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音堂:孔子的音乐理论

(2007-10-21 23:12:11)
标签:

人文/历史

孔子

音乐

理论

上海音乐学院

音乐学

大音堂:孔子的音乐理论      
[大音堂] 
大音堂:孔子的音乐理论
 
孔子的音乐思想
 
全国音乐学院共建课程上海音乐学院特色课程
  大音堂:孔子的音乐理论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於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丘生而叔梁纥死,葬於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郰人輓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於防焉。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於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故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敢余侮。饘於是,粥於是,以糊余口。’其恭如是。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是岁,季武子卒,平子代立。孔子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於陈蔡之间,於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適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適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是时也,晋平公淫,六卿擅权,东伐诸侯;楚灵王兵彊,陵轹中国;齐大而近於鲁。鲁小弱,附於楚则晋怒;附於晋则楚来伐;不备於齐,齐师侵鲁。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適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於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適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八佾》﹞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八佾》﹞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八佾》﹞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八佾》﹞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雍也》、《泰伯》﹞
    子曰:“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雍也》﹞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而》﹞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泰伯》﹞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子罕》﹞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子罕》﹞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先进》﹞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子路》﹞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卫灵公》﹞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季氏》﹞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季氏》﹞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阳货》﹞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阳货》﹞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微子》﹞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柰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论语·阳货》)
 
    
周梦乐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古代的统治者和许多思想家都很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也十分重视对音乐的学习和鉴赏。孔子曾向乐官师襄学习,在齐国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他评论《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八佾》)可见他对音乐具有浓厚的兴趣,也有极高的鉴赏力。孔子对于“乐”的欣赏,是从“仁”的基础出发的。一旦“乐舞”有违于礼、背离于仁时,便会成为孔子心目中丑陋的东西,例如当孔子知道季氏“八佾舞于庭”时,怒不可遏:“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以及“恶郑声”的鲜明态度。对于既符合艺术标准,又无违于仁的《韶》乐,孔子赞其“尽善尽美”;而同样艺术成就很高,但显露杀伐之气的《武》乐,孔子则认为“尽美矣,未尽善也。”他希望通过善美的音乐来控制人的感情,从而改变人的品性,以达到修身养性,安定社会的作用。孔子创建的儒家的音乐理论体系,不仅强调了音乐的教化作用,同时也肯定了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尤其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和谐、稳固,必合乎礼、正乎乐。音乐可以鼓舞前方将士勇敢征战,而在和平环境中又能使人们温良礼让等。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重视诗教、乐教、礼教,开门授徒,对音乐教育尤为重视。他认为,人之学,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音乐为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以音乐为其学习的最终完结。但是,孔子决不限于论乐问题,而是由此深入论及人的情感体验、内心之乐等问题。孔子用音乐表现其人生,经常以自己的音乐观表现其人格与性灵。孔子的乐论思想对我国的音乐发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它将音乐艺术看成是一种认识真理,穷极人生的途径。给现代社会提供了种种有益的启示。同时,另一方面,孔子的乐论思想也存在某些消极因素。首先孔子乐论中的音乐实质上是一种非音乐,即过分突出音乐的社会精神与政治功用,而忽视音乐本身的美感与情感表达;其次孔子乐论仅从音乐社会学,音乐接受论方面进行论述,而没有从表演角度论述。第三,孔子试图通过音乐影响人的品性,因而体现出不尊重人的个性,缺乏创造力的弊处。总体说来,孔子的乐论思想不仅起着反映古代音乐文化的作用,更带给当今社会诸多宝贵的理论经典,是我国乃至世界人类的财富。
 
 
周宏
 
    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政治观点,同时,也提出了各自对于音乐的看法。从大体上看,各派对于音乐的看法主要分为倡乐和非乐,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则站在了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倡导着音乐的发展。孔子的乐论思想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点。首先,孔子对音乐是持肯定态度的,并认为音乐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便充分肯定了音乐对政治所起到的作用。其次,孔子并不是对所有音乐都持肯定态度。孔子认为“郑声淫”、“郑声之乱雅”。从中便可看出,孔子不喜欢这种民间音乐——郑声。并且,孔子还提出了音乐审美的标准——尽善尽美。内容要合乎伦理道德的才能称为“善”,音乐要平和中庸才能称为”。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便充分体现了孔子的音乐审美标准。但是,孔子的音乐思想同样也是保守的,他完全站在了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看待音乐的问题。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可见孔子积极地维护着礼乐制度。他也同样站在了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全盘否定了民间音乐。这不能不说是孔子音乐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王晓韵
 
    孔子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多年以来,学者们对孔子的思想已从多方面作了深刻的研究和探讨,对孔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也给予了应有的评价。然而,对于孔子在古代音乐领域内的高深造诣及其总结出来的音乐理论,对于孔子的音乐思想及其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地位,学术界迄今还少有专文进行系统论述。孔子的音乐思想是与“仁”和“礼”结合在一起的,他认为音乐是一个人人格的体现,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提升人精神世界的修养,因为每个人对音乐的诠释和理解都是不同的。但是无论音乐体现了人的什么思想,它都离不开“仁”和“礼”这两个做人最基本的原则。只有做到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以礼相待,简单点说就是学会了做人,才能去做音乐,才能体会音乐中的精华所在。此外,孔子编译的《诗经》至今仍对中国民歌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和参考价值,这也是孔子为后世音乐事业的发展所做的贡献之一。孔子作为先秦儒家的创始者,他的思想不但在政治、礼制、社会伦理和教育诸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而且在音乐理论和乐制观念等方面也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李伊文
 
