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整本书阅读方法探究

(2023-02-16 16:26:26)
标签:

教育

整本书阅读方法探究  沈冬寅

刘勇把整本书阅读的课程按照阅读指导的时间划分为前期导读课、中期推进课和汇报展示课。张翰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三个关节点》中把整本书教学划分为读前、读中、读后三个关节点,这也是大部分研究者所关注的三个方面,下面将从读前准备、读中推进、读后反思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1.读前准备

整本书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开始阅读前就需要做好精细的计划和准备。何郁在《整本书阅读要上好起始课》中指出“整本书阅读有些老师可能忽视了起始课(也可叫导读课),我觉得,这有点危险。如今,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基本上被破坏殆尽,许多学生没耐心读完一本书,”“好起始课就可以帮助学生点燃阅读兴趣,甚至是持久的阅读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完成整本书阅读的前提。其他研究者也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这方面各有见解,李秋敏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学生喜欢的书目,调动学生阅读兴趣。郑逸农指出“教师要先强化学科意识,正确选择阅读的文本,注重阅读本学科的学习作品,正确选择阅读的内容,注重作品中语言运用形式的学习,正确选择阅读的文体,关注学生的年龄和学段,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龚丽敏提出“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端正阅读整本书的阅读态度;强化学生阅读动机”

苑国明从教师的角度提出了整本书阅读应做的准备,他在《整本书阅读中的教师角色》一文中提出“老师应该首先是整本书的阅读者,其次应该是整本书的问题制造者和活动设计者”因此可以看出,读前准备不仅仅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只有教师整体把握整本书的内容和结构,才能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给予学生高效的指导。

2.读中推进

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必须有详细的计划安排,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设计。

管贤强、陈月鸣提出教师要创新整本书阅读任务单的设计,认为“整本书阅读中,开发阅读任务单能够引领和指导学生课内课外阅读,能够在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单的基础上确定探究的问题和项目,在基于问题和项目基础上真正激发师生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创造力。”这种任务单的形式打破了占用式教育下的设计惯性,使得整本书阅读做到目的明确、重点突出,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完成阅读。使整本书阅读教学在宏观上有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

吴欣歆倡导在整本书阅读过程设计中要充分体现“整”的特点,需要合理组合阅读与鉴赏活动、表达与交流活动、梳理与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在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的基础上完成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丰富原有的言语实践经验,提高对语言和情感的审美品位,提出了“整体规划、整合内容、整套任务”的设计理念,将整本书阅读放在整体中去研读探讨。

郑亚君在《整本书阅读指导需“三弃三重”》一文中总结整本书阅读应“弃包罗万象,重与“语文”的关联;弃单刀独进,重与“教材”的整合;弃拘囿情感,重“言语”的习得”强调了整本书阅读在本质上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应对整本书阅读的核心价值加以把握,同时注重与教材的整合与阅读方法的培养。

而关于阅读方法的培养,也是整本书阅读的重要目的。邱逸文老师在《渐入阅读深处,惊起一滩鸥鹭》中提供了很多借鉴,例如通过口头禅、惯用语来关注学生阅读的流行点;通过抽签的方式关注阅读的细节;建立阅读间的关联;制作阅读思维导向图;在阅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余党绪提出“思辨性读写”的阅读策略,以反复阅读,梳理情节,把握人物,关注环境和细节为任务,找到关键问题的切入点。郑桂华立足于整个课程建设,提出四种途径:一是区分课程形态,二是规定阅读篇目的范围,三是明确阅读方法,四是评估阅读结果,以提高课程标准对整本书阅读的影响力。

不仅如此,许多研究者以具体著作为例探究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模式。吴敬屹以《水浒传》为个例,在文学语言层、文学形象层和文学意蕴层探索整本书阅读,指出在文学语言上要将学生自读和教师指导相结合,在分析人物形象上要做到“在细节描写中品读人物;在横向比较中解读人物;在纵向梳理中把握人物”在文学意蕴层要梳理人物成长历程并联系社会背景,为中国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案例。还有以《边城》、《红楼梦》、《昆虫记》、《小王子》等名著为例进行的教学研究,通过通读、细读、圈点勾画、摘抄语段、感悟重要语句等方式,培养学生思辨思维。吴欣歆、许燕老师主编的《书册阅读教学现场》选取了许多整本书教学的经典案例,从课程、教材、教学等方面对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进行阐释。

3.读后反思

在完成整本书阅读任务之后,需要学生进行反思总结提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经验交流,例如举办读书会、组织手抄报、写读后感等形式。还可以进行拓展阅读和对比阅读,把整本书阅读“整”的特点进一步完善。殷红梅《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指导的思考与实践》中指出“读完一本书之后,不是停滞不前,我们还要以一本书带几本书”。陈明兰从评价作者、评价人物、评价阅读、评价感悟四个方面建立评价机制,金立义提出量化评价、过程评价、活动评价三方面评价策略。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整本书阅读的思考

在研究者尝试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推行后,一些经验和思考也随之而来,例如陈龙在《整本书阅读的我行我思》中总结了“选经典,诵名著;设计流程,清晰课堂;策略独到,事半功倍;教学机智,注重生成”四点思考,同时也提出了提供完整的文化场所,开设阅读课和保障阅读时间三个期望。

沈萍在以《昆虫记》为个案探究整本书阅读之路后,指出了整本书阅读对学生的积极效果“整本书阅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整本书阅读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整本书阅读规范了学生的阅读习惯;整本书阅读构建了共同的话语体系;整本书阅读丰富了学生的思维情怀”,同时也提出了整本书阅读对于语文教师的挑战,要求语文教师要具备学术视野和学者素养,同时注重多学科能力的渗透。

5.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的探究

古典名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在整本书阅读的推行中占有重要地位。蒋霞以《红楼梦》为例探究整本书阅读视域下的高考名著考察,指出虽然高考仍然存在着以一两道题考察名著的不足,但设题样式精彩纷呈、区分度也逐渐加大,考察渐趋科学合理。这也意味着古典名著的整本书阅读在高考中的地位更重,更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吴敬屹以《水浒传》为例探究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从人物形象分析入手,从文学言语层、文学形象层、文学意蕴层三个层面,由浅入深,由初步感知到逐步分析,再到深入理解,把握整部作品。这些案例都为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的推行提供了借鉴。

综上所述,虽然近年来整本书阅读的研究不断深化,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大多数对于整本书阅读的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层面,很少有研究者通过实践进行深入思考,在试行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方法不能完全适用于学生,甚至学生的素质达不到理想的要求状态,这都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在整本书阅读的研究道路上脚踏实地,用切身行动解决这些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