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旺火”
(2018-02-03 08:33:08)
标签:
365 |
文黄建军
春节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此期间全国各地群众都会用不同的形式和习俗来庆祝这一充满喜气的日子。
在老家雁北农村,春节期间有垒旺火过节的习俗。一到除夕,家家户户门前、院里都会用炭块垒一个塔状的旺火,以图吉利,预示来年兴旺发达。这种习俗在当地少说也有几百年历史了。据清《大同县志》记载:“正月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对于垒旺火,当地民间有许多传说,和广为流传的“点火驱年兽”有异曲同工之处。我记得小时候村民常讲的一个故事是,很久以前,有一条会喷火的恶龙,每年年关必须要一对童男童女来祭奠,否则就要火烧大地。后来老百姓想出一招,每到除夕,家家户户垒旺火,在午夜十二点恶龙出现前,同时把旺火生着,这样恶龙看到地上一片火海,也就不会费力气喷火烧大地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垒旺火的习俗。
记得小时候,年三十当天从辰时起,村里人就陆陆续续开始忙活着垒旺火了。垒旺火是个需要技术加耐心的活儿,活计好的一个时辰就垒好了,活计差的估计就要从早忙到晚了。父亲属于活计好的那类,一般上午都是在帮别人家垒旺火,吃罢午饭后才垒自家的旺火。垒旺火前要劈好炭(劈炭,就是把大炭块一锤一锤砸成薄长方形炭块,方便垒砌)、找好引燃用的木材和做旺火基座用的砖头,做好这些工作,就可以开始垒旺火了。在父亲做准备工作的时候,我和弟弟两个平日里最不愿“干活”的懒家伙,会主动请缨,一个柳条筐,一根长木棍,不知疲惫屁颠屁颠地忙着运送材料,为的就是父亲奖赏给我们的那几块糖,和一小把花生、瓜子。
雁北盛产煤炭,家家户户院里都有煤堆。所谓煤堆其实是很难找到煤面,储存的都是大块大块的炭。父亲劈炭手艺好,二三十斤重的炭块,在他手里一小会就变成一堆规整的旺火炭了,我和弟弟运炭速度赶不上父亲的节奏,常常累的满身是汗,朔风一吹,那滋味还真不好受,要不是为了拿奖励,早撂挑子不干了。
垒旺火要有讲究。要选好址,尽量选在院子中央较平坦的地方。要砌好基座,防止基座不平,在垒的过程中旺火倒塌。如果倒塌,不仅白费力气,大人们说还会带来一年霉运。正因为有这种说法,村里一些人,或许是偷懒,或许是真害怕倒霉,每年都要请人垒旺火,让高明的师傅垒旺火,也就是给合烟、吃个油炸糕,虽然出了点“血”,也总比自己垒塌了好,只当是寻求个心里安慰吧!
垒旺火的时候,先垒基座。用砖在选好的平地上磊一个高约二十公分、直径50公分左右的园,园的下面不能封死,要留一个高、宽约十五公分的口,用来点火、煽火。基座垒好后,要在中央竖着添放上生旺火用的木材,木材要放成篝火形状,竖好、竖结实,以免坍塌,影响垒旺火。竖好木材后,在垒好的基座上,一层一层地把劈好的炭块垒起来,要逐层慢慢缩小,不能缩的太快,一是形状不好看,二是不结实,缩到顶后以一块竖起的尖炭收口,再压上一张写有“旺气冲天”的红纸条,就算万事大吉了。整个旺火垒看起了像座镂空的宝塔,非常漂亮。在垒炭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炭块不能靠住木材,否则,木材烧完后,炭块就会因为失去支撑,使旺火坍塌。因此,垒炭的过程要非常小心,需要有足够的耐心。而当父亲开始垒炭块的时候,我和弟弟就再也不敢靠近旺火了,生怕不小心撞塌旺火,小脸上留下父亲大大的“五指山”,那滋味可不是好受的。
午夜来临,村里就有人开始发旺火了。发旺火前,老百姓家里还要举行一个重要的“仪式”,供奉祭拜各路神仙和自家老祖宗。先是献上精心制作的供品,然后,一家人在父亲的带领下,挨着个地给观音菩萨、灶神爷、财神爷、土地爷、门神爷爷和老祖先烧纸、敬香、磕头,表达对各路神仙和祖先的祭奠,估计这也算是中华传统“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吧。
发旺火也有讲究。炭块的燃点高,一般在点燃前,要在旺火上浇一些食用油或柴油,方便引燃。否则旺火里的木材烧完了,旺火还没被点燃,那就要出大笑话了,会被全村人传为“佳”话,笑掉大牙。旺火里的木材点燃后,还要用撕下的硬纸箱或农村簸粮食用的簸箕来煽火。煽火人要与旺火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既能使上劲又不怕碰塌旺火。旺火一着,随着煽火人的节奏,旺火里欢快的火舌呼呼四窜,伴着噼噼啪啪的燃烧声,顿时给人一种来年会“旺气冲天”遐想,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旺火生着后,转旺火是必不可少的选项,一家人大大小小,围着旺火顺三圈、倒三圈,祈求用旺火的火势,驱赶走身上的“病魔”,确保来年安康。
在老家,不仅普通人家要垒旺火,县政府也垒旺火。每年正月十五,县城大街最繁华的十字路口,都会垒一个大旺火,足足有三四层楼高。这个旺火从正月十五夜点燃后能燃烧到正月十八九。二十年前,农村娱乐活动少,转这个“大旺火”就成了全县农民过年的一件大事,从正月十三旺火垒好后,无论白天黑夜,无论距离多远,无论走路骑车,各村的男女老少都要想办法进趟城,去转转旺火。尤其是十五夜旺火点燃后,旺火周围人头攒动、人山人海,人挤人、人拉人、人推人,就连转个身都很困难,挤掉鞋的、踩伤脚的,被挤得在人群中嚎啕大哭的事时有发生,可转旺火的老乡们从来没有因此而却步,年年如此,盛况不减。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的要求,有专家呼吁禁燃旺火。环境保护是大势所趋,我们没有理由不支持,可是如何让这些传承了千年的习俗,不只成为一种文字记忆,而是要用创新的方法和手段,保留住这些传统习俗,让今后的孩子们也能在体验和感受中去传承发扬,是否也应该成为专家们认真考量的一个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