哗,老幼争观,爱独端坐读书,手不释卷,宗族见者,莫不异焉。”《梁书·王宗懔传》:“懔少聪敏好学,昼夜不倦,乡里号为‘童子学士’。”《梁书·许懋传》:“笃志好学,为州党所称。”《梁书·庾黔娄传》:“黔娄少好学,多讲诵孝经,未尝失色于人,南阳高士刘虬、宗测并叹异之。”《梁书·任昉传》:“幼而好学,早知名”。《南史·任昉传》:“幼而聪敏,早称神悟”又说任昉:“四岁诵诗数十篇,八岁能属文,自制《月仪》,辞义甚美。”
受到好评的士子能较快地得到地方官的征辟,有的甚至直接受到最高统治者的提拔。汤用彤说:“陈群立九品,评人高下,各为辈目。傅玄品才有九。《人物志》言人流之业十有二焉。有清节家,师氏之佐也。有法家,司寇之任也。有术家,三孤之任也。有国体,三公之任也。有器能,冢宰之任也。有臧否,师氏之佐也。有伎俩,司空之佐也。有儒学,安民之任也。有文章,国史之任也。有辩给,行人之任也。有雄杰(骁雄),将帅之任也。夫圣王体天设位,序列官司,各有攸宜,谓之名分。人才禀体不同,所以亦异,则有名目,以名目之所宜,应名分(名位)之所需。合则名正,失则名乖。……盖适性任官,治道之本,欲求其适宜,乃不能不辨大小同异。”《晋书·武帝纪》武帝诏曰:“士庶有好学笃道,孝弟忠信,清白异行者,举而进之”。《梁书·元帝纪》:“既长好学,博总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与裴子野、刘显、萧子云、张缵及当时才秀为布衣之交,著述辞章,多行于世。”《梁书·南平王伟传》:“少好学,笃诚通恕,趋贤重士,常如不及,由是四方游士,当世知名者,莫不毕至。”《宋书·王弘传》:“弘少好学,以清恬知名,……弱冠,为会稽王司马道子骠骑参军主簿。”《宋书·龚颖传》:“龚颖,遂宁人也。少好学,益州刺史毛璩辟为劝学从事。”《宋书·殷淳传》:“淳少好学,有美名。少帝景平初,为秘书郎。”《南齐书·明僧绍传》:“弟僧暠,亦好学,宋孝武见之,迎颂其名,时人以为荣。”《南齐书·沈驎士传》:“驎士少好学,家贫,织帘诵书,口手不息。宋元嘉末,文帝令尚书仆射何尚之抄撰五经,访举学士,县以驎士应选。”《南齐书·虞遐传》:“遐字景远,好学有义行,兼与太祖素游,褚渊、王俭见亲爱。官至光禄大夫”。《南齐书·王思远传》:“(王)暠之字士明。少孤,好学有义行。”《梁书·袁粲传》:“韦粲字长蒨,车骑将军叡之孙,北徐州刺史放之子也。有父风,好学仗气”。
王、徐、沈等势族,一门数代好学。如王家。《宋书·王僧绰传》:“王僧绰,……幼有大成之度,弱年众以国器许之。好学有理思,练悉朝典。”《宋书·王僧达传》:“少好学,善属文。”《宋书·王绚传》:“少以敏惠见知。及长,笃志好学,官至秘书丞。”如徐家。《宋书·徐广传》:“家世好学,至广尤精,百家数术,无不研览。谢玄为州,辟广从事西曹。”如沈家。《宋书·自序》:“(沈)穆夫字彦和,少好学,亦通《左氏春秋》。王恭命为前军主簿……亮字道明,清操好学,善属文。未弱冠,州辟从事……(璞)年十许岁,智度便有大成之姿,好学不倦,善属文,时有忆识之功。尤练究万事,经耳过目,人莫能欺之。居家精理,姻族资赖……(约)年十三而孤,少颇好学,虽弃日无功,而伏膺不改。”好学成为这些势族的传统,是保持、扩大其家族势力的重要保障。
一些家里贫穷、或地位卑贱的士族子弟,将好学作为仕进之梯。《宋书·刘怀肃传》:“家世贫窭,而躬耕好学。”《宋书·宗彧传》:“家贫好学,虽文义不逮炳,而真澹过之。”《梁书·刘勰传》:“勰早孤,笃志好学”。《梁书·江淹传》:“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也。少孤贫好学,沉靖少交游。起家南徐州从事,转奉朝请。”《梁书·刘峻传》:“峻好学,家贫,寄人庑下,自课读书,常燎麻炬,从夕达旦,时或昏睡,爇其发,既觉复读,终夜不寐,其精力如此。”《梁书·褚球传》:“球少孤贫,笃志好学,有才思。”《梁书·江子一传》:“子一少好学,有志操,以家贫阙养,因蔬食终身。”《梁书·卞华传》:“华幼孤贫好学。年十四,召补国子生,通《周易》。既长,兼治五经,与平原明山宾、会稽贺瑒同业友善。”
