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审题至上,辅以技巧——高考语文8、9、20题阅卷反馈

(2024-09-02 16:27:20)
标签:

教育

审题至上,辅以技巧——高考语文8、9、20题阅卷反馈

新泰一中东校 语文 吕晓彤

一、阅卷总体情况

2024年高考语文阅卷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进行,阅卷人员6月12号上午八点领取材料,录入个人信息。上午十点由专家讲解完试题评分细则,各组根据所分配试题有序试阅、正评。6月20号中午所有阅卷任务完成。

我所在的阅卷组分配到的阅卷任务是语言文字运用第20题。由于20题修改病句,答案唯一,容错率为0,整体阅卷速度较快,三天半的时间完成了所有20题的阅卷任务。随后我们组被抽调阅8、9题,与之前阅卷组共同完成8、9题的阅卷任务。

二、试题评阅分析

(一)现代文阅读第8题阅卷分析

【真题回顾】

8.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4分)

【参考答案】

8.少年时代,放牛部分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也让“我”拥有一些自由自在的好时光;

回首往事,感慨放牛生活曾使“我”那样亲近自然与大地,滋养了“我”的成长。

【阅卷评分细则】

答出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1分)也可以用文中“有了一个旁逸斜出的机会”来替换(1分)只答出满足了我的“梦想”不给分。

自由自在(1分)亲近自然(1分)

滋养了“我”的成长。(1分)可以用“对我思想意识的养成有重要意义”、“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等代替。

【备注】

很多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提到了读武侠小说使“我”达到了“尘嚣皆忘”的读书境界,也可以给1分,但只提到看武侠小说不提武侠小说对我的意义不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第9题阅卷分析

【真题回顾】

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

9.观点一:做到了。

文章以少年视角来写,紧贴少年的心理,写放牛的快乐,也写放牛的烦恼,都写得真实而生动;

文章就事论事,只记录当年的悲欢忧乐,拒绝拔高放牛的意义,也不对当年生活刻意美化。

观点二:没做到。

文中的放牛生活虽然真切,但仍然经过了回忆的过滤甚至重塑,已经被赋予了意义;

其中对“放松”“自由”“野孩子”等的强化,读武侠而感叹虚实有无等,其实已经渗入了当下经验和现实感受。

【阅卷评分细则】

考生未写出自己的观点扣一分。

观点一:做到了。少年视角(2分)可以用“回到当年的心境、感受”来替换。就事论事(2分)真实记录悲欢快乐(1)绝拔高放牛的意义,也不对当年生活刻意美化。(1)

观点二:答案中体现出儿时的生活都是在“回忆”中讲述的,出现关键词回忆可得3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第20题阅卷分析

【真题回顾】

当你觉得劳累而懒得说话,情绪、胃口不佳且脑子不转时,往往是身体在提醒你;“电量已经触底,需要立即充电。”常用的充电方式,包括合理睡眠、适度运动、调整饮食等多种,其中睡眠最为重要。如果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引发多种疾病,所以,通过睡眠如何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才是问题的关键。

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参考答案】

句修改为: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

句修改为:如何通过睡眠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

【阅卷评分细则】

不写序号扣一分,只写修改方法不写修改后的句子不给分。

【备注】

序号中,“如果”可以删掉也可以改成“因为”、“其实”“实际上”。或者改成“无论睡眠不足还是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

序号中,也可以把“如何”删掉改为“通过睡眠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

三、阅卷感悟

审题至上

在阅卷过程中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在现在新高考的出题模式下考生们想依靠套话、答题常用术语来获得阅卷老师的酌情得分已然不现实。很多考生因为没有审准题干要求,虽然长篇大论,句句分条,但没有扣准要点,失分严重。

比如第8题,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这句话是文中的关键语句,目的是根据原文梳理儿时放牛让我有哪些收获。而有些考生找出的内容和放牛毫无关联。甚至想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等蒙混过关。

再如第9题要求“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有的考生只抓住题干中“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而没有认真研读文末划线的整个句子。文末中“我更愿意就事论事,返回到当年的心境里,看一看当时的悲欢和忧乐”这句话才是我们答题,展开论述的关键。

再如第20题,有的学生只看到了题干中“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就在答题纸上写“把‘如果’删掉”。然而答题纸上明确的要求“修改为”,要写修改后的句子。

以上情况都是源于考生不认真审题导致的非智力因素失分。

辅以技巧

在阅卷过程中我发现有些考生精准读题、巧妙整合,辅以方法,句句扣关键词,即使和答案中关键词不一致也能得很高的分数。

比如第8题,有的考生从第自然段:在当时,放牛部分地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让一个必须规整地生活的少年有了一个旁逸斜出的机会。就算现在,我也不认为整天和一头牛走在野地里是件苦叽叽的事,相反,我以为那是我少年时代最快乐的生活之一。据此概括:(1)放牛部分地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让一个必须规整地生活的少年有了一个旁逸斜出的机会,是我少年时代最快乐的生活之一。有的考生从原文第11自然段找到:“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放松,自由,融入野地里,跟自然和大地曾经如此贴近”。符合答案中“也让我拥有一些自由自在的好时光”和“回首往事,感慨放牛生活曾使我那样亲近自然与大地”两个采分点。还有考生从第6题选项中找到“放牛生活对“我”思想意识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替代了答案中滋养了我的成长。