    孔子认为音乐可以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净化人的心灵,改造人的品性,挖掘人性之中的真善美,使整个社会和谐友爱.通过美妙的音乐控制稳定人的感情.在政治上,孔子的思想与封建社会有契合之处,具有伦理性质.主张用礼乐制度对人进行教育,用音乐来巩固政治,安抚民心.在当时是具有极其积极的意义的.孔子的乐论思想总结了从原始到春秋时期的音乐思想.针对人而不是神.不论从人性上还是从政治上孔子都认为音乐所起的作用是非凡的.其作用于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这些思想无疑是伟大且进步的.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其局限性在于其思想是非音乐性的,没有触及到音乐本身.从社会来谈音乐.以接受的角度来谈音乐.并不关注音乐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孔子认为音乐应''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种思想影响了人的个性的形成,扼杀了人的创造性。
 
邵融
 
  孔子是儒家礼乐思想的奠基人,他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伟大的音乐家. 孔子在音乐上有精深造诣,对古代音乐理论多有总结,对保存古代音乐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对音乐与礼、音乐与仁关系的论述,对儒家音乐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积极提倡音乐,推出以"六艺"为重的"乐教"观念,体现出了他的道德观.孔子认为音乐蕴涵着"和"的要素,将乐音"和"推及到整个社会宇宙,能使整个社会宇宙得到和谐化的发展.音乐通过艺术的感化影响人们的心灵,可以移风易俗,善民心,所以孔子强调"乐教"的作用.在孔子看来音乐是受制于"礼"的,礼可以建立秩序,乐可以造成和谐.制礼作乐必须适度中节,才能充分发挥其功用.但是孔子的音乐思想也是有局限性的,他的音乐思想本质上是非音乐的,从音乐社会学方面,接受论方面,强调对人的品性的影响,但却没有尊重每个人不同的个性。比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不过孔子将"乐教"视为教育完成的终极目标,建立了以礼乐为主体的教学内容,其对于审美情感的培养和美育作用的理论的重视,还是为中国古代教育充分运用艺术及美感形式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潘安婧
 
  孔子是春秋时代鲁国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核心,同样,他也将这种思想核心带入了他的音乐美学观念中,如“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主张"以政以德",提倡"礼治"。他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由此可以看出,孔子重视礼、乐的政治作用,强调音乐能从道德上感化人,赋予了礼乐新的文化精神。同时,他认为礼乐可用以分贵贱等级,“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正是很好的证明。孔子认为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善"和"美"。孔子推崇以歌颂舜的文德为内容的《韶》乐为尽善尽美的艺术,把表现武王伐纣的《大武》评为尽善未尽美的艺术。在儒家的思想中,凡合于“仁”的都是善,而它的表现就是平和中庸,孔子提出“尽善尽美”的主张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除此之外,孔子还十分注重音乐教育。在他所提出学习的六门功课,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乐”排名第二,并将音乐看作成人修养的最后完成阶段。但是,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又从另一角度看到了孔子音乐美学思想中的一些局限。孔子认为音乐反映人们的痛苦和欢乐情感要有节制,不应该超越中庸之道的论理准则。强调形式与内容要统一,推崇"乐而不淫,衰而不伤"的雅乐(如《关雎》),不喜热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间俗乐"郑卫之声","恶郑声之乱雅也",带有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从另一方面来看,也不利于人的性格的养成和发展。另外,纵览孔子关于音乐的一些言论,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音乐美学都是着重讲述音乐对于人、社会等的作用,却忽视了音乐的本质,是他的音乐美学中的一大遗憾。总之,孔子的音乐思想中虽有一些不足,但是我们无法否认他的价值。孔子的音乐美学在我们的历史篇章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弥补了历史的空白,并给与后人无限的探索和思考,不愧是我国的“圣人”。
 
徐丹
 
  春秋战国时代,阶级分化和阶级斗争日趋复杂化、尖锐化,这一点同样在音乐美学方面有所反映。这里只对儒家的音乐思想作简单评述。儒家的音乐思想可以从孔子谈起。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时也称的上是一位接触的音乐家,他的一生与音乐解下了不解之缘。在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视音乐教育。他培养了不少有音乐技能的弟子,如颜回、子路等。同时他对自己也严格要求,他好学多倦,掌握了多方面的音乐技艺,例如击缶、鼓瑟、弹琴,学习音乐刻苦认真。他选编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歌辞集诗经,核对明确了《雅》《颂》的地位。在古和今两者之间,他偏于相信和爱好古代的;在前后与后代的礼乐之间,他也是倾向于跟前辈走的。这与他生活的时代有关,随着奴隶制度经济基础的崩溃,礼乐制度也随之瓦解。他对西周奴隶社会鼎盛时期的文化抱着至高无上的崇敬心态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他是个提倡“仁”的人,他不愿意看到百姓因为战争流离失所,所以他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主张礼、乐治国。但是他又厌恶郑国的音乐,认为“郑声淫”,体现了他思想的局限性,在新旧音乐斗争交替面前,他仍抱着一种守旧的态度,这是他的悲剧所在。另外,他带着自己的弟子周游列国,推行他的仁政主张,但在当时——社会即将转型的情况下,未能实现自己的主张。总体说来,孔子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但他思想的局限性是无法避免的。
 