知名的隐士,大多是好学者。《宋书·郭兴宗传》:“少好学,以业尚素立见称。”《南齐书·刘虬传》:“虬少而抗节好学,须得禄便隐。”《梁书·范元琰传》:“及长好学,淡于荣利。”
那些任侠好游的青年得不到较高的评价。《宋书·宗悫传》:“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义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独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宋书·荀伯子传》:“伯子少好学,博览经传,而通率好为杂戏,遨游闾里,故以此失清涂。”有些能武能文,甚至弃武从文。《梁书·杨公则传》:“性好学,虽居军旅,手不辍卷,士大夫以此称之。”《宋书·沈演之传》:“家世为将,而演之折节好学,读老子日百遍,以义理业尚知名。”有的由务农改为治学。《梁书·沈峻传》:“沈峻字士嵩,吴兴武康人。家世农夫,至峻好学,与舅太史叔明师事宗人沈驎士,在门下积年,昼夜自课,时或睡寐,辄以杖自击,其笃志如此。”
学习的内容有经学。《宋书·臧焘传》:“臧焘字德仁,东莞莒人,武敬皇后兄也。少好学,善三礼。贫约自立,操行为乡里所称。”《梁书·王规传》:“年十二,五经大义,并略能通。既长,好学有口辩。”《梁书·司马筠传》:“筠孤贫好学,师事沛国刘瓛,强力专精,深为瓛所器异。既长,博通经术,尤明三礼。”《梁书·孔子祛传》:“孔子袪,会稽山阴人。少孤贫好学,耕耘樵采,常怀书自随,投闲则诵读。勤苦自励,遂通经术,尤明《古文尚书》。”《梁书·范述曾传》:“范述曾字子玄,吴郡钱唐人也。幼好学,从余杭吕道惠受五经,略通章句。”《梁书·皇侃传》:“皇侃,吴郡人,青州刺史皇象九世孙也。侃少好学,师事贺瑒,精力专门,尽通其业,尤明三礼、《孝经》、《论语》。”《梁书·刘昭传》:“子縚,字言明,亦好学,通三礼。”除了传统的三礼、《孝经》、《论语》、《毛诗》,《尚书》之外,南朝许多士人还学习佛学。《宋书·雷次宗传》:“雷次宗字仲伦,豫章南昌人也。少入庐山,事沙门释慧远,笃志好学,尤明三礼、《毛诗》,隐退不交世务。”《梁书·范元琰传》:“及长好学,博通经史,兼精佛义。然性谦敬,不以所长骄人。”《梁书·何胤传》:“胤字子季,点之弟也。年八岁,居忧哀毁若成人。既长好学。师事沛国刘瓛,受《易》及《礼记》、《毛诗》;又入钟山定林寺听内典,其业皆通。而纵情诞节,时人未之知也;唯瓛与汝南周顒深器异之。”还有由经学转向玄学的。《梁书·陆云公传》:“云公五岁诵《论语》、《毛诗》,九岁读《汉书》,略能记忆。从祖倕、沛国刘显质问十事,云公对无所失,显叹异之。既长,好学有才思。州举秀才。”《南史·沈洙传》:“洙少方雅好学,不妄交游。通三礼、《春秋左氏传》。精识强记,五经章句,诸子史书,问无不答。仕梁为尚书祠部郎,时年盖二十余。大同中,学者多涉猎文史,不为章句,而洙独积思经术,吴郡朱异、会稽贺琛甚嘉之。及异、琛于士林馆讲制旨义,常使洙为都讲。”这说明汉代经学传统在南朝受到挑战。
有史学。《宋书·刘祖康传》:“(刘)谦之,好学,撰《晋纪》二十卷。”《宋书·范晔传》:“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年十七,州辟主簿,不就。”《南齐书·臧荣绪传》:“纯笃好学,括东西晋为一书,纪、录、志、传百一十卷。隐居京口教授。南徐州辟西曹,举秀才,不就。”《梁书·江蒨传》:“蒨好学,尤悉朝仪故事,撰《江左遗典》三十卷,未就,卒。”
