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教书匠”要争取成为“学者型教师”
(2022-03-28 08:58:48)
标签:
教育 |
新时代的“教书匠”要争取成为“学者型教师”
曾几何时“要做学者型教师,不要做教书匠”,这样的话语在社会上流行。但我认为,做个真正的教书匠,特别是新时代的教书匠也是要下大功夫的。
为什么?教书匠,本来就是指教师。做个适应时代潮流的真正的教师,也是理所当然的。教师承担着一项光荣而伟大的事业,传道授业、教书育人是教师肩头所担负的沉甸甸的责任。
匠,“工匠”的意思。最早见于战国,本义是木工,引申指有专门技术的工人,或指在某方面很有造诣的人。要做很有造诣的教师,容易吗?
教书匠,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指对教师的贬称或辱称。特别是在文革中,林彪、“四人邦”之流更是把教师纳入“臭老九”的行列,对其贬斥到了极点。实际上,在社会上,真正把“教书匠”即教师贬低的人还是很少的。特别是在农村或小城镇,对教师是很尊重的。这是从古代以来所形成的社会风尚。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民间人们的神坛上供奉的牌位上就有“天地君亲师”的顺序,更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流行说法。
教育事业需要学者型教师、甚至大师,把教师队伍逐步提升到学者型教师、乃至大师的境界也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但是,如果没有坚持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教书匠,那么,教师队伍的结构成分也是不全面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必将是一句空话。教育大厦需要梁柱框架的支撑,也需基石、砖瓦铺盖,即便是不起眼的卯榫也是非常重要的。否则的话,基础薄弱,大厦将会倒塌、倾覆。
文革以后,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革命的急速推进,各行各业不断变革,对教育、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在社会上,才逐渐有了“要做学者型教师,不要做教书匠”的说法。但从实际情况来说,做学者型教师,不是所有教师都能达到的境界。大学教师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应当并且能够达到这个标准,但这些年来不是也有一些没有论文或科研成果而教学很受学生欢迎的也被评为教授了吗?至于中小学教师,比例较少。即如近代以来像叶圣陶、陶行知等这样的教育家不也是为数不多吗?但时代不同了,社会进步了。所以,我们新时代的教师,要下决心向他们学习,争取成为这样的“大先生”。
“工匠”的现代内涵,就是要具有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
没有人天生就是学者型教师,学者型教师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但教育教学的行动只是提供了获得相关经验的可能,从实践中获得经验需要对其中的关系进行研究,可以说,教师的成长进步需要教学研究。教研可以对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帮助。学者型教师,必须有较深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能力,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提高,做到教学与研究并重。
学者型教师的教研结合能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第一,对教师而言,研究有利于打破自己的定势思维,在更新创造中感受教学的魅力,体会教育的新意,激发自己对教学的热情,保持对教师岗位的热忱之心。第二,对学生而言,教师注重其主体性的发挥与发展,可以把学生从被动者转化为主动者,更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主动的掌握知识。第三,对教材而言,教师不断的灵活改变也能发现教材本身具有的问题,从而让教材朝着更好的方向去改进,更有利于教学的进行。2021年12月2日第十二届新华网教育论坛在北京举办,上海特级教师于漪应邀以“隔空对话”的方式,和与会的嘉宾及教育界人士探讨“教书匠”如何成为“大先生”。她学的是教育学,曾教过8年的历史。后由于工作的需要,毅然决然地改行拿起了语文教材,并从此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她的教学立体无形,授课神采飞扬,铿锵动人,既闪耀着逻辑的理性之光,又燃烧着激情的炽烈之火,强调课的新鲜感、趣味性、难度和深度结合以及时代活水。这是她长期的探究生涯所形成的。她先从传统教育中寻觅良方,读张志公先生的专著《传统语文教育初探》,读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等先生对语文教学的众多论述;她从报纸杂志上获得鲜活的经验,并进行中外语法教学的比较,努力探究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尽其半个多世纪的生涯,锤炼成就人民教育家。她说,真正的教育是引导人的灵魂达到高处的真实之境,是人生境界的提升。
这里的“教育家”并不是指对教育问题能在宏观范围内作出决策的专家,而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教育情境能够作出探索、思考的研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就是具有较强的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教师,是教师成长的高级阶段。他不同于纯粹的教育理论研究者,因为他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也不同于一般的有经验的教师,因为他对教育教学有强烈的研究意识,并在教育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研究型教师看来,教师是“专业”,所做的事有专业水平和高度专门知识、技能及崇高理想,受人尊重和享有确定的地位。教育信念与专业意识是教书匠与教育家的关键区分点,教育家认为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独立自主的进行学习。研究型教师的教学过程是“教研相长”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反思,时刻更新创造自己的教育理念。信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灵活多变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将文字教材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在2021年底教育部公布的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里,厦门一中教师王淼生的著作《概念:数学教学永恒主题》获得了二等奖。他说:“这项研究,就是要引导教师形成数学概念教学范式,实现数学概念从‘学术形态’向‘教育形态’的转化,让‘冰冷的美丽’激发出‘火热的思考’,从而让学生跳出‘刷题’怪圈。”在19年任教高三毕业班期间,他发表过300余篇论文,出版3部专著、6部合著,主持或实施了包括3项全国课题在内的16项研究。从他的事例可以看出,“做教育研究”不再仅仅是大学教授、专业研究者的专利,近年来,尤其是“双减”后,越来越多中小学教师也加入其中,在教学科研的舞台上发挥才干、展现水平,为课内提质增效总结规律、提炼方法、贡献智慧。
在现在的新时期,我们就要像于漪和王淼生老师那样,与时俱进,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属于时代的伟大,把握规律,追求卓越,心无旁骛,默默奉献,培育不甘落后,开拓创新的精神,用行动诠释“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