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评:李泽厚《论语今读》

(2008-11-15 23:18:26)
标签:

读书

文化

论语

分类: 读书、看片,乱点评

书评:李泽厚《论语今读》

 
 
关于《论语》的解读与诠释,时下市面上有关的书籍很多。假期时有机会读了当下红得发紫的于丹的《论语心得》,虽然本人对于于丹女士的知音体写法有点不以为然。但从于丹的书中还是对于《论语》这一对中国文化基因有重大影响的典籍有了些许新的认识。作为七十年代出生的这批人,自小受正统教育,对于古典著作的认识基本停留在浅薄、无知的层次。皆因这些东西早已被贴上“腐朽”、“吃人”、“历代剥削阶级用来统治劳动人民的精神鸦片”等标签被写入各类教科书,我等学子只有按此定论来应付各类考试。答案如出之右,轻则零分,重则要被问责。加之,古文的学习自入大学时即停止,阅读古文的功底仅拜中学老师之赐。时间久了,连最初那点功底也消磨殆尽,古文读起来如英文般吃力。以上原因的综合就造成自己对古代典籍涉猎甚少。而看于丹的《论语心得》至少有一个益处:发现孔子并不是印象中那个刻板、迂腐、不通人情的古怪老头,他与我们平常人一样也有喜怒哀乐、他的话语和见解质朴、生动并不脱离生活的常识和凡人的理解。想一想,能通过一个女人来重新认识一个来自古代的男人,也算是读书的一桩快事吧?!
由于有上文所提及的通过一个女人获得的关于论语的感性认识,所以平素里就对此类书籍就多了一些关注。仅在学而优书店,就发现了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杨伯峻的《论语译注》、钱穆的《论语新解》以及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至于最后何以选了泽厚先生的书而弃其他,盖因与泽厚先生结下的书缘。上研时,由于专业学习的需要,购得先生所著大作《美学三书》并细细攻读,自觉受益匪浅。由此对先生在哲学、思想史、美学上的博学以及著书立说的严谨与认真极为钦佩和敬重。另外图书不仅具有作为知识、信息的承载物的功能,更有与读者发生互动、交流的精神功能。当我把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从店里的书架上抽出,拿在手上轻轻摩挲的时候,其淡雅、简洁的版式设计就让我一下子喜欢上这本书。本书的小16开本设计与常见的32开本相比,更能彰显其图书的学术性,而本书在视觉上,其比例与古书神似,更显书卷气。本书在版式上有一特点,那就是书内页四边留白较一般书更多,正文段落行间距疏落有致,并按原文、译、注、记的体例进行排列,这样不仅显得清新和雅致而且也更符合读书人在书的空白处随手记下读书时的一些感受、心得与理解的习惯。前段时日在广美有幸聆听国中图书设计名家吕敬人先生关于图书设计的讲座。吕先生关于图书与读者关系有以下之观点:“书籍不是静止的装饰之物。读者在翻阅的过程中,与书沟通并产生互动。书成为一个能驾驭时空的能动的生命体。”我想,由三联书店出的这本李泽厚的《论语今读》的版式设计就很好地体现了吕先生的这一观点。
我读《论语》并不是出于文化上的寻根,而是想从《论语》中寻找对当下生活尚有启迪的道理。人在繁乱之城市久了,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与不解。这些困惑与不解仅凭一己之力是无法化解,盲从、偏信主流言论和当红名家之高见,难免又要中招吃药。再者,当下当红名家最善电视评书,尤长满清八卦,对传统文化及中华历史的解读多基于“胜王败寇”的认识和讨当权者欢心的立场,真不知这样的讲座对于提高公民人文素质、增进公民民主、科学共识又有多少益处?李哲厚先生凭借其哲学上的深邃造诣以及对中国思想史的深刻洞见,对《论语》进行了重新品读。他的品读一方面保持了他一而惯之的学术上的严谨,其译、注参考了程朱、康有为、杨伯峻、钱穆等多家的见解,力求准确、公允;另一方面,泽厚先生又在书中“记”这一部分,对于论语的原文及精神做了当下的解读,并结合中西方哲学、文化、思想上的比较与分析,赋予论语新的意义,这即所谓“今读”。由此以来,我们从本书所获得信息就大大超越了一本古书的鉴赏的层次,达到了先生著书时所倡导的“培养人性情感、了解和区分宗教性私德与社会性公德、重视和把握个体命运的偶然”的目的。
以上即本人读这本书的一些体会,目的无他,只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够有机会读一下泽厚先生《论语今读》,并交流读书心得。
后记:
不得不承认,我这人反应是稍稍有点慢的。说的好听点这叫后知后觉,说得直白点,那就是反应慢半拍。常常在某一事物大热之时,别人都趋之若鹜津津乐道之时,自己常常提不起探究的兴趣。而过了一段时日才有将它搞清楚的兴致。究其原因,可能是有感于当下各个领域中的“周老虎”太多了一些,这些爷不仅扑风捉影、指鹿为马,且颠倒黑白、挑战常识,视公众的判断力为虚无。屡屡被误导、糊弄甚至利用,吃了n多次“奶粉”后,就识趣地对所谓的文化热点、流行趋势、共同话题保持一定的距离,惹不起、还躲不起? 
这段时间,工作的压力达到了极致,一周五天课的工作量真对人的体力、耐力是个极大的考验。每一天晚上到家,整个人累得散了架...虽说如此,但前段被纷扰的心绪却在忙乱中恢复了平静。对读书的兴趣也悄然浓了一些。于是就常趁中午用餐后的闲暇,溜进校门口的学而优书店呆一会,呆的次数多了,免不了要买一些书带回去读,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就这样被我淘回了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