有玄学。《宋书·袁粲传》:“愍孙(粲)少好学,有清才”。《宋书·张敷传》:“性整贵,风韵甚高,好读玄书,兼属文论。少有盛名。高祖见而爱之,以为世子中军参军,数见接引。”《梁书·萧景传》:“景八岁随父在郡,居丧以毁闻。既长好学,才辩能断。”《梁书·谢举传》:“幼好学,能清言,与览齐名。”《梁书·萧视素传》:“性静退,少嗜欲,好学,能清言,荣利不关于口,喜怒不形于色。在人间及居职,并任情通率,不自矜高,天然简素,士人以此咸敬之。”由宋至梁,呈逐渐式微态势。
有书、画等杂艺。《梁书·陆杲传》:“杲少好学,工书画。”《梁书·殷钧传》:“钧时年九岁,以孝闻。及长,恬静简交游,好学有思理。善隶书,为当时楷法,南乡范云、乐安任昉并称赏之。”《梁书·萧几传》:“性温和,与物无竞,清贫自立。好学,善草隶书。”
最为普遍的,是文学。《宋书·袁豹传》:“豹字士蔚,亦为谢安所知,好学博闻,多览典籍。初为著作佐郎”。《梁书·袁峻传》:“峻早孤,笃志好学,家贫无书,每从人假借,必皆抄写,自课日五十纸,纸数不登,则不休息。讷言语,工文辞。”《梁书·柳恽传》:“柳恽字文畅,河东解人也。少有志行,好学,善尺牍。”《梁书·徐勉传》:“勉幼孤贫,早励清节。年六岁,时属霖雨,家人祈霁,率尔为文,见称耆宿。及长,笃志好学……自幼而长,文章之美,得之天然,好学不倦,居无尘杂,多所著述,盈帙满笥,淡然得失之际,不见喜愠之容。”《梁书·徐摛传》:“摛幼而好学,及长,遍览经史。属文好为新变,不拘旧体。”《梁书·江革传》:“长子行敏,好学有才俊”。《梁书·刘苞传》:“少好学,能属文。”《梁书·钟嵘传》:“嵘与兄岏、弟屿并好学,有思理。”《梁书·谢几卿传》:“既长好学,博涉有文采。”对于出身贫贱又好学的文士,任昉和沈约十分提携他们。《梁书·吴均传》:“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也。家世寒贱,至均好学有俊才,沈约尝见均文,颇相称赏。”《梁书·王籍传》:“籍七岁能属文,及长好学,博涉有才气,乐安任昉见而称之。”《梁书·刘杳传》:“杳少好学,博综群书,沈约、任昉以下,每有遗忘,皆访问焉。”
王氏、崔氏、刘氏、谢氏这样的大家族都以文学传家。《梁书·王筠传》载其《与诸儿论家世集》云:“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氏,并累世有文才,所以范蔚宗云:崔氏‘世擅雕龙’。然不过父子两三世耳;非有七叶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世者也。沈少傅约语人云:‘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已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汝等仰观堂构,思各努力。”《宋书·王微传》:“微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年十六,州举秀才。”《梁书·王僧儒传》:“六岁能属文,既长好学。家贫,常佣书以养母,所写既毕,讽诵亦通”。《梁书·王筠传》:“筠幼警寤,七岁能属文。”又如谢家。《宋书·谢灵运传》:“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从叔混特知爱之。”《南齐书·谢朓传》:“朓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南齐书·谢超宗传》:“好学,有文辞,盛得名誉。”