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爱的教育感悟随笔教育教学柳絮感言生活记录实话实说学校生活杂谈 |
分类: 教育杂谈 |
无论哪个时期,新课程改革前也好,新课程改革后也罢,作为教育,作为学校,教学质量都始终是第一位的,因为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可曾几何时,我们矛盾了,我们晕乎了……到底该如何解读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是什么?教学质量又到底该摆在第几位?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孩子需求的?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家长渴望的?怎样才是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怎样才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模糊的答案!
素质教育怎么理解,难道你们还不知道?教学质量的内涵,难道你们现在还不清楚?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
这是领导们的话!公众面前的话!
可笔试的成绩又代表什么呢?是教师的需要还是孩子的需要?
小学阶段的孩子,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习惯培养,兴趣培养,综合能力的培养!注意,是培养,而不是训练!培养的是人,训练的是动物!培养是充满人文与个性化的,而训练是机械化的!
又快要考试了,复习资料又像雪花一样飞来,纷纷扬扬,不要问为什么要落到你的头上,脸上,手上,衣服上……
老师们忙开了,孩子们更忙开了。语文复习资料!数学复习资料,英语复习资料!科学复习资料,除了复习资料还是复习资料!!!
孩子们爆炸了!央求着说:老师,能不能少布置点!
怎么可能?少布置点成绩怎么能提高?少布置点我这个学科岂不成了弱势学科?成绩掉队了,绩效怎么办?
每到期末时,我常常回想:我又该怎么办?作为学校干部,我一不能占课,二又没有时间辅导,我又该如何提高成绩?更何况,按照班里的状况,我想抓也抓不了。所谓的潜能生太多太多了。
其实,真正让我不忍心对孩子的体育课、信息技术等弱势学科“下手”,不忍心剥夺孩子上这些课权利是源于我的孩子每周一时的憧憬和期望:“妈妈,我的幸运日又快到了,星期二下午都是我最爱的课——体育、音乐和信息技术课!”每个周一他都重复着这样的话。望每次着孩子那充满童真的眼神,我也乐了,心里只有祈祷着:孩子,祝你好运!期望你的体育老师没有请假,你的音乐老师没有参加培训,最主要的是你们的语文数学老师不会来串门!
说到请假,我又不由想起了同事跟我说的一段能令所有老师和家长感触的话:妈妈啊,我真希望明天的语文老师、数学老师和其他老师都感冒了,喉咙都沙哑了,不能上课。但是,体育老师千万不能请假,那样我们就能上一天的体育课啦!
看到这里,作为老师的我们又该反思些什么呢?
我常常想:我希望我的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我的孩子最爱的也是体育课、音乐课和信息技术课。我当然也希望他会喜欢这些课,更希望其他学科老师能“高抬贵手”,让他们上好这些课!
什么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我想,至少孩子渴望的,孩子喜欢的,这样的课程孩子一定会学好!至于重不重要,不是老师来决定,而是孩子自身的需求!难道说除了语文、数学之外,难道着重引导孩子做人的品德课不重要?难道通过实验证明盐能溶解土不能溶解的科学课不重要?难道能尽情驰骋在篮球场上,让四肢充分舒展的体育课不重要?除了体质特异的孩子之外,哪位家长告诉过老师我的孩子这些课可以不用上?
什么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我们的教学目标到底是什么?
我近年接的是一个所谓的“差班”。但在我心里,我从来没有认为我是多么不幸。相反,我认为接这个班能体现我作为教师的价值。作为语文老师,我从不指望我能把成绩教到年段前列,但我可以做到,让我班里的孩子首先爱上我这个老师,然后爱上课堂,爱上学习,学会交流,善于表达,懂得高效的重要性等等。所以,我常常和孩子一样吟着唐诗宋词的时候手舞足蹈,用上身体所有的器官来感受,来体会,从而帮助理解和记忆;我常常醉心于孩子远离参考答案外的“别论”,由衷佩服他们的独到见解;我常常和他们交流什么是讲时效,什么是真正的人才……可想而知,这些都不是质量考核中笔试的范畴。为此,我虽矛盾但不质疑也从不后悔!
突然想起今天下午第三节课,当预备铃声响,我走进教室时,看见班里的孩子还在紧张地赶着作业,我打趣地说:“你们对我太不公平,太不尊重了,我都站在这里这么长时间了,你们还不理我,还不整理桌上的作业……”一个孩子马上接过话茬:“老师,你千万别误会。我们是因为没清楚老师的作业要求,现在在恶补呢!要不,放学要留住的!”哦,原来是这样,我欣慰,同时也有一丝酸楚涌上心头!我的孩子们!你们受累了!
所以,有时候布置作业时,我总有一种于心不忍的感觉,也常常想:写多了,练多了,难道就真的有效吗?
可那些不能自觉完成作业的孩子怎么办呢?老师们为难着。我也是如此。可我们更要理解他们。他们不会,要不批评,严肃批评,更严厉的批评,要不今天批评,明天再批评,后天再批评,有用吗?
这个问题有些幼稚!因为我们或许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人,只有出自内心的需求,来自内心的渴望,才会在意,才会努力,才会长足的奋斗!大人如此,孩子也是如此。
记得一个老师说过,她受够了批评的苦。自己生气,脸上肌肉错位不说,孩子一点没反应,倒不如狠狠表扬,表扬到他们骨子里去,他们心里反而有触动,接着自然有行动。的确是的。当我面对班里的一批潜能生时,我也是逐个和他们签订学习上的“合同”,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把他们当做大人看待,他们果然没有令我失望,更没有丢掉他们的自尊!自尊和自重,才是孩子真正的软肋!
可惜这一点,我们常常疏忽了。不妨再啰嗦一遍,最有效的,也是再普通不过的道理:只有了解孩子内在的需要,激发孩子内在的自尊,才能最有效地促进孩子的自主学习!
再议教育的生命线时,我们不妨先思考:孩子成长的生命线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