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拱北石,从玉皇顶的后面下山。旁边有气象站,继续走,左侧有一堆乱石,这里是丈人峰,正对的石壁上刻着“天下第一山”。

另一面刻着“丈人峰”。
唐段成式《酉阳九俎》记载: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升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酺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躍,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旛绰曰:“此泰山之力。”郑镒得丈人之助,取泰山封禅之利,得以升官。后来人们便把老丈人称为“老泰山”、“岳父”,沿袭至今。

自丈人峰顺坡北下,前面是后石坞。此时雨已经下大了,四周雾茫茫一片。

至山坳处有石坊,原额"元武",清末圮。1984年重立,为双柱单门石坊,额书"北天门"。这是岱顶通往后石坞的必经之路。《甘十九妹》第一集第一个镜头就是在北天门拍摄。

雨中能见度较低,前面出现岔路,选了直行的这条,来到尧观顶。没看到有继续向前的路。




返回岔路口,姊妹松已经很近了,但不想去看了,走另一条指向元君庙的路,走进古松园。

这里两旁生长着各种千姿百态的古松,枝干高低错落,交错纵横。在雾气笼罩下,姿态更添优美。

路边崖下的松树看起来很年轻,而且很平直,不好看。

靠近石阶路的松树就漂亮多了,树身侧卧,伸展着枝干。


云遮雾罩,像在梦里一样。

这株松树特征非常明显,很像开屏的孔雀,取名“孔雀松”可否?

明人吴同春题刻“双凤岭”。隐约记得前山及岱庙里也有这个刻石。

这时才看到远处雾散了,而且是很快地被风吹散,山体显露了出来。

雾气很快散去。

从梦境中醒来,一切又回到现实,感觉没有朦胧中那么美。

天烛峰也看清了。后山有大小两座天烛峰,小天烛峰已经走过(错过),这是大天烛峰。一柱状孤峰从谷底霍然拔起,直插云霄,高耸似烛,比小天烛峰雄浑粗壮些。
下山这段路上,一直能看到天烛峰。

从这里看,也很像一支蜡烛了。


后山到处是自然风光,比前山的景色漂亮很多。
除了登山路,没有其他人工雕琢的痕迹,路上还有小溪流。

风魔峪,其实就是乱石谷。


大天烛峰也变幻了形态,更加陡峭高拔。据说远看像一个硕大的牛心,故当地人称“大牛心石”。

下方有一处观景台,这里叫“天工开物”,算是下山途中最后一个像样的景点。



接下来又行走在密林中。

一直能看到“大牛心石”。这座山峰确也几乎就是一整块巨石,近乎垂直的石面十分壮观,有点像西岳华山北峰那兀立千仞的石壁。




山呼门,近年重建。



龙脊。一段很长的斜坡,拍不了全景。


好汉坡。接下来没什么景色了,一一略过。


仙鹤湾。


千尺瀑。

声声亭。


再走出这片密林,很快就到山下了。

来到山下检票处,出门不查票,由此上下山的人少之又少。

经过封禅大典的演出场地。


终于来到山下平地上,在此远观天烛峰,很形象。

下山用了三个小时。广场上有19路车,直达红门路口处。

下车后再走一段路,回到红门登山入口。停车场上有61路,乘此车时间短,只需20分钟就能到达高铁站。


又见“泰安站”。

本次登山时间上稍显仓促,但重要景观都领略了。以往多是晴天登山,路上又累又热,对两旁的石刻景观已无暇观赏,爬完也觉得没什么意思。而今天的小雨为泰山增色很多,没有烈日的暴晒,多了雨雾的轻抚,尤其山顶部分一直处于一种云遮雾罩的神秘感中。可见天气是尤其重要的因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