又如刘家。《南史·刘孝绰传》:“文集数十万言,行于时。兄弟及群从子姪当时有七十人,并能属文,近古未之有也。”又如裴家。《梁书·裴邃之传》:“裴邃之词采早著,兼思略沉深,夏侯亶之好学辩给,夔之奢豪爱士,韦放之弘厚笃行,并遇主逢时,展其才用矣。”《梁书·裴子野传》:“子野生而偏孤,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泣血哀恸,家人异之。少好学,善属文。”
http://s1/mw690/001nFFftgy6OoM9urCM70&690南朝士族的识鉴
三 魁伟
在早期的士大夫中间,还流传着一些关于身高的迷信,个子高的人要长寿一点。王充《论衡》:“语称上世之人,侗长佼好,坚强老寿,百岁左右;下世之人短小陋丑,夭折早死。何则?上世和气纯渥,婚姻以时,人民禀善气而生,生又不伤,骨节坚定,故长大老寿,状貌美好。下世反此,故短小夭折,形面丑恶。此言妄也。”
南朝士人都很看重身高。《梁书·王茂传》:“身长八尺,洁白美容观。齐武帝布衣时,见之叹曰:‘王茂年少,堂堂如此,必为公辅之器。’”《梁书·康绚传》:
重视身高的风气,首先来自于皇室。南朝开国帝王,大多都是行伍出身,皇帝及皇室成员一般身材高大。《宋书·武帝本纪》:“及长,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特。”《宋书·文帝本纪》:“时年十四。长七尺五寸,博涉经史,善隶书。”《宋书·刘劭传》:“(刘劭,年)十三,加元服。好读史传,尤爱弓马,及长,美须眉,大眼方口,长七尺四寸。亲览宫事,延接宾客,意之所欲,上必从之。”《宋书·南郡王义宣传》:“白皙,美须眉,长七尺五寸,腰带十围。”《南史·齐高帝纪》:“高帝以宋元嘉四年丁卯岁生,姿表英异,龙颡钟声,长七尺五寸,鳞文遍体。”《南齐书·萧嶷传》:“嶷身长七尺八寸,善持容范,文物卫从,礼冠百僚,每出入殿省,皆瞻望严肃。”《梁书·萧子显传》:“子显伟容貌,身长八尺。好学,工属文。”《陈书·高祖纪》:“(高祖)身长七尺五寸,日角龙颜,垂手过膝。”其次,可能还带有地方偏见。因为北方势族比南方土族一般情况下要高一些。苏轼策曰:“蜀人之怯懦,吳人之短小,皆尝以抗衡于上国,夫安得禁兵而用之?”此外,南朝的官制也对身高有要求。南朝文士出仕之初,往往要在幕府里兼任武职,外放太守一定要做挂职将军,这对身高也有一定的限制,所谓资兼文武。《梁书·到洽传》:“谢朓文章盛于一时,见洽深相赏好,日引与谈论。每谓洽曰:‘君非直名人,乃亦兼资文武。’”《南史·张永传》:“永涉猎书史,能为文章,善隶书,骑射杂艺,触类兼善。又有巧思,益为文帝所知。”
当然,也有一些身材矮小的,但因才华特别出众,受到世人的重视。这算是特例了。《宋书·范晔传》:“晔长不满七尺,肥黑,秃眉须。善弹琵琶,能为新声。”《梁书·王筠传》:“筠状貌寝小,长不满六尺。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南史·萧贲传》:“同弟贲字文奂,形不满六尺,神识耿介。幼好学。”《南史·何尚之传》:“尚之爱尚文义,老而不休。与太常颜延之少相好狎,二人并短小,尚之常谓延之为,延之目尚之为猴。同游太子西池,延之问路人云:‘吾二人谁似猴?’路人指尚之为似。延之喜笑,路人曰:‘彼似猴耳,君乃真猴。’”《南史·江禄传》:“禄字彦遐,幼笃学有文章,工书善琴。形貌短小,神明俊发。”《南史·刘彀传》:“显从弟彀字仲宝。形貌短小,儒雅博洽,善辞翰,随湘东王在蕃十余年,宠寄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