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啜靖安白茶

标签:
杂谈 |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所说的这种白茶是一种很特殊的品种,“与常茶不同”,芽叶嫩薄,叶色玉白,透明晶莹,并且极其稀少,是石崖山林间“偶然生出”的野茶,无法通过人工栽培所得。专门生产贡茶的北苑御茶园一带有这种白茶树的不过四五处,每处不过一二株,茶芽不多,制作不易,蒸茶、烘焙等加工都很难,其他茶品都无法与之伦比。
显然,这里所谓的白茶,是茶树的品种、茶叶的外观概念,是白叶茶的一种称呼,不是制茶工艺上的白茶。茶叶分类意义上的白茶是根据制茶工艺来定义的,是经萎凋、干燥两道工序制成,不炒不揉,轻微发酵的茶。由于加工过程中没有杀青和揉捻这两个步骤,茶芽上的茸毛得以保留形成“满披白毫”的外形特征。白茶之白并不是因为叶子白,而是因为叶子表面的茸毛看起来白,比如银针白毫。
春天长白叶的变异茶树,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稀物种,属于低温敏感型茶叶,每年只有开春的一个月内气温低于23度(明前茶),茶树的嫩叶才是白色的,高于23度时,芽叶逐渐转为白绿相间,夏天则为全绿,白化盛产期仅15-20天左右。早春,在茶芽刚萌发时,因为温度低,叶绿素的合成被阻断缺失,新梢嫩叶的叶色就呈白色。在清明前萌发的嫩芽为嫩白偏黄。在谷雨前,色渐淡,多数呈玉白色。雨后至夏至前,逐渐转为白绿相间。夏至后,芽叶恢复为全绿,跟一般绿茶的颜色就没区别了。这种叶色白化变异现象是一种基因变化,对土壤、气候、生态环境的要求十分苛刻,不是任何地方都适合移栽,须在特定优越的条件下才可生长,否则容易产生变种。靖安白茶原属罗湾乡双溪村九岭山中的野生异型茶株,1989年经人工扦插,精心培育,无性繁殖,试种推广,1999年后又引种移栽,到目前为止,全县白茶面积已有15000亩,茶年产量超百吨,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品牌价值列全国白化茶“第二名”。
靖安境内千米以上山峰有113座,层峦叠嶂,山清水净,森林覆盖率达84.1%,直射光较少,双溪(北潦南支与北潦北支)流贯全境。特别是罗湾乡、中源乡、璪都镇、三爪仑乡、宝峰镇等5个乡镇终年天阴雨湿,云雾缭绕,气候温润,土壤有机质含量≥2%,且氮、磷含量丰富,空气质量优良,空气中负离子含量达15万个/cm
³,被誉为中国天然氧吧,白云深处有白茶。靖安白茶云中采天地之灵气,雾里吸日月之精华,滋甘霖之芳泽,得沃壤之养分,是真正的高山白茶,“如玉之在璞,无与伦也”。
人的快乐程度取决于脑内多巴胺(dopamine-DA )的分泌程度。多巴胺是人体体验愉悦、欢快的一种激素,而茶中氨基酸(茶氨酸)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细胞的作用,促进脑中枢多巴胺分泌。茶叶里绝大部分氨基酸是茶氨酸,约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50-70%。靖安白茶游离氨基酸含量很高,茶氨酸含量自然也很高,我们饮下茶汤的时候,受大量的茶氨酸作用引发脑内多巴胺大量分泌,使我们兴奋,感到身心愉悦。
近十几年来,在全国各地的多种名茶评比活动中,白化茶获奖频率最高。“口之于味,有同嗜焉。”人们对于美好滋味有共同的喜好,都喜欢鲜爽度高回味甘润的茶叶。白化茶符合人们的口感要求,前景美好,发展迅速,据悉,如今全国白化茶种植面积已达100多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