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靠刷题行不通
(2023-09-18 09:22:03)
标签:
教育 |
高中语文靠刷题行不通
“这么多届以来,我从没有像今年这样把作文讲得这么细致清楚到位,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他们这样的语文知识和素养储备,应对高考语文会很吃力。”刚开学,广州市第六中学语文老师谭耀淳发现,如今的语文课越来越难上了,很多学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不够,题刷了不少,但真正的语文素养却相对欠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高分低能”的情况?高中的语文到底该怎么学?记者采访了两位高中语文老师和一位高考语文高分考生,听听他们的看法。
探因:过多刷题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背道而驰
谭老师在语文课上发现,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很多常识完全不知道,“比如‘牛郎织女’的典故很多学生不知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理解完全相反;二十四节气很多也不清楚……”在谭老师看来,这些是小学就应该掌握的常识或典故,高中生竟然不清楚,“这样的知识储备,要在高考中写出高分作文,真的不容易。”谭老师认为,很多学生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太依赖课外培训机构帮他们梳理出了答题套路,“过多的课外补习和刷题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是背道而驰的。我们也会建议学生减少校外培训,跟着学校老师的步伐走,但因为陷入‘内卷’怪圈,人人都不敢停下参加校外培训的步伐,学校老师的苦口婆心劝说也收效甚微。”
有同样感受的还有广州某中学语文老师肖老师。他发现,不少学生从小在校外补习过度了,上了高中就目光短视,急功近利。2015年高考,他所教的两个班语文平均分都超过120分。对于肖老师来说,这份成绩单,既是对他冒险试水、苦心坚持三年“深度阅读”的交代,也是他“用阅读而非纯应试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理念最有力的注脚。在被“短平快”的功利主义控制下的中学课堂教育中,肖老师的尝试有着特别的意义。
但是,没过几年,当他再一次教高一时,肖老师发现,他的深度阅读课已经上不下去了。“我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发散知识点,建议学生多阅读、广阅读,甚至不提供书单让他们自由阅读时,遭到一些学生的反对。他们觉得我在浪费时间,语文课就应该讲重点和考点,他们没这么多时间看课外书,还有其他科目要学习呢。”肖老师说。
肖老师在课下还专门找这些学生谈心,告诉他们高一高二的语文学习应该“厚积”,广泛阅读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很关键的一点。只有高一高二“厚积”了,到了高三讲考点的时候,学生才能比较好地运用之前所积累的知识去迁移和运用。“尽管我苦口婆心地跟学生解释,仍然有一小部分学生理解不了,他们习惯了校外培训机构老师直接讲重点难点,要自己去梳理知识,他们不知从何下手。”
过来人分享:要相信厚积薄发
今年高考得了701分的广州市第六中学2023届学生彭祖豪告诉记者,高中语文确实与初中语文的学习方法不一样,“我记得自己中考语文成绩还可以,主要是一直在刷题。因为初中的题型会比较少,也比较简单,很多时候你只要坚持做题,而且主观题有很多答题套路,这些套路比较熟练的话,语文成绩会比较好。但是高中语文没有这么简单,老师总是让我们不要死记套路,因为每一道题都是不一样的,只有真正把文章读明白、读懂了,才有可能把题做出来。而且做题的时候也不能总是想着要套一个模板进去,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非常注重审题。”彭祖豪很庆幸,他从高一开始就很听老师的话,高中三年是严格按照语文老师的要求来学习,很重视平时的积累,不仅仅局限在高中语文课本上,而是大量阅读。
“可以说高中三年,我花了很多时间在语文学习上,但高考前语文成绩进步总是很慢,哪怕自己再努力,成绩都不满意。”彭祖豪说,高中三年,他学习语文的状态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他一直没有放弃,坚持到了高考,幸运的是,高考语文他考出了三年来最好的成绩。“我终于相信厚积薄发的力量了。”彭祖豪说。
建议:家长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谭老师表示,高考语文对考生阅读力和写作力的考查要求比较高,除了平时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课外,一定的课外拓展和阅读写作训练是必须的。“但是很多学生都发现,自己哪怕坚持课外阅读,语文成绩的提升效果也不明显。在没看到效果时,很多学生就会轻易放弃。”谭老师认为,学生和家长都不要用功利的心态去学习语文,要重视平时的积累。在选择阅读素材的时候,也不要急功近利,非名著不读。“很多名著的阅读门槛其实很高,如果学生读不下去,很容易打击阅读的积极性。家长在为孩子选择阅读素材时,尽量先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可以先从阅读新闻开始,新闻素材也是很重要的写作素材。”
谭老师还建议,家长在家里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要让孩子爱上学习和阅读,首先家长自己也要爱看书,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一本书,一起探讨、一起谈阅读的感受。这既可以增强亲子感情,又能让孩子享受到阅读带来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