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随想家教心得注重方法感悟随笔实话实说杂谈 |
分类: 教育杂谈 |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两个学生,大学同班。由于家境不好,都对父母供养自己读书报有感激之情。一个认为,应好好读书,争取各科第一;一个认为,应打工挣钱,力争减轻父母负担。
第一个学生,每天一早第一个走进教室,每晚最后一个离开。他的笔记也是全班做得最全面最工整的一个。老师非常喜欢她,让他做了学习委员。为了多学点东西,也为了走向社会能找个好工作,课余时间,他选择了心理学、逻辑学、公共关系学等专业之外的学科,一有空,他就到图书馆翻资料、做笔记。由于他勤奋好学,成绩突出,他几乎获得了学校设定的每一项荣誉。每当他把这些写信告诉父母,父母心里也总是升起无限的安慰和满足,他们为有这样懂事的孩子而骄傲,他们认为再苦再累都值得。
第二个学生很让父母担心,有几次他们甚至想断了他的学业,因为他们省吃俭用,供他上学,他不仅没考过一次好成绩,有一次还挂了红灯。更可气的是,军训一结束,他竟干了一件让父母丢脸的事---低三下四到各学生宿舍收购军训服,然后到卖给小商小贩。这一次他虽然赚了两个月的生活费,但是却让父母整整不舒服了一学期。放假的时候,两位老人苦口婆心的说:只要你能专心学习,考出成绩,我们再苦再累也心甘。可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竟写信来说,以后再不要他们的钱了。接信后两位老人的心简直都伤透了,这个孩子竟是这样的不听话,以断绝和父母的经济往来,来抗议父母的苦心劝告。最后得知儿子是因策划一种“高考文化衫”赚了钱,心里才稍稍安慰了一些。不过他们已不再对他寄什么希望,他们想,他学不好,将来找不到工作,那是他自作自受。
大学毕业那年许多学生都忙着寄求职信,参加人才市场竞争,只有他无动于衷,因为这时他已是两个公司的老板了。最具戏剧性的是,在他公司求职的信中,竟有好几位是他同班同学的,其中包括那位学习最好的学生。
这个故事给人的启发很多,站在不同角度,说法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老师,自然更欣赏第一个学生。因为他学习积极主动且勤奋刻苦,成绩优异,有着大好前途。作为家长,自然也为第一个学生的乖巧表现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至少不会因为“学不好,将来找不到工作”而苦恼。可是,作为社会这个大环境,更需要那一类学生呢?毋庸置疑,懂得合作与竞争,善于思考与创新,胜不骄,败不馁,经得起考验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真正的人才!只有在社会在这个熔炉中经历高温后历炼出来的,才是社会发展建设需要的真正的“钢铁”! 第二位学生的成功真可谓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难以置信的是,在她的成长的经历中,却从没参加过什么培训班。她认为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她喜欢的,她就一定会去做!而且是不达目的不罢休!
我不仅要说,这真不愧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女骇!她敢于挑战,善于思考,她乐观豁达,人缘极佳。她喜欢旅游,既不是纯粹的游山玩水,也不是一般的走马观花,而是在自助游中自主地获取她所需要的知识。这种获取不是勉强的接受,不是被迫的输入,而是主动的构建,深刻地体验!这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不能做到的。知识的源泉来自于社会,需要也来自于社会,所以,知识的获取也应该来自于社会!只有在社会中磨砺成长的人,才能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