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在泰安时,来过几次岱庙,现在想来,只记得里面有很多古树,“泰山三宝”明明写着是“复制品”,还要用警戒线隔离开来,让人看不清。

岱庙前面有遥参亭,以前还是要收费1元的,现在早已免费。
遥参亭是岱庙建筑群南北轴线上的第一组建筑,实为岱庙的入口。古代帝王凡至岱宗,均先在此“草参”,再入庙祭祀。遥参坊是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坊为四柱三门式,宽9米,通高5.8米。额板上题“遥参亭”,落款“乾隆三十五年”。

清光绪六年在坊前增建方石垒砌的双龙池。池前石碑----《双龙池碑》和《万古流芳碑》均系同期建造的记事碑。记得以前牌坊前有块《济南五三惨案纪念碑》,现在也没了。

门口红墙边,有岱庙的文保碑。

民间把遥参亭称为泰山第一行宫,有“参拜泰山神,先拜遥参门”之说。

亭为二进院落。前院正殿,明清时祀碧霞元君;两侧为东西配殿;院中有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同知泰安州事张奇逢立《禁止舍身碑》。后院中立四角亭,1983年重建;后山门内东侧有1990年立日本书法家柳田泰云书《李白登岱六首》诗碑。




看后仍没什么记忆点。出来,沿围墙北行。

遥参亭与岱庙之间是岱庙坊,又名玲珑坊,建于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牌坊,高低错落,通体浮雕,造型雄伟,精工细琢,为清代石雕建筑的珍品。


走过岱庙坊,来到正阳门。一侧是售票处,门票30元,可以购买半价票。
正阳门始建于宋,民国年间被毁,1985年重建。正阳门高8.6米,上面的五凤楼高11米,共5间,为九脊单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24根四方明柱。正阳门有两扇朱红大门,门上镶有81个铁制馒钉,有铺首,象征着岱庙的尊严,古时候只有帝王才能从此门进入。
岱庙,俗称东岳庙,始建于汉代,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拜泰山神的地方。岱庙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呈长方形,总面积96000平方米,其建筑风格采用帝王宫城的式样,周环1500余米,庙内各类古建筑有150余间。

走进庙内,一条甬道通往配天门,两旁很多古树。


甬道东西两侧还各有汉柏院和唐槐院。

汉柏院位于岱庙东南隅,院内原有炳灵殿,又有汉柏,旧称炳灵宫或东宫,今称汉柏院。门内巨匾高悬,李铎书“炳灵门”。院中有古柏5株,传为汉武帝东封时所植。如今扭结上耸,苍劲葱郁若虬龙蟠曲。
“汉柏”为书画大家刘海粟题写。




院内存碑碣90块,其中亭台及东墙内嵌70余块。最著名的是米芾题写的“第一山”。资料里称此碑原为东阿镇少岱山所立,上世纪50年代初被运至岱庙。所以米芾称赞的“第一山”是少岱山。不过据我了解,米芾“第一山”的碑刻在全国好几处风景区都有,可信度更高的是江苏盱眙的“第一山”。但不论如何,显然把米芾碑刻放这里,属于典型的“移花接木”,没有任何资料能证明米芾来过泰山。但导游词里说是米芾和一个店小二合写的,米芾写了”第一“。店小二写了”山“。并指出前两个字如何如何好,”山“字如何如何差。游客也信以为真。

唐槐院。

配天门,为穿堂式,筑于石砌高台上,门上悬当代书法家舒同书额。
仁安门位于配天门之后,创建于元至正年间,明清重修。仁安门是主体建筑天贶殿之前的最后一道门,面阔5间,进深2间,九脊歇山顶。明代《岱史》记载:“由岱庙门而上,重门为配天,次为仁安”,其后一直沿用此名。

院内碑刻林立,古柏参天。


《大宋封东岳天齐仁圣帝碑》,是宋真宗于祥符六年即公元1013年所立的石碑,俗称《祥符碑》。碑高8.2米,宽2.3米,由翰林学士晁迥撰文,翰林待诏、朝散大夫尹熙古篆书碑额并书写碑文。碑阴有明代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巡抚张允济和巡按王立贤题书的“五岳独宗”四字。

《宣和重修泰岳庙记碑》。



大观圣作之碑。

乾隆重修岱庙记碑。

返回中轴线,正中为天贶殿。
天贶殿是岱庙的主体建筑,位于岱庙仁安门北侧,元称仁安殿,明称峻极殿,民国始称今名。相传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六月初六有“天书”降于泰山,宋真宗即于次年在泰山兴建天贶殿。
天贶殿长48.7米,宽19.73米,高22.3米,面积近970平方米,大殿建于长方形石台之上,三面雕栏围护,殿面阔九间,进深四间,檐间悬挂“宋天贶殿”的巨匾。

殿内供奉泰山神即东岳大帝。民间传说此神即黄飞虎《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奉太上元始天尊敕命,封屡树战功的武将黄飞虎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命他总管天地人间的吉凶祸福。

天贶殿后有中寝宫,绕过寝宫的后花园内,东西两侧还有铜亭和铁塔。
铜亭,位于后花园东侧,系明代铸造艺术精品,与北京颐和园铜亭、昆明鸣凤山铜亭并称“国内三大铜亭”。


铁塔,位于后花园的西面,与铜亭对称而立,明嘉靖年间铸。塔原有13级,后因日军轰炸泰安时被毁,现尚存3级。塔上铸满了到泰山进香的香社和香客的名字。


游览了一个多小时,一直觉得泰山上的寺庙宫观就够多了,岱庙并非必游之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