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赛新风雅的博客
杨赛新风雅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293
  • 关注人气:19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乐经失传原因探析

(2011-03-06 17:15:09)
标签:

杨赛

乐经

失传

音乐

杂谈

分类: 中国音乐研究

乐经失传原因探析

杨赛 《歌海》2010年第3期

 

乐经失传原因探析


 

 

要:六经是先秦儒家编纂的重要经典。六经之中,唯独乐经失传。沈约等学者错误地将之归咎于秦始皇焚书。然而乐经为秦时博士官所掌,不在被焚书籍之列。周王朝衰败,孔学不传,秦代灭学,汉代不立乐经博士才是造成乐经失传的真正原因。汉代叔孙通、贾谊、董仲舒、公孙弘、王莽等人试图恢复乐经,但都以失败告终。

关键词:乐经;六经;孔子;沈约;焚书

 

作者简介 杨赛,男,1976年生,湖南湘阴人,文学博士。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后,研究课题《〈乐记〉整理与研究》。上海音乐学院艺术学博士后,研究课题《中国音乐美学原范畴研究》。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研究员。独立承担霍英东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课题1项,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课题1项,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1项,上海市教委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课题1项,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课题1项、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课题2项,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特别资助和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在《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人民音乐》、《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大音》、《学术月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湖南大学学报》、《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文史知识》、《中国文学研究》、《书品》等杂志、学刊上发表文学、音乐学论文、评论30多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或和其他权威学术集刊全文转载。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合作,主编全国性教材多部。荣获上海市第七届社会科学年会优秀论文奖(2009)。

 

乐经为六经之一。《庄子·天运篇》:“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①]六经是儒家的基本典籍。《韩诗外传》:“儒者,儒也,儒之爲言无也,不易之术也,千举万变,其道不穷,六经是也。”[②]《抱朴子·内篇》:“儒者,周孔也,其籍则六经也,盖治世存正之所由也,立身举动之准绳也,其用远而业贵,其事大而辞美,有国有家不易之制也。[③]六经的编定者是孔子。许慎说:“孔子书六经。”[④]皮锡瑞说:“经学开辟时代,断自孔子删定六经为始。孔子以前,不得有经;犹之李耳既出,始著五千之言;释迦未生,不传七佛之论也。”[⑤]《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⑥]

孔子将六经运用于教学。《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⑦]《论语·子罕》:“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⑧]六经之中,孔子十分重视礼经与乐经。《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⑨]

儒家重视礼乐与乐经的传统,在西汉与东汉还有余绪。《史记·太史公自序》说:“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⑩]这八书分别为: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汉书·礼乐志》:“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11]司马迁、班固认为,六经之中,礼经与乐经是非常重要的。

六经当中,占重要地位的乐经却失传了。这是为什么呢?《宋书·乐志》说:“及秦焚典籍,乐经用亡。”[12]沈约的说法,来源于《后汉纪》:“秦燔诗书,愚百姓,六经典籍残为灰烬。”[13]按此论点法,乐经是被秦始皇烧掉了。这个观点被后来的许多学者接受。如刘勰《文心雕龙》:“自雅声浸微,溺音腾沸,秦燔乐经,汉初绍复。”[14]《太平御览》:“古者以易、书、诗、礼、乐、春秋为六经,至秦焚书,乐经亡。”[15]

六经到底在不在秦始皇焚毁书籍当中呢?我们来看一下当年焚书的史料。秦始皇三十三年,李斯提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16]根据这个命令,博士官所职的书,无需焚毁。

秦国有没有设专门掌管乐经的博士官呢?《汉书·武帝纪》:“置五经博士。”[17]《汉书·百官公卿表》:“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经博士,宣帝黄龙元年稍增员十二人。”[18]《汉书·宣帝纪》:“诏诸儒讲五经同异[19]。这些史料说明,置经学博士,是秦以来的惯例。《汉书·伏生传》:伏生,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时,求能治《尚书》者,天下亡有,闻伏生治之,欲召。[20]汉武帝时乐经己佚,故只置五经博士。由此推测,在秦火之前,应该有专掌乐经的博士官。

