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作业应注重实践性的融入

(2023-03-06 11:46:06)
标签:

教育

语文作业应注重实践性的融入  王伟

【摘要】实践性成分不足,导致语文作业的形式比较单一,内涵不够丰富,主要表现在作业的情境设置不切实际、任务驱动不力、语文能力发展的要求阙如等。教师可以教材中的各类资源为引领,组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结合生活自主实践,以丰富语文作业的形式和内容,激发兴趣,增强生活体验,满足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愿望。

【关键词】语文作业   实践性   语文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由此,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得以确立。教材中有了自成体系的“综合性学习”课程,语文中考也有了“语文实践与运用”类的题型。但教学中,日常的语文作业实践性元素仍然缺位,这应该引起语文教育界的关注。

一、语文作业实践性缺失的现状反思

语文老师对语文实践的态度,总体趋于保守。有老师认为实践是物理、化学等学科的“专利”,语文没有必要搞,怎么考就怎么练;有老师认为语文实践是有必要的,但这种认同仅局限于试卷上的“语文实践与运用”题,总体还是要服从应试。之所以如此,一是教学一线对语文实践功能的认识不足,二是目前的语文考试在实践性融入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示范引领作用没有真正得到体现。

首先,情境设置的不切实际。语文作业的实践性对生活情境的依赖很强,视野是否开阔,关系到情境设置的效度。细察语文的实践情境,有的严重偏离学生生活,以看似高端却完全陌生的话题为命题语境,如以“恩格尔系数”方面的统计数据,让学生回答关于百姓生活质量改善与否的问题,没有把握好情境的难易度,令学生望而生畏。有的情境设置过于刻意,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在口语交际作业中,以书面的形式指导学生在与父母家人交往的过程中,要以“爸爸、妈妈”这样的尊称开头,忽视了家庭生活的日常性。有的情境则完全是“伪情境”,在生活中不可能真正发生。如疫情期间,作为志愿者,你会如何劝导不愿自觉排队做核酸检测的居民。这类语文作业,是借实践之名,行训练之实,没有对生活的直接体验,题型固化,答案指向唯一,是技能化训练的翻版。

其次,没有强烈的任务驱动。“任务驱动”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热词,大家都意识到“任务”对实践性作业的重要性。但在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下,对任务驱动的认识却比较模糊。活动类作业,有任务,无驱动。比如“请你为元旦晚会设计活动”,学生不需要活动,凭借感觉就能完成。这不是基于真实践的任务驱动,很难激发学生真正参与的热情。有老师认为,实践性只是实践类语文作业的属性,与其他类型的书面作业没有关系。比如阅读类的作业,则完全没有任务驱动的意识,不能将文本情境转化为生活情境,直奔结论而去,把学生的理解和体验禁锢在文本中,难以激发学生结合生活理解文本的内驱力,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固化了学生的表达,移诸现实运用,几乎没有实际意义。没有真任务,何来真体验、真表达?

最后,缺少语文综合能力诉求。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很多实践性语文作业,在设计情境和任务时,只注重了“实践”,而忽视了“语文”,把“任务”变成非语文的活动。比如学完莫怀戚《散步》一文,布置晚上回家为妈妈洗脚的作业,这个任务不是语文的,而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因为没有赋予它具体的阅读、思考、表达要求,对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增长没有明确的期待。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表演类作业,光有表演,没有具体的指导和要求,学生只是在机械模仿,对文本的内容连新的理解都没有生发。再如调查类作业,只是要求学生到现场走一走,看一看,对所见所闻所感没有关联性、延伸性的思考,调查流于表面,成为游玩活动。这样的任务多了,很容易让学生对实践性作业的作用和意义产生困惑,抑制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二、实践性对语文作业的意义和价值

就语文学科而言,学习不应该局限于知识积累和阅读感悟,而应该与生活深度融合,在学中用,在用中学,逐步形成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1.实践性可以促进语文作业形式和内涵的丰富

传统的语文作业,形式单一,题型固化,侧重巩固和训练,对与生活的有效衔接重视不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积累性作业,以背诵、抄写、默写为主,机械反复;阅读类作业,偏重理解主题、赏析细节、辨析方法、品味语言,重视技巧训练;语言运用类作业大都脱离实际生活情境,本质上仍然应该划入机械训练的题型行列。识记类作业脱离了与生活结合的运用,效果大打折扣。习题化的阅读理解作业指向题目语境本身,缺少适切的情境,呈现封闭性,以教师的经验替代学生的体验,以题目编制者的体验替代学生的体验,这会导致学生只为追求答案正确,揣摩命题者的意图。实践性作业指向生活情境,具有开放性。语文作业的实践性,追求语文外延与生活外延的相等,可以丰富语文作业的类型;从内涵看,语文作业因此呈现出一种鲜活的质态,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打通学习和生活的隔阂。

