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作文题是个“熟悉的陌生人”
(2025-06-08 14:09:41)
标签:
教育 |
今年高考作文题 是个“熟悉的陌生人”
本次全国I卷高考作文题,可以说是个“熟悉的陌生人”。它的“熟悉”体现在和2022年作文题“故事的力量”形成精神谱系。材料1中老舍笔下鼓书艺人面对受苦孩子“开不了口”,背后体现的是普通人在苦难时代对孩子的温情,是民族精神在个体身上的彰显。材料2“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抒发的是诗人饱受磨难依然对国家爱得深沉的情感。材料3中的“我”“你们”“带血的手”,则是个人、集体抗争与民族新生的表达。三则材料综合起来是有关个人和集体、平凡和伟大、痛苦和希望、历史与未来的思考,可指向对“民族魂”的思考与表达。
但,它依然是个“陌生人”。虽看似好写但写深颇难。一方面,学生面对宏大的家国主题,易写成千篇一律“喊口号”式文章;另一方面,学生也较难对个人和国家的逻辑关系进行深刻思考、理性分析。此外,三则材料也客观上增加了学生的审题难度,让学生在解读艾青、穆旦诗歌意象和情感时产生理解偏差,从而无法深刻立意和深入论述。
材料一即来自同卷阅读II文本一《鼓书艺人》,展现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坚韧与温情;材料二来自艾青名篇《我爱这土地》,以“嘶哑的喉咙”隐喻苦难中的呐喊与不屈;材料三是穆旦诗作《赞美》中的名句,通过“带血的手”与“起来”的姿态指向集体抗争与民族新生。三则材料各有侧重,同时又相互交织,共同建构起中华民族近现代历史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到奔走呐喊、救亡图存,再到振兴中华、民族自强的叙事背景与阅读语境,为考生提供多维度的立意空间,引导考生在理解材料内涵、获得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积累与感悟进行写作。考生可以从审美体验出发,思考三则材料的内在关联,回望历史、展望未来,对个体与集体、平凡与伟大、苦难与希望、历史与未来等关系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形成对民族魂丰富意蕴的深刻体认。
不得不说,全国卷的素材选取上,还是非常值得点赞的,该作文题以名人引言为主,兼具丰富多元的特点。材料1从试卷文本阅读中来,既和前文内容进行了勾连,又避免了套路式写作,同时三个材料又涵盖小说和诗歌两种文学体裁,为考生提供了多维度的思考空间。学生不仅可以对材料的情感关联进行分析,也可以从文学与时代、文学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当然这更考察学生的文学底蕴和思维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