考诸博士官的职能,能进一步证实这个推测。《汉书·成帝纪》:“古之立太学,将以传先王之业,流化于天下也。儒林之官,四海渊原,宜皆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21]博士一职属国子监,是太学生们的老师,是国家礼法的研究、传播、实施的部门。六国时博士是否都能“掌通古今”,我们不甚清楚。《通典·职官》:“汉置博士,至东京,凡十四人,而聪明有威重者一人为祭酒,谓之博士祭酒,盖本曰仆射,中兴转为祭酒。”[22]博士的领袖是祭酒。《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23]《荀子》中有《乐论》,可以说明乐经也应如其它一经一样,被博士官所掌握,不至于披火。

《汉书·叔孙通传》:“叔孙通,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24]范晔说:“汉初天下创定,朝制无文,叔孙通颇采经礼,参酌秦法,虽适物观时,有救崩敝[25]。由此可知叔孙通与秦掌管乐经之博士有交往。

范文澜也不同意乐经失于秦火的论点,他说:“《汉书·艺文志》六国之君,魏文侯最为好古。孝文时,得其乐人窦公,献其书,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乐章也。此乐经未经燔失之证。”[26]

事实上,在汉初的记载中,我们还能找一些乐经尚存的史料。《汉书·郊祀志》:“(文帝)而使博士诸生刺六经中作《王制》,谋议巡狩封禅事。”[27]这说明汉文帝时还有六经。《汉书·武帝纪》:“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28]可见汉武帝初还是有乐经的。

礼乐之制,与周代统治密切相关。周王朝衰败,礼乐必然败落。《汉书·礼乐志》:“是时,周室大坏,诸侯恣行,设两观,乘大路。陪臣管仲、季氏之属,三归《雍》彻,八佾舞廷。制度遂坏,陵夷而不反,桑间、濮上,郑、卫、宋、赵之声并出。内则致疾损寿,外则乱政伤民。巧伪因而饰之,以营乱富贵之耳目。庶人以求利,列国以相间。故秦穆遗戎而由余去,齐人馈鲁而孔子行。至于六国,魏文侯最为好古,而谓子夏曰:‘寡人听古乐则欲寐,及闻郑、卫余不知倦焉。’子夏辞而辨之,终不见纳,自此礼乐丧矣。”[29]周王朝的衰败,是乐经不传的第一原因。

礼乐之学,由孔子而传。孔子死后,儒分为八。韩非子说:“孔子之后,儒分为八,有子张氏、子思氏、颜氏、孟氏、漆雕氏、仲良氏、公孙氏、乐正氏之儒。”[30]继承乐学的,是仲良氏。陶潜《圣贤群辅录》说:“颜氏传《诗》,为讽谏之儒;孟氏传《书》,为疏通致远之儒;漆雕氏传《礼》,为恭俭庄敬之儒;仲良氏传《乐》,为移风易俗之儒;乐正氏传《春秋》,为属辞比事之儒;公孙氏传《易》,为洁静精微之儒。”[31]仲良氏传乐的具体情形,汉代已无史料记载,连司马迁也不知详情。司马迁所看到的,只有《荀子·乐论》中的论述。《汉书·艺文志》说:“周衰俱坏,乐尤微眇,以音律为节,又为郑、卫所乱,故无遗法。”[32]谢肃说:“秦灭学,废坏礼乐。乐经既亡,惟三礼颇存,或传于高堂生,或得于河间献王,或删于大戴、小戴,历汉、唐、宋,虽其礼之莫行,而士犹得以诵习其说。”[33]儒家乐学传承的断裂,是乐经失传的第二原因。