比如第9题,有的考生非常聪明,精准捕捉到出题人的意图:用材料来证明题干,答出了以下答案:

我认为作者做到了

作者对放牛的经历“就事论事”:文章详细描述了放牛的过程,包括训练牛、放牛的日常、与同伴的互动。

返回到当年的心境里:作者用孩子的感受回忆放牛时的真实经历。比如把小牛牵回家时的“兴奋又纠结”,认为我是“温顺的可怜虫”这都是当年的心境没有赋予其他的意义。

看一看当时的悲欢和忧乐:文中既提到放牛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也提到雨天放牛让我“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遗弃了”,有喜有乐,没有美化回忆赋予意义。

该生把划线句子拆解开,并用材料来证明每一部分的内容。灵活运用做题方法,得了比较高的分数。

四、备考建议

1.备考过程中继续关注当代文学作品,尤其要关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新课标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选的是当代著名作家徐则臣的散文《放牛记》,徐则臣曾凭借长篇小说《北上》获得2019年茅盾文学奖。新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语料则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 而《千里江山图》则是去年2023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国甲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语料则选自青岛作家周蓬桦的散文《霜降夜》。这三段语料均为当代文学作品,全国卷借此引导考生关注当代文学,特别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或是茅奖获奖作家的其他作品的倾向是明显的。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关注当代文学创作动态,选读新近发表的有影响的作品及相关评论。”试题呼应了课标这一要求,同时鼓励学生选读优秀的当代文学作品,提升文学阅读素养。

2.因文设题的需要提示我们备考时应更注重文本本身,而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从考点出发肢解全文了。

因文设题也是近两年高考命题的一大特点,即根据文本的自身特点命制试题,如果文本中某个点恰好能够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那么可以根据其答案的重要程度来设置分值。

3.落实教考衔接,教学回归课标、课堂。

高考考查的关键能力和科学素养都隐藏在教材中,比如 新课标I卷现代文阅读II第8题为:“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 这句话是文中的关键语句。学生解答本题,需要调动既往语文学习中关于“理解关键语句”的相关经验,比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我与地坛》一课布置的相关学习内容,从而把握这篇散文的神髓。

所以在备考中要再次熟悉新教材每课每单元的学习任务。

4.2025年将使用新课标卷的考生, 一定要注意不要忽略对全国甲卷的练习,因为在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公布的《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六大创新题型及其解析》中,全国甲卷中的创新题型所占比重达 50%,根据2023年公布的《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五大新题型及解析》中,全国甲卷的“一拖五”命题模式在2024年的新课标 I 卷中再次出现,所以一定要关注六大创新题型,对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的试卷高度重视。

审题以立骨,逻辑以丰肌

新泰中学 语文 陈莹

纵观这两年的作文, 2023、2024在作文的题干中都提到了“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这就要求学生要有感而发,有个性化思考。这是出题人一种有形无形的引导,让学生关怀国家的命运,命题用意仍然指向关注核心价值观。

整体特点:

1.开放性

2018年紧扣“立德树人”,到去年谈故事,今年讲科技,题目不仅仅局限在对“德”的要求,作文展示出更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2.审题难度降低

题干从前年177字,到去年608字,再到今年的48字,题干简洁易懂,出题人不在语句的理解上给考生设障碍。

3.个性化 反套路、反千篇一律

题干要求学生面对材料有感受,有思考,有见解,有逻辑路线,让学生自己长脑子。

4.整体要求与去年一致:文风端正 文脉清晰 文气通畅。积极向上符合核心价值观。

在这样一个整体特点下,主要从两个方面谈谈作文的阅卷,也为我们下一步的作文备考提供了方向:

(一)审题立意要精准

具体的审题立意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关注材料中的具体背景“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的应用”。

具体制约路向有三个:1 互联网 2人工智能 3互联网人工智能。单说其中的任何一个就可以。

互联网与人工发展相连,人工是在互联网上的飞跃。不能将情境扩大化,抽象化。不能抽象为“科技发展”“新生力量”“创新奋进”。不能离开具体情境,不能抽象为哲理的,这样也是为了防止套作。

辨析清楚“问题”“答案”的概念,要有进一步的思考。

“问题”要倾向于具体问题。有能解决的一些问题,比如:数据库内数字统计、信息不通等等。但也有人的经验能力无法应对的新问题,比如:一些人生困惑、关系矛盾,人伦道德,人过分依赖人工智能而导致创新弱化、信息来源弱化等等。