朱腾蛟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音乐
家。孔子对于我国古代音乐所做出的贡献,应是当之无愧地载入史册的。他不仅会击磬、鼓瑟、弹琴、唱歌,而且他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我对于孔子的乐论思想有两方面的看法,我认为在孔子音乐美学思想中有很大一部份是好的、积极的主张,对后的音乐美学思想发展有着很大的进步影响,但另一方面,其思想中也仍然有那个时代的烙印,有一部份的主张是消极的、落后的。孔子的音乐思想中的积极观点主要有:第一,首先孔子是“倡乐”的,他认为音乐是可以感化人们的心灵的,他强调音乐从道德上感化人的能力,认为音乐甚至能使社会更为和谐,因此,他在统治阶级中大力推广音乐;第二,孔子的“倡乐”主张的另一体现是他编辑整理了我国第一本诗歌总集《诗经》,此歌集收集了大量当时的宫廷音乐、祭祀音乐和民间音乐,对于当时音乐的推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研究先秦音乐的重要资料;第三,作为大教育家的孔子也非常重视音乐教育,他所开设的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中,音乐居于第二位。他认为全面的修养不能缺少音乐,因此他教他的学生注意音乐,他也曾经号召他的学生学习诗歌;第四,孔子提出了“尽善尽美”的审美评价标准,他认为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既要达到事物的合目的性,也要符合事物审美性和艺术性。孔子极其推崇《韶乐》,认为它是尽善尽美的。此外,孔子的思想中也有一些现在看来比较消极的主张。首先,我们都知道,孔子的儒家思想完全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的,其音乐思想也不例外。他在政治上提倡所谓“礼治”,因此他特别重视礼、乐的政治作用,并用礼乐的手段来贯彻以“仁”为核心的学说。孔子对音乐的等级区别,常非常顽固地取着坚持态度。我觉得这很不利于当时音乐的自由发展,特别是民间音乐的发展。然后,在古和今的问题上,孔子自己说,他是偏于相信和爱好古代的,这使得其思想有些保守。再者,孔子认为音乐可以反映人们的痛苦和欢乐,但在感情上必须受到节制,不应该超越中庸之道的伦理范畴。所以他特别赞扬象《关雎》那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雅乐,不喜欢热情奔放的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间俗乐“郑卫之声”。这说明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本质是保守的,他对民间俗乐的否定完全是一种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偏见。总而言之,我认为我们应辩证的看待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注意其两面性,既要肯定其思想对于后世的积极影响,也要发现其思想中的消极和保守的因素。
 
朱佳立
 
    孔子,作为一名伟大的思想家,对音乐的看法及运用在当时的社会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孔子主张礼乐,即通过音乐来辅助统治者治理国家。孔子是博爱的,他出生乱世,频繁的战火纷飞使百姓遭受到极大的痛苦。他曾游说各国,宣扬他的儒家思想,希望能减少战争,减轻百姓所遭受的灾难,但却形单影只,无功而返。因此,他向统治者推行礼乐制度。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认为平和中庸的音乐能教化人们向善,从而能使社会安定。统治者也采纳了他的建议,兴礼乐,国家的治理也得到了一定的效果。孔子将歌舞队和乐队划分等级,形成了八佾,六佾,四佾,二佾,和皇宫县,诸侯轩县,大夫判县,士特县的不同编制,以配合不同贵族阶级不同场合演奏。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可见其对实行等级划分要求之严格。但从音乐本身来看,受到过于严格规定的音乐已失去其娱乐功能。孔子所提倡的礼乐是声调平淡,节奏缓慢,庄严肃穆的,多用于祭祀,两君会晤,典礼等大型场合,因而脱离了百姓,失去了群众基础。同时也限制了音乐的发展。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輅,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孔子对郑声之类的民间音乐是非常排斥的。片面地对音乐的认识,使孔子仅把音乐作为教化百姓和治理国家的工具,而使音乐失去其个性色彩及吸引人的魅力。
 
李欢妮
 
    春秋战国时代,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学术思想活跃,音乐理论也有很大进展,其涉及的主要问题包括雅乐和俗乐,古乐和今乐,音乐的社会作用,音乐与政治经济和伦理道德等的关系。礼乐制度是中国自上古时就开始萌芽在周公手里得以建立国家根本制度。孔子礼乐美学思想中有许多内容是具有创造性,它不是为社会倒退,而是为其后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奠定了基本美学原则。孔子对音乐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曾"访乐于苌弘";"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特别是"困于陈蔡"时还"七日弦歌不绝"。他对音乐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有着深刻的认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