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登《幼儿音乐学习原理》之《音乐性向》——摘录与解读
(2012-12-09 15:20:2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早期音乐教育 |
每一位小朋友出生时都有音乐潜能,和其他才能一样,音乐性向是在小孩出生时就自然的分布了,大约有68%的新生儿有一般的音乐潜能,16%有中上音乐潜能,16%有中下的音乐潜能。P.19
(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研究表明人类至少有七种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觉智能、自我意识和人际交往智能。可见音乐和其他潜能一样,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只不过是有的人高一些,有的人低一些罢了,音乐教育应该为所有的人服务,得到同等的重视。)
儿童的音乐性向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它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因为只有很少数的新生儿有适当且丰富的音乐环境,所以,音乐性向在孩子出生以后,很快就会渐渐的下降P.20
(音乐潜能虽然是天生的,和其他潜能一样,如果没有及时的开发,将得不到正常的发展。因此,只有在早期给孩子创造一个丰富的音乐环境,即:非正式的音乐引导和正式的音乐教学,才能使孩子的音乐潜能得到正常和充分的发展。这一点恐怕是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原因和理论依据。)
人们推测幼童天生的音乐性向程度,和他们出生前对音乐的反应,以及他们母亲在怀孕时候的音乐环境是相关的。P.20
(胎儿在五个月时就长耳朵了,此时便可以学习音乐了,因此,胎教对孩子出生前的音乐性向,即“天生的音乐性向”具有决定因素,对孩子出生以后的音乐性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小朋友越早开始拥有丰富的音乐环境,他们就越能接近于他们出生时的程度并且稳定下来。九岁以前的音乐性向是取决于天生的潜能,以及后天的音乐环境影响,所以小朋友最初几年被测量的音乐性向被称为“发展中的音乐性向”,九岁以后,环境对音乐性向就没有影响了,这时测量的音乐性向被称为是“稳定的音乐性向”。P.21
(由此可见,对于孩子音乐潜能的开发,我们首先要抓住孩子出生前的胎儿阶段,其次是出生以后的0-18个月、18个月-3岁、3-6岁、6-9岁这几个发展期,根据孩子每个阶段的学习特征和需要进行音乐教育,这里包括了哥登所谓的“非正式的音乐教学和正式的音乐教学,以及无建构的音乐引导和有建构的音乐引导。”在此,九岁以前的音乐环境和音乐教育决定了孩子音乐潜能的发展和稳定。)
(由此可见“听想”的能力无论是对于发展孩子的语言才能,还是音乐才能都很重要。在此,“音乐听想”能力更多的是与孩子的音乐听觉、音乐记忆力、模仿、即兴创作等方面能力密切相关,与视觉上的识谱能力没有太大关系,过早的照谱演奏和演唱都不太有利于孩子早期“音乐听想”能力的培养。正如哥登所说:“是否会读谱,不影响孩子音乐听想能力的发展。”所以,我国传统音乐中的口传心授、身传心授,以及即兴发挥和即兴创作等传承模式,对孩子音乐听想能力的培养非常有效,这也是世界上很多民间音乐的音乐传承和习得模式,奥尔夫的“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正是基于人类原本的这种音乐传承模式。)
幼童必须经历过音乐的喃喃发声阶段,就如同经历学习说话时的喃喃自语一般。当儿童在经历音高或是节奏的喃喃发声期阶段时,如果他们没有像接受语言的环境一样,接受丰富的有建构以及无建构的非正式音乐引导,他们的音高或节奏的音乐性向将很难发展到本身潜在所具有的最高程度。P.24
(正如奥尔夫所说:“儿童在早期所体验的一切,在他身上被唤起和培养的一切,对其毕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再也无法挽回和再也无法接受的东西均可能在这些年头被掩埋、被搁浅而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