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六宫,位于中轴线左侧,与东六宫对应,是清代后宫妃嫔的住处,包括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咸福宫、长春宫和启祥宫(太极殿)。清朝在雍正朝以后的历代皇后,皆不再以坤宁宫为寝宫,而是在东六宫或西六宫选定一坐空宫为寝宫。晚清时期西六宫的格局改动较大,不再与东六宫对应。
西六宫区域并不全部都开放,长春宫、咸福宫就关闭着。
右翼门和中右门。

中右门。
北行又经过后右门。后右门的东端是保和殿。

走过内右门,繁复芜杂的多重门已经让人头昏脑涨。
隆宗门,位于乾清门前广场西侧,西向,与东侧景运门相对而立,形制相同。门内北侧为军机处值房,门外正西为慈宁宫。


军机处,亦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
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三宫及其相关区域总称为后三宫。后三宫的西侧,有一条南北走向的长街,称为西一长街,长街西侧由南而北,坐落着三组院落,即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

长街东端的月华门,是乾清宫院落的西门。长街西侧的院落为养心殿。沿着西一长街向北走,过遵义门(里面是养心殿,不开放)。
再往北,西侧便是咸和右门。

进入咸和右门向西,便来到永寿宫。

永寿门,同样大门紧闭。

永寿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乐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毓德宫,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又更名为永寿宫。明代孝宗皇帝(公元1488年一1505年在位)的母亲纪氏,曾在这里短暂居住。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都曾重修或大修,但仍基本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
永寿宫北边为翊坤宫。翊坤门,为翊坤宫的正门,坐北朝南。
门正对面设“光明盛昌”屏门。
翊坤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清时为妃嫔居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为二进院,清晚期将翊坤宫后殿改成穿堂殿曰体和殿,东西耳房各改一间为通道,使翊坤宫与储秀宫相连,形成四进院的格局。正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檐下施斗拱,梁枋饰以苏式彩画。殿前设“光明盛昌”屏门,台基下陈设铜凤、铜鹤、铜炉各一对。东西有配殿曰延洪殿、元和殿,均为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建筑。
储秀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清时为妃嫔所居。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光绪十年(1884年)为庆祝慈禧五十寿辰,耗费白银63万两进行大规模整修,现存建筑为光绪十年重修后的形制。储秀宫原为二进院,清晚期拆除了储秀门及围墙,并将翊坤宫后殿改为穿堂殿,称体和殿,连通储秀宫与翊坤宫,形成相通的四进院落。
慈宁宫,位于内廷外西路隆宗门西侧。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兴工将慈宁宫正殿由单檐改为重檐,并将后寝殿后移,始定今之形制。正殿慈宁宫居中,前后出廊,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面阔7间,当中5间各开4扇双交四椀菱花槅扇门。两梢间为砖砌坎墙,各开4扇双交四椀菱花槅扇窗。殿前出月台,正面出三阶,左右各出一阶,台上陈鎏金铜香炉4座。东西两山设卡墙,各开垂花门,可通后院。
由于对路线不熟悉,对历史资料了解也较少,游览起来比较吃力,面对差不多规模的一间间房屋,很容易审美疲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