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刚走,“狼爸”登台了。
“希望孩子成才”是家长身上共有的“标签”。“虎妈”和“狼爸”式教育轮番亮相,你如何来看待这个话题?
http://s13/middle/4b73b650gb1d7cc5f169c&690
“狼爸”的四个孩子中的三个被北京大学录取。无疑,就学业上讲,“狼爸”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而“狼爸”延续的是家族传统式的教育方法——“动辄就打”。我想,就“狼爸”那个年代,家里大多是四兄五弟的,母亲除了打,也许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而在如今这个独生子女年代,几代人手心捧着一个孩子,谁舍得打呀——就算舍得,“动辄就打”难道就适用吗?何况,大多家庭还是不具备“狼爸”家里拥有四个孩子那令人羡慕的条件的!
关于快乐,孩子真的像“狼爸”说的“对于快乐或痛苦,并没有本质上的认识”吗?我突然又想起了南京一中黄侃老师上的“最后一堂生命课”。一个从此小到大无比优秀的堪称完美的女儿在异国留学时用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黄侃老师含泪揭开自己的伤疤,用发生在自己女儿身上的活生生的案例用生命告诉所有家长:爱他而不宠溺他,教导他而不控制他,关怀他而不为他包办,惩罚他而不让他觉得被抛弃。让我们的孩子拥有更加完满的原生家庭,和原生家庭的爱。什么是原生家庭及原生家庭的爱?我想,就是让孩子在正常的家庭环境中正常地成长,不以工作忙或是为了孩子“更快更高更强”地成长而将孩子上小学起就送到外地求学,允许孩子撒会儿娇,允许孩子有些马虎,允许孩子犯点小错,珍惜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享受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幸福才是原生家庭的爱。
“狼爸”
坦言“他知道三女儿萧箫曾经在日记中写过“我没有快乐童年”,但他并没有理会女儿的想法。他认为,孩子对快乐或痛苦的认识是建立在与其他孩子对比的基础上:别人不能玩,自己能玩,就快乐;反之,则痛苦。所以,孩子并不真正理解什么是快乐。今后对童年的认识也是建立在回忆上的。”
首先我们不知道萧箫长大后真实的想法。我想,就如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样的道理,快乐与痛苦也是每个人都具备能力能感受的。挨了打,是皮痛肉痛还是心痛,难道孩子会区分不出感受不到?那可真是“天才”——天生挨打的木材!
那么,我们为人之父母,在教育孩子上的道路上,到底该怎么走?
最近,我特别的困惑这样几件事:一是就在我们身边,小学三年来竟然只上语文、数学课,其他课程都疏忽了。抱着“语文、数学都没学好,学好其他有什么用”的思想,教孩子怎么生活怎么交往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书基本没怎么翻过,美术、音乐、体育经常被篡夺,激发孩子探究和实践的科学课为了应付考试就临时抱佛脚,背背填空题,悲哀!二是就在我们身边,老师竟然畅言“提高成绩就是最好的提高自信的方法”,分数至上,分数高于一切!三还是在我们身边,一个教师之家关于孩子“什么是快乐”的理解竟然就是对孩子放宽要求,放松教育,“给孩子减压、让孩子舒心”就是最大的快乐!
语文、数学学不好的“差生”就没有权利学好其他方面了吗?李白诗写得好,不见得奥数也很强吧!比尔盖茨计算机软件开发很有天赋,不见得文学修养也有高吧!记得奶奶辈的人常说:放心,这孩子学说话早,学走路就慢些,别着急!一个年轻的妈妈对自己五岁的女儿很不可思议:唐诗宋词背得滚瓜烂熟,可对于数字却没有丝毫敏感度,连一到九这样比文字简单得多的数字,教了很多遍还是不认得,奇怪!是的,人真的具有多元智能的,音乐感强,空间感相对就弱些,人无完人嘛!所以,当我们发现孩子语文或数学不好的时候,拼命去补就有用了吗?把音乐、体育、美术、科学课都拉去补就见效吗?问过孩子愿意吗?问过孩子需要吗?问过家长同意吗?这样残忍的剥夺孩子的学习其他课程的权利,是谁赋予您的?就因为您是老师吗?
原来的班里有一个孩子(我想每个班级都有这样的孩子),语文课除了故事,什么都听不懂,一行字有八九个不认识,看书只看漫画书。数学也好不了多少。孩子的爹妈也清楚这孩子的情况,一年级起大字就不识几个,别说一元钱买一个字,就算十元钱拿来买他识一个字,估计也成交不了。因此父母也从没有指望过他有什么大出息,他也成天乐呵呵的。还别说,这孩子还真有些“出息”,在经济上早就自食其力了。这还是他当老师的亲戚告诉我的。据说是在网上廉价购物,然后以高价出售,有一次一件物品就一转手就赚了五六十元。我听呆了,教了三年还真从来不知道他有这样的本事!我只知道他智商不高情商高,五十米开外见到老师就鞠躬问好,班里重的难的累的活他全包干,对同学也是大哥哥般照顾备至。呵呵,要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整天把他按在“语文、数学”堆里,这孩子的“天赋”岂不是被埋没了?要是束缚在“分数”的牢笼中,这孩子该怎么过日子?
快乐是七彩桥五彩路,快乐丰富多彩的。每个人都拥有快乐的权利。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也许有玩具玩有东西吃就是快乐。读一二年级后,获得了老师的一个大拇指获得了邻居叔叔的一句赞扬就有了快乐。到了四五年级的孩子就会渐渐感受到挑战自己,克服困难,树立信心也是快乐。再大些就自然明白了“给予是快乐的,分享是快乐的”的道理。前段时间,我和儿子制定了20条家规,然后每天乐此不彼地按家规执行,每天晚上又乐此不彼地总结:今天得了几颗星星?最高记录是多少?那几条错误又犯了?同事问我,20条家规,这么多要求,孩子不烦不累吗?哪会呢?家规是我们一起制定的,是你情我愿的,是奖惩并进的。在家规的约束中,我们都成长了,都懂事了,都感到快乐,又怎么会觉得烦燥呢?快乐是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问题的内涵会越加丰富起来。而这些,才是我们家长需要引导的。
一千个孩子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最大的幸运是拥有不可复制的个性。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成才的路上,也许“虎妈”的孩子就要像“虎妈”式的教育,“狼爸”的孩子就需要像“狼爸”的教育。而我们是普通人,毕竟不是“虎妈”“狼爸”,我们做不了,也学不了。但同样身为父母,我们知道我们的孩子适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亘古不变的是,教育,还是要因材施教。在小学阶段,良好的品行和健康的心理比分数重要得多。至于今后是“清华”“北大”还是普通大学,路还是要孩子自己去走。轰轰烈烈也好,平平淡淡也罢,都是一生。我们无法替代他们做出选择。因此,切莫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耽误了孩子。
http://s14/middle/4b73b650gb1d7d030f2fd&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