秦国重视法家轻视儒家,缺乏乐经的学术传统。李文叔说:“商鞅与夫仪、秦之徒,所以虽不深祖吾圣人之道,而所著书,文辞駸駸乎,上薄六经而下絶来世,者岂数人之力也哉。”[34]

《汉书·董仲舒传》说:“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35]《汉书·礼乐志》:“遭秦灭学,遂以乱亡。”[36]秦不倡乐学,是乐经失传的第三原因。

秦焚书之后,天下大乱,典籍散失。《汉书·刘歆传》:汉兴,去圣帝明王遐远,仲尼之道又绝,法度无所因袭。时独有一叔孙通略定礼仪,天下唯有易卜,未有它书。[37]大部分书籍都是汉初恢复起来的。武帝建元五年,只置五经博士,乐经没有博士。这是乐经失传的第四个原因。

其实,汉代有几位学者试图修复乐经。

第一人为叔孙通。《汉书·礼乐志》说:“汉兴,制氏以雅乐声律,世在乐宫,颇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38]汉代的雅乐还在乐宫中由一些艺人保存着。《汉书·艺文志》著录了《雅歌诗》、《雅琴赵氏》、《雅琴师氏》、《雅琴龙氏》四部,应属于此类。叔孙通曾想帮助汉高祖兴礼乐,但他只定了礼仪,乐却没来得及完成就过逝了。《汉书·礼乐志》说高祖“以通为奉常,遂定仪法,未尽备而通终。”[39]

第二人为贾谊。《汉书·贾谊传》说:“颇通诸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40]他曾向汉文帝说:“汉兴至今二十余年,宜定制度,兴礼乐,然后诸侯轨道,百姓素朴,狱讼衰息。”[41]汉文帝很高兴这样做,但由于大臣周勃、灌夫等人都不好文学,百般妨碍,贾谊的建议没有得到执行。

第三人为董仲舒。《汉书·董仲舒传》:“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群儒首。”[42]他向汉武帝建议兴礼乐,早年的汉武帝并不关心礼乐之事,但“上方征讨四夷,锐志武功,不暇留意礼文之事。”[43]汉武帝当时没有执行,甚至也不将乐经列入博士官中。

第四人为公孙弘。到元朔五年,汉武帝才下诏:“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44]这时,志得意满的汉武帝需要用礼乐来显示自己的功德了,他把增置博士的任务交给了当时的丞相公孙弘。公孙弘“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45]汉武帝于元光五年诏诸儒对策,公孙弘主张外儒内法,深得汉武帝赏识,擢为博士,待诏金马门,由此做到丞相。公孙弘自己自然不懂乐经。按理,公孙弘应该增置乐经的博士。但其时据秦灭亡已经有86年,汉朝经历了高帝、吕后、文帝、景帝、武帝五代,已经没有人能传承乐学了。

第五人为王莽。《汉书·王莽传》:是岁,莽奏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区,作市﹑常满仓,制度甚盛。立乐经,益博士员,经各五人。[46]王莾始建国三年,“又置师友祭酒及侍中、谏议、六经祭酒各一人,凡九祭酒,秩上卿。琅邪左咸为讲《春秋》、颍川满昌为讲《诗》、长安国由为讲《易》、平阳唐昌为讲《书》、沛郡陈咸为讲《礼》、崔发为讲《乐》祭酒。”[47]扬雄认为这是王莽的伟大功业,《剧秦美新》曰:“制成六经,洪业也。[48]然而,崔发为无行之文士,断然不会讲什么乐。王莾所谓六经,不过是修饰奸言而已,正如班固所评:“昔秦燔《诗》、《书》以立私议,莽诵《六艺》以文奸言,同归殊途,俱用灭亡,皆炕龙绝气,非命之运,紫色蛙声,余分闰位,圣王之驱除云尔!”[49]

到班固著录《汉书·艺文志》时,经部已经没有了乐经了,相关书籍只有三部:《周官·大宗伯·大司乐》、《乐记》、《王禹记》。

(注释一律省略,请参看原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