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55年的时光,一位华裔科学家和一位中国文学家相继登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2013年5月15日,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与莫言登上了北京大学的讲坛,展开了一次“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1、科学与文学的差异
莫言讲:科学和文学,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前者注重理性、后者强调感性,前者关注物、后者着眼人。
莫言谈道:“科学和文学虽然探索的方式不同,但从本质上讲都在探寻真理和秩序,洞察宇宙和人心的奥秘。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与科学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追寻真理。”
我的思考是:文学和科学的差异问题在科学课堂上应该如何解决呢?
如: 鸟类哺育下一代
在语文课上:鸟的母亲真伟大,筑巢、孵蛋、育雏,多么辛苦和伟大的母爱啊!
科学课上:我们在科学上会讲 这是动物的本能。
所以如何避免与语文的冲突是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要考虑的问题。不能为了增加课堂感染力就问题变得不科学。
2、科学之美
我对杨振宁还从审美的角度看到了科学发现和文学写作之间的相似性的观点深表赞同:“它们都以不同的方式,显现自己的结构之美、表述之美、思想之美。在许多科学家看来,审美准则同样是科学的最高准则。”
当然我认为:科学之美还有:实验美、理论美,方法美。
3不赞同
杨振宁问:如果把爱迪生请到21世纪一个星期的话,令他最惊奇的是什么呢?
莫言:我认为是手机.
……
我认为爱迪生对手机不会很惊奇,我们先来看一下无线电发展历史:
1864年,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在总结前人研究电磁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波理论。
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之后,人们又进行了许多实验,不仅证明光是一种电磁波,而且发现了更多形式的电磁波,它们的本质完全相同,只是波长和频率有很大的差别。
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Heinrich Rudolf Hertz)在1886年至1888年无线电间首先通过试验验证了麦克斯韦的理论。他证明了无线电辐射具有波的所有特性。
1906年圣诞前夜,雷吉纳德·菲森登(Reginald Fessenden)在美国麻萨诸塞州采用外差法实现了历史上首次无线电广播。菲森登广播了“平安夜”和朗诵《圣经》片段。位于英格兰切尔姆斯福德的马可尼研究中心在1922年开播世界上第一个定期播出的无线电广播节目。
爱迪生在1892年创办通用电气,卒于1931年10月18日。做为科学家的爱迪生在当时是熟知无线电的使用的,获得无线电专利的马可尼也是受爱迪生的支持才取得的。
再看现在的手机的使用原来和当时无线电的原理并无多大差异。
如果爱迪生真的生活在21世纪一周的话,最令他惊奇的我认为是互联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