2.实践性可以促进语文能力培养的广度和深度

传统的语文作业,目标指向唯一的答案,忽视了多维度、多层次语文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语用能力下降,约束了思维能力发展,对语文丰富的内涵视而不见。实践化的语文作业,以语用为出发点,借助语料语篇媒介,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和运用语言,可以驱动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运用信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学生观察、感悟生活的能力,能够促进学生情感的丰富和思维的发展;同时,增加了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丰富了文化积累。多研究实践性作业,对教师专业成长也有积极意义。教师长时间禁锢在书本和练习册的小空间内,忽视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忽视了广阔的语文天地,从源头上窄化了语文的功能,教师认知社会的能力、自主研制具有复合功能的语文作业的能力也会明显下降,反过来又会影响语文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3.实践性可以促进语文作业评价标准的更新

如何评判学生的语文能力?不妨先看一个案例。在一节活动探究课上,老师让三个学生分别扮演记者、摄像和受访者,围绕“生态保护”的话题,模拟“新闻采访”活动。记者和受访者都表现得中规中矩,而摄像则一会儿把镜头对准记者,一会儿对准受访者,一会儿又拍拍周边环境和天空,逗得同学哈哈大笑。老师问他为什么捣乱,学生说:“我是摄像,除了拍摄记者和采访对象,还要补充一些周边环境的镜头,蓝天白云能体现当地环保工作取得的成绩。”这个案例发人深思。这个学生对自己的任务认识更全面更深刻,相较于另两个学生,他的语文实践能力更胜一筹。现行的评价标准,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现实表现为中心。重结论,轻过程;重技巧,轻思维。教师期待的是学生按照自己设定的思路和结论原封不动地呈现,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实践性作业重视实践过程,过程强调体验的真实性,真实性判断的关键在于“有我”“无我”。只要“有我”,错误也有价值;如果“无我”,完美也有瑕疵。其实,在过程中犯错,比直接听从教师指令、放弃实践更有价值。

语文作业形式、内涵和评价的改变,必然会引发语文教与学的方式的变化,真正确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价值观。

三、语文作业的实践性融入的基本途径

1.用好教材资源,增加语文作业的实践元素

作为常规作业的补充,实践类作业应在对教材资源深入挖掘的基础上,围绕能力目标,做适度拓展,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的融合。还可以跳出教材,面向时代,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发掘题材,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开发研究型、项目化作业,从书本走向生活,从统一走向多元,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统编版教材在沟通学习与生活方面已经做了高屋建瓴的架构。我们可以利用课内的资源,联系生活,打通课内与生活的关联,促进知识转化为能力。例如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范进中举》“积累拓展”部分有一道练习题:“发挥想象,添加细节,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这道题的能力要求很高,要求学生在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揣摩人物的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表演的过程还应该发挥想象,融入细节,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实践性特征突出。这道题还可以结合生活情境,开发一道新的实践性作业题:仔细观察,身边有没有与范进、胡屠户类似的人物?他们的表现又如何?如何把他们的言行嫁接到剧中人身上?这就在文本阅读和现实生活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在不同时代的生活情境和人文背景下,发现人性的共同点。这样的作业,可使学生全身心投入,积极、主动地学习,拓展了实践性作业的空间。

2.组织真正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追求实践性

语文实践性作业对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都有积极的意义,既有趣也有用。

可以结合活动设计实践性作业。九年级下册“活动·探究”单元任务三“演出与评议”:“结合整个活动,以‘台词应该怎样说’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谈谈自己对剧本和表演的认识。”表演源自生活,可以设计一个阶梯性的实践活动:随父母走访菜市场,观察不同年龄、性别的人与菜贩的对话场景,寻找特点,写作片段。把真实的生活场景引入实践性作业,可以更好地完成课内的任务,对学生认识大千世界,提升观察和写作的能力也有帮助。还可以结合调查、研学等专题化学习,设计实践性作业。组织学生围绕一个专题开展考察活动,从学生的生活现实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动口、动眼、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既能够从周围的可利用资源中查阅资料、调查访问获得可以利用的有价值的材料,又能在实际的操作、亲身的体验中获得真切的感受,引发兴趣,进一步激发潜能。

3.培养实践习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实践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语文的实践性,最终应该体现在学生自觉运用的学习行为中。在给出示例后,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自主运用实践性原则,完成形式多样的语文学习任务。比如把日常的识记摘抄,转化成制作知识卡片、名言书签、互赠贺卡等活动形式,赋予机械识记以趣味性。应用表达类,可结合课本综合性学习资源,如“岁月如歌—— 我们的初中生活”,制作班级大事记、同学印象素描集等;还可以深入生活,撰写时事快递、发表公众号文章等。强化生活语用的口头表达类作业,可以结合口语交际课程,促进家校联合,引导学生根据家庭、学校、社会等语用情境,结合特定主题,进行文明得体的表达与交流;还可以开展读书分享、课本剧改编和表演、主持达人评选等活动。还可以设计长期作业,如利用假日,开展影视欣赏、旅行研学等活动,化有形为无形,将素养指向的学习任务渗透到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生活娱乐中学语文、用语文。要尽可能地把作业设计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网络,在班级群中及时实现师生分享交流,这能极大丰富实践性作业的形式和内涵,也能让学生体验成就感。

实践性融入语文作业,让语文作业焕发生机,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负责,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责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