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位小和尚,总是觉得很痛苦,天天抱怨。有一次,
老和尚派小和尚去取一些盐回来。当徒弟很不情愿地把盐取回来后,师傅让徒弟把盐倒进水杯里喝下去,然后问他味道如何。小和尚当然说是很苦。接着老和尚又叫小和尚拿了一把盐跟他到湖边,小和尚很不解的跟着到了湖边。他们坐船到了湖中央,接着老和尚还是照样叫他将盐撒到湖里,还是叫他喝了一口湖水,照样问他味道如何。小和尚说不苦,反而有点甘甜。
接着,老和尚就坐在这个总爱怨天尤人的小和尚身边,握着他的手说:“人生的苦痛如同这些盐,有一定数量,既不会多也不会少。我们承受痛苦的容积大小决定了痛苦的程度。所以当你感到痛苦的时候,就把你承受痛苦的容积放大些,不是一只杯子,而是一个湖。”
细细品味这个故事,深受震撼。的确如此,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它的容器,而不是盐本身。确切地说,用“震撼”这个词实在不妥,用“自惭形秽”更加合适些。因为,身为一个人民教师的我觉得自己仿佛就是故事中的小和尚,虽然不曾天天抱怨,却也是经常满腹牢骚。我总是郁闷着为什么每个星期都有统计不完的数字填不完的表格,常常哀怨着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检查和培训,时常痛苦着要写除了创新还是创新的活动策划,更是无奈着家长一方面要“望子成龙”而另一方面却天天“东筑长城西发纸牌”……似乎每一天都有一千个伤心的理由,似乎自己就是这世上唯一的苦行僧!
再听听教师们的心声吧!他们又何尝不是呢?记得教师节期间,同行们在QQ上互相转发着这样一则笑话:干教师这行的,起得比鸡还早,吃得比猪还差,干得比牛还累,下班比小姐还晚,拿的比民工还少……当时读完这则短信,沉默之后是心酸。大家为什么会相互转发这样的短信?不正是因为它的形象比喻吗?每日“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约束了教师的生活圈;无私奉献任劳任怨是教师每日必须高挂在头顶的师德光环;教师病了不敢请假,怕教学进度跟不上,担心积累了一大摞作业改不完……太多的杂事,忙得常顾不上喝口水喘口气上趟卫生间。而换来的,就是每年的体检报告上赫然写着的诸如颈椎病、咽喉炎、结膜炎等教师职业病。
教师的工作“苦”吗?
“一言难尽”相信是大部分教师的回答。把教师的苦就在教师这个群体里,正如小和尚用杯子这个容器来融化一把盐来喝的感觉一样,而且可能是越喝越觉得苦。单从工作的性质这个角度来说,这已经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难道我们要放弃它另谋出路吗?高不成,低不就。难!既然得继续在这条道上走,唯一的办法是要改变目前的心理状态,把自己从抱怨和痛苦中释放出来。那么,让我们也像小和尚一样,把心融入湖里吧!
把心融入湖里,想想医生护士时常三更半夜出诊以病人为上帝的苦;把心融入湖里,听听报社记者风里来雨里去采访与日夜兼程赶稿的苦;把心融入湖里,看看人民警察冒着生命危险与罪犯斗智斗勇的苦;把心融入湖里,瞧瞧建筑工人常年长时间夏顶烈日冬冒寒风的苦;把心融入湖里,比比银行工作人员面对人民币时时绷紧神经刻刻小心翼翼办理各种业务的苦……俗话说,干一行,怨一行,厌一行。试问,有哪一行的工作人员不站在自己的立场诉苦?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把心融入湖里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