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孔子音乐理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 |
[大音堂]
孔子的音乐思想
全国音乐学院共建课程上海音乐学院特色课程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於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丘生而叔梁纥死,葬於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郰人輓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於防焉。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於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故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敢余侮。饘於是,粥於是,以糊余口。’其恭如是。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是岁,季武子卒,平子代立。孔子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於陈蔡之间,於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適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適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是时也,晋平公淫,六卿擅权,东伐诸侯;楚灵王兵彊,陵轹中国;齐大而近於鲁。鲁小弱,附於楚则晋怒;附於晋则楚来伐;不备於齐,齐师侵鲁。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適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於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適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而》﹞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季氏》﹞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
周梦乐
周宏
王晓韵
李伊文
邵融
孔子是儒家礼乐思想的奠基人,他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伟大的音乐家.
孔子在音乐上有精深造诣,对古代音乐理论多有总结,对保存古代音乐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对音乐与礼、音乐与仁关系的论述,对儒家音乐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积极提倡音乐,推出以"六艺"为重的"乐教"观念,体现出了他的道德观.孔子认为音乐蕴涵着"和"的要素,将乐音"和"推及到整个社会宇宙,能使整个社会宇宙得到和谐化的发展.音乐通过艺术的感化影响人们的心灵,可以移风易俗,善民心,所以孔子强调"乐教"的作用.在孔子看来音乐是受制于"礼"的,礼可以建立秩序,乐可以造成和谐.制礼作乐必须适度中节,才能充分发挥其功用.但是孔子的音乐思想也是有局限性的,他的音乐思想本质上是非音乐的,从音乐社会学方面,接受论方面,强调对人的品性的影响,但却没有尊重每个人不同的个性。比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不过孔子将"乐教"视为教育完成的终极目标,建立了以礼乐为主体的教学内容,其对于审美情感的培养和美育作用的理论的重视,还是为中国古代教育充分运用艺术及美感形式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潘安婧
孔子是春秋时代鲁国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核心,同样,他也将这种思想核心带入了他的音乐美学观念中,如“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主张"以政以德",提倡"礼治"。他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由此可以看出,孔子重视礼、乐的政治作用,强调音乐能从道德上感化人,赋予了礼乐新的文化精神。同时,他认为礼乐可用以分贵贱等级,“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正是很好的证明。孔子认为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善"和"美"。孔子推崇以歌颂舜的文德为内容的《韶》乐为尽善尽美的艺术,把表现武王伐纣的《大武》评为尽善未尽美的艺术。在儒家的思想中,凡合于“仁”的都是善,而它的表现就是平和中庸,孔子提出“尽善尽美”的主张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除此之外,孔子还十分注重音乐教育。在他所提出学习的六门功课,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乐”排名第二,并将音乐看作成人修养的最后完成阶段。但是,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又从另一角度看到了孔子音乐美学思想中的一些局限。孔子认为音乐反映人们的痛苦和欢乐情感要有节制,不应该超越中庸之道的论理准则。