可以谈谈新问题与旧问题,区分这两个问题,阐释这两个问题的差别和联系,比单独谈一个问题就更深一层。

回答题干中“问题是否越来越少”。

这也是这篇作文中出题人的主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不能简单用“是”“否”来判断。这个回答“是”“否”都可以,关键看是否言之有理,作文的表达不在于回答“是”“否”,而是重在考生的“联想和思考”。

比如:有同学写到“你这样问就错了”这样回答也可以。在“是”“否”之外提出另一个问题,只要这个问题与具体情境密切相关。比如:考生论述人工智能解决的问题有对有错,论述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有利有弊(双刃剑),但一定要联系具体情境,有的考生虽然没有直接回答“是否越来越少”,但论述中已经回答了问题,也是可以的。

(二)具体的观察点

较强的思辨性,思考的维度很多。问题的“多与少”,问题的“深与浅”,问题的“得与失”。“快与慢”“偏与全”“主观与客观”“正面与负面”。

要辩证地论述叙述和抒情,但不能否定片面的深刻。

只要在科技(互联网、人工智能)与人文的矛盾中坚持以人为本。不脱离“互联网”“人工智能”。

“我们”要灵活理解,个体也是“我们”的一个,只要个体问题反映了类的问题也可以。

“以上材料”暗含“结合材料”。

所以,作文中审题立意精准的,基本可以到48分以上,语言再华丽,构思再完美,扣题不准也给不了高分。用审题立意来立住骨架,为后面的构思、论述打好基础。

针对这一点我们发现考生在写作中主要出现了以下问题:

1)泛化概念。“泛科技”,把题目情境中“互联网、人工智能”泛化为“科技”。从古代科技谈到现代科技。从人工耳蜗谈到高铁,这些科技都跟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没有关系。

泛谈“问题”,作文中的“问题”也是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情境下的问题,有同学从个人问题谈到社会问题,从古代中国谈到中国共产党。

这样的作文一般根据考生的论述会划在在二类或者三类作文里

偏离中心,脱离轨道。有的同学一叶障目,不能从全局考虑,只选取题干中的只言片语作为自己的写作中心。或者完全摆脱材料中的情境,对材料进行抽象的概括,或者是由材料进一步展开自己的联想。比如有同学全文从不同角度谈时代,谈创新,谈如何防患于未然,谈“问”与“答”。

表达有逻辑、有思考、有个性化见解

避免套路化的论证思路。比如有同学就会套用典型的三段式分论点“解决这个问题对个人而言……对社会而言……对国家而言……”但是在真正论述时并没有写出区别,分清层次,只是简单的套用,毫无逻辑和思路可言。

避免生搬硬套的大众素材。很多同学在作文中出现“袁隆平”“屠呦呦”“樊锦诗”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素材,同质化严重。关键问题是素材与论点之间缺乏逻辑,论点是“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的问题”,但素材使用时却是大谈特谈他们如何克服困难,完成自己的使命。素材与论点严重脱节。

避免死记硬背的“好词好句”。我们在备考时,印发很多的典文范文,学生也会积极储备背诵。但是,学生在写作时,却无法做到融会贯通,很多“好词靓句”在作文中很突兀,并且与文本的关系很牵强甚至是毫无联系,有凑字数的嫌疑。比如,在作文中就见到了大量的类似“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以尘雾之微不益山河,萤烛末光,增辉日月”这样的句子,与前后文完全割裂,毫无逻辑可言,人云亦云。

避免毫无感情的歌功颂德。虽然作文仍然围绕“立德树人”,但出题人也明确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要求,在写作时“就事论事”即可,很多同学不敢写,不会写,脱离了对祖国的赞美和表达自己爱国的决心就难以下笔,情感应该是自然的流露,爱国的豪情,自我壮志的表达也应该是随着逻辑的推进水到渠成。而不是在文章开头或结尾用一些辞藻脱离了主题去表达。

所谓的个性化解读并不是要求学生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而是要求学生有问题意识,能针对出题人的问题给出属于考生的个人的思考和表达,可以不够完美,但是立意要准确,逻辑能自洽。让作文成为表达自我的工具和窗口。

具体的阅卷评判我们还是要根据学生的写作和论述,一般来说可以这样评判:

切题 在具体“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情境下回答了“问题”,并且逻辑清晰,语言真实自然一般在一类卷。

合题不切题也不跑题 “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利弊;谈“问题”谈“发展”但有一半是扣“互联网人工智能”,这样的一般在二类卷。

偏题 大部分泛谈科技,谈问题……偶尔又能点回到“互联网人工智能”,这样的一般在三类卷。

跑题 完全不谈材料中的内容,几乎不扣情境,这样的一般在四类卷。

由此可见,在写作中一定要注意审题立意和逻辑思维,把握住这两点几乎就可以达到一类卷,作文也才能立住。

另外需要注意一点,阅卷组专家也鼓励学生写记叙文,写切题的记叙文,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也可以注意一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