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村蒲松龄书馆

(2019-05-10 06:57:31)
标签:

蒲松龄书馆

毕自严故居

周村西铺村

西铺村

毕自严故居聊斋

杂谈

    130路〔李家疃-周村古商城〕西铺村下,村内有一处蒲松龄书馆。
    西铺村,位于王村镇东南1.4公里处,明末曾出过一门二尚书。清康熙年间,蒲松龄应邀来毕家设馆授徒,历经30余年并在此完成《聊斋志异》、全部俚曲及其他杂著。西铺村也被称为“聊斋始源”、“蒲松龄的第二故乡”。
周村蒲松龄书馆

     村子的规划干净整洁,两旁有墙绘,介绍蒲松龄书馆,及一些聊斋故事。
周村蒲松龄书馆

周村蒲松龄书馆

周村蒲松龄书馆

周村蒲松龄书馆

周村蒲松龄书馆

    还存留有部分老房子。
周村蒲松龄书馆

    村中大街的北尽头,就是蒲松龄书馆了。
周村蒲松龄书馆

    中午时分,管理人员回家了,要等到1点半才开放。
周村蒲松龄书馆

    蒲松龄书馆,位于西铺村西铺大街,原是明末户部尚书毕自严家宅的一部分,毕氏故居原以狮子大门、仪门、过厅、对厅、五层家眷楼、石隐园为中轴线,附带东、西跨院的明清古建筑群,占地45亩,后由毕自严的儿子毕际有缩建为25亩。今天的书馆位于毕宅东跨院,是当年蒲松龄生前设馆教塾,并且著述《聊斋志异》的地方,约占毕府总面积的十分之一。毕自严,明崇祯元年任户部尚书,封太子太保衔,如今名气日渐衰微,故居也被“蒲松龄书馆”的名称取代。
周村蒲松龄书馆

    蒲松龄书馆为三进院落,由绰然堂、振衣阁和万卷楼组成。1984年,蒲松龄书馆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毕自严故居被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村蒲松龄书馆

    1点半,管理人员准时来到,开门迎客。
周村蒲松龄书馆

周村蒲松龄书馆

    入内后有一座黑砖影壁墙。
周村蒲松龄书馆

    看得出,以前的毕自严故居占地面积很大,现在保留下来并得以恢复和开放的,是毕府东跨院,是当年蒲松龄在毕府教书、读书、著书的主要生活起居地,约占毕府总面积的十分之一。
周村蒲松龄书馆

    绕过影壁墙,第一进院落为绰然堂,堂前有一眼古井,名为白阳井。
周村蒲松龄书馆

    绰然堂,原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是毕自严晚年为子孙设立的家庭学馆,也是蒲松龄教书、读书、著书和冬日休息的地方。清光绪年间倾圯,1984年原址重建。“绰然堂”取意于《孟子·公孙丑下》:“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其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周村蒲松龄书馆

周村蒲松龄书馆

    古井以毕自严的号“白阳老人”而得名,至今400多年,现泉水依然喷涌。
周村蒲松龄书馆

周村蒲松龄书馆

    走进绰然堂,内室是蒲松龄写作和休息的地方。蒲松龄来到毕府,便选定绰然堂设馆住教。现在看到的,是依据当年的情形重新布置的,原来的床、帐、桌、柜等现保存在蒲松龄纪念馆。
周村蒲松龄书馆

    蒲松龄在此写作《聊斋志异》,这和之前了解的“蒲松龄在柳泉摆茶设摊听故事”大相径庭。
周村蒲松龄书馆

    来到第二进院落,中心建筑为振衣阁,阁前有一株蝴蝶松,两旁有东西厢房。
周村蒲松龄书馆

    还有两株新植的树我不认识,开出的花很漂亮。
周村蒲松龄书馆

周村蒲松龄书馆

    振衣阁,建于崇祯八年(1635年),由毕自严亲自取名,是一幢砖木结构的双层楼阁建筑。阁前有一棵“蝴蝶松”。
周村蒲松龄书馆

    蝴蝶松,因其形似蝴蝶而得名,属日本五针松,原生于江南,明末移栽于此,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由于管理不善,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枯亡。
周村蒲松龄书馆