强调形式与内容要统一,推崇"乐而不淫,衰而不伤"的雅乐(如《关雎》),不喜热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间俗乐"郑卫之声","恶郑声之乱雅也",带有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从另一方面来看,也不利于人的性格的养成和发展。另外,纵览孔子关于音乐的一些言论,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音乐美学都是着重讲述音乐对于人、社会等的作用,却忽视了音乐的本质,是他的音乐美学中的一大遗憾。总之,孔子的音乐思想中虽有一些不足,但是我们无法否认他的价值。孔子的音乐美学在我们的历史篇章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弥补了历史的空白,并给与后人无限的探索和思考,不愧是我国的“圣人”。
徐丹
春秋战国时代,阶级分化和阶级斗争日趋复杂化、尖锐化,这一点同样在音乐美学方面有所反映。这里只对儒家的音乐思想作简单评述。儒家的音乐思想可以从孔子谈起。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时也称的上是一位接触的音乐家,他的一生与音乐解下了不解之缘。在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视音乐教育。他培养了不少有音乐技能的弟子,如颜回、子路等。同时他对自己也严格要求,他好学多倦,掌握了多方面的音乐技艺,例如击缶、鼓瑟、弹琴,学习音乐刻苦认真。他选编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歌辞集诗经,核对明确了《雅》《颂》的地位。在古和今两者之间,他偏于相信和爱好古代的;在前后与后代的礼乐之间,他也是倾向于跟前辈走的。这与他生活的时代有关,随着奴隶制度经济基础的崩溃,礼乐制度也随之瓦解。他对西周奴隶社会鼎盛时期的文化抱着至高无上的崇敬心态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他是个提倡“仁”的人,他不愿意看到百姓因为战争流离失所,所以他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主张礼、乐治国。但是他又厌恶郑国的音乐,认为“郑声淫”,体现了他思想的局限性,在新旧音乐斗争交替面前,他仍抱着一种守旧的态度,这是他的悲剧所在。另外,他带着自己的弟子周游列国,推行他的仁政主张,但在当时——社会即将转型的情况下,未能实现自己的主张。总体说来,孔子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但他思想的局限性是无法避免的。
朱腾蛟
家。孔子对于我国古代音乐所做出的贡献,应是当之无愧地载入史册的。他不仅会击磬、鼓瑟、弹琴、唱歌,而且他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我对于孔子的乐论思想有两方面的看法,我认为在孔子音乐美学思想中有很大一部份是好的、积极的主张,对后的音乐美学思想发展有着很大的进步影响,但另一方面,其思想中也仍然有那个时代的烙印,有一部份的主张是消极的、落后的。孔子的音乐思想中的积极观点主要有:第一,首先孔子是“倡乐”的,他认为音乐是可以感化人们的心灵的,他强调音乐从道德上感化人的能力,认为音乐甚至能使社会更为和谐,因此,他在统治阶级中大力推广音乐;第二,孔子的“倡乐”主张的另一体现是他编辑整理了我国第一本诗歌总集《诗经》,此歌集收集了大量当时的宫廷音乐、祭祀音乐和民间音乐,对于当时音乐的推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研究先秦音乐的重要资料;第三,作为大教育家的孔子也非常重视音乐教育,他所开设的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中,音乐居于第二位。他认为全面的修养不能缺少音乐,因此他教他的学生注意音乐,他也曾经号召他的学生学习诗歌;第四,孔子提出了“尽善尽美”的审美评价标准,他认为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既要达到事物的合目的性,也要符合事物审美性和艺术性。孔子极其推崇《韶乐》,认为它是尽善尽美的。此外,孔子的思想中也有一些现在看来比较消极的主张。首先,我们都知道,孔子的儒家思想完全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的,其音乐思想也不例外。他在政治上提倡所谓“礼治”,因此他特别重视礼、乐的政治作用,并用礼乐的手段来贯彻以“仁”为核心的学说。孔子对音乐的等级区别,常非常顽固地取着坚持态度。我觉得这很不利于当时音乐的自由发展,特别是民间音乐的发展。然后,在古和今的问题上,孔子自己说,他是偏于相信和爱好古代的,这使得其思想有些保守。再者,孔子认为音乐可以反映人们的痛苦和欢乐,但在感情上必须受到节制,不应该超越中庸之道的伦理范畴。所以他特别赞扬象《关雎》那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雅乐,不喜欢热情奔放的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间俗乐“郑卫之声”。这说明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本质是保守的,他对民间俗乐的否定完全是一种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偏见。总而言之,我认为我们应辩证的看待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注意其两面性,既要肯定其思想对于后世的积极影响,也要发现其思想中的消极和保守的因素。
朱佳立
李欢妮
前一篇:《艺术概论》课程说明
后一篇:我歌且谣:拟《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