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寅《事茗图》初赏

(2019-01-30 15:37:18)
                    唐寅《事茗图》初赏
   

唐寅《事茗图》初赏

唐寅《事茗图》初赏

唐寅《事茗图》初赏

唐寅《事茗图》初赏

唐寅《事茗图》初赏

唐寅《事茗图》初赏

唐寅《事茗图》初赏

唐寅《事茗图》初赏

唐寅《事茗图》初赏

唐寅《事茗图》初赏

唐寅《事茗图》初赏

唐寅《事茗图》初赏

 《事茗图》是唐寅(字伯虎)的一幅纸本水墨设色山水人物画,描绘文人雅士悠游山水间夏日相邀品茶的情景。

 说起唐伯虎,人们会想到影视作品中一再演绎的 “三笑点秋香”等风流韵事。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却是写字卖画,潦倒一生,并非追欢猎艳那种喜剧角色。据考,秋香要比唐伯虎大近30岁,唐伯虎真无缘也无福消受她故事原是苏州风流才子陈玄超游虎丘遇秋香,秋香对陈公子粲然一笑发生的。到了明末冯梦龙手中,就变成了传奇小说《唐解元一笑姻缘》,后又由“一笑”变“三笑”。可能是人们可怜唐伯虎这个失意的才子,不希望他这样穷困潦倒,便一厢情愿为他编造了浪漫爱情故事,对他寄寓更多的仰慕、欣赏、同情与身世慨叹吧。

     唐伯虎点秋香是文学杜撰,他一生爱茶,喝茶写茶画茶倒是真的。在我国历代茶文化中,同茶诗、茶文相比,茶画作品相对较少。唐伯虎的《事茗图》就是茶画中一幅体现明代茶文化的名作,长卷31.1厘米,横105.8厘米,曾经耿嘉祚、清内府收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故宫的镇馆之宝。

 此画引首有文徵明隶书“事茗”二字,款署“徵明”,钤“文徵明印”。卷后有陆粲书《事茗辨》一篇。落款“吴趋唐寅”,下有印“唐居士”、“吴趋”、“唐伯虎”三印。卷右还有乾隆御笔题记:“记得惠山精舍里,竹炉瀹茗绿杯持。解元文笔闲相仿,消渴何劳玉虎丝。甲戌闰四月雨余,几暇偶展此卷,因摹其意,即用卷中原韵题之,并书于此。御笔。” 并盖有“乾隆御赏之宝”印尾纸陆粲款署:“嘉靖乙未孟秋之吉,平原陆粲著。”钤印“陆氏浚明”白文方、“贞山”朱文方。

  这幅画是唐伯虎送给一位名叫陈事茗的朋友的。此事原来并不清楚。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皇宫时将《事茗图》在内的1200余幅名贵书画偷运至长春伪满洲国皇宫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金香蕙在混乱中抢走。《事茗图》历经辗转,险被当废纸生火做饭,后来被张伯驹高价买下,1956年无偿捐献给了国家(国宝档案2011 年,第193期)。归到故宫博物院后,专家发现画的背面有陆粲于嘉靖年间写的《事茗辩》,文中写到事茗与客人辩论饮茶之事。事茗姓陈,是书法家王宠的邻友,而王宠为唐伯虎的儿女亲家,故陈氏与唐伯虎也交往甚多。此画即是以陈氏之名号为图名,描绘陈氏幽居品茗的情景。

      画中,左右两侧以突兀怪异的山石和树丛近景遮挡,峰岚秀起,右侧山石墨色浓黑,皴染圆润。石后是一片苍翠树丛。左侧巨大的柱状山石挺拔巍然,墨色渐淡。远景为一片高山,峰峦屏列,翠峰如黛,浮现在迷蒙水雾之中,好似一团乌云凌空。山中一条飞瀑,乘氤氲雾气,泄出于两峰之间,或分或合,跃岩而下,仿佛银河倒挂。

    高山流水,巨石苍松,飞泉急瀑,或远或近,或显或隐,近者清晰,远者朦胧,既有清晰之美,又有朦胧之韵。几间茅庐草舍置于青山环抱的幽谷之中。房前两棵苍松虬劲挺拔,枝叶稀疏,一道小溪如一湾玉带,环在屋边,涓涓流过。房后竹篁成林,树木繁茂。房上云雾缭绕,房中轩敞,房门大开,一人独坐,神态悠然,十分安闲,面对案头茶壶、茶盏,若有所待边舍内一童子正在煽火烹茶,舍外右边,流水小桥上有一老者,方巾广袖,倚杖缓行,抱琴侍童紧随其后,正应邀前来品茗聚谈沿着那桥的小溪放眼望去,溪流淙淙,飞滩跃石。画面清幽静谧,人物传神,流水有声,动静结合,虚实相生,雅逸清润清净宜人品茗就读之意韵荡漾飘出画左边,唐伯虎自题诗曰:“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赏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将友人名号“事茗”二字嵌入题诗中,故名《事茗图》。诗中道出了在长夏之日,自以饮茶为事,虽有怡情惬意,但也带有点点愁思。有人说,这是唐伯虎心隐山林品茶就读的生活画,也有人说,诗的意境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极为相近,一碗好茶在手,诸事全都可以放下,清风拂面,直欲乘风而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