周村蒲松龄书馆

周村蒲松龄书馆

    东厢房,是康熙年间毕际有聘请的另一位私塾老师王宪侯书僮的住处。现辟为故事厅,展出三组大型聊斋故事。
周村蒲松龄书馆

    墙壁上有聊斋故事里有名的花妖鬼狐,如婴宁、小翠、荷花三娘子等。
周村蒲松龄书馆

周村蒲松龄书馆

    《王六郎》,人鬼结为莫逆之交,86版《聊斋》里改名《冥间酒友》。
周村蒲松龄书馆

    《书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仙颜如玉教化书痴郎玉柱。
周村蒲松龄书馆

    《红玉》,狐仙协助书生报仇,86版《聊斋》里改名《狐侠》。
周村蒲松龄书馆

    西厢房,是蒲松龄书僮篆儿的住处,现改称“五书厅”。五书,是指蒲松龄在毕府的主要主要生活经历“教书”、“读书”、“著书”;王渔洋“荐书”和周村三益堂“印书”。
周村蒲松龄书馆

周村蒲松龄书馆

周村蒲松龄书馆

周村蒲松龄书馆

    “振衣”一词,始见于《楚词·渔夫》》:“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周村蒲松龄书馆

周村蒲松龄书馆

    走进振衣阁,有科举制度的介绍。
周村蒲松龄书馆

    东端为蒲松龄的卧室,非常简陋。
周村蒲松龄书馆

    沿着木梯可以到达振衣阁二层,是是蒲松龄创作俚曲的地方,现辟为“俚曲厅”。
周村蒲松龄书馆

    聊斋俚曲,是蒲松龄利用当时流行的民间曲牌和方言土语,为平民百姓所写的、通俗易懂的作品,一生著有几十部之多,仅在蒲松龄墓碑上所注明就有十四部,字数近百万,占到蒲松龄全部著作的二分之一。
周村蒲松龄书馆

周村蒲松龄书馆

    振衣阁,也是当年毕府的藏书之地,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和《聊斋俚曲》,显然与常年在此饱读诗书大有关系。
周村蒲松龄书馆

    第三进院落为万卷楼,也是毕府东跨院最后边的一幢主体建筑,始建于明末,初用于藏书,后因战乱等原因将藏书移于振衣阁,万卷楼辟为他用。1964年原楼被毁,2000年在原址重建。
周村蒲松龄书馆

    游览至此,对之前了解的书本知识有了更多疑问。一处是蒲松龄的出生地蒲家庄,一处是蒲松龄设馆教塾三十余载的西铺村,虽说两地相隔并不远,但到底哪里是《聊斋志异》的创作地?或者说“聊斋”到底在哪?如今学术界基本认可蒲家庄的蒲松龄故居就是“聊斋”,而对蒲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孙方之先生却认为:“聊斋,闲聊之斋也,古时候只有大户人家才可能设。而蒲松龄分家时只有草屋三间,妻子儿女一家六口,是没有这个条件的。而过去在王村一带,读书人都知道西铺毕府有一处房屋叫‘聊斋’。蒲松龄在毕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作品,不可能都在读书声喧闹的绰然堂内完成,专门为先生专设聊斋一处也是情理之中的。毕际有第十一世孙,年近90的毕正亭童年时,曾见过万卷楼旁有座砖房,门额上有砖雕篆书‘聊斋’二字。”
    而如今蒲松龄书馆已成为蒲松龄故居分馆,即认可了这里是《聊斋志异》的创作地。而蒲家庄为蒲松龄的出生地,这样区分两者也不矛盾。但毕竟蒲家庄开放较早,蒲松龄故居也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游客众多。相比之下,蒲松龄书馆就较为冷清。
周村蒲松龄书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周村李家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