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龙友

萧龙友(1870年2月13日-1960年10月20日),名方骏,字龙友,别号息翁,解放后改为不息翁,四川三台人,医学家,京城四大名医之一 。曾任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名誉院长,中央文史馆馆员。
1897年考中清朝丁酉科拔贡。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重视辩证论治,主张四诊合参,治愈了一些疑难病症。培养了数百名中医人才,对我国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提出设立中医学院的议案。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萧龙友
国籍
出生地
四川三台
出生日期
1870年2月13日
目录 |
5人物评价 |
1870年2月13日,出生于四川雅安学署。
1897年,萧龙友离开四川赴京朝考,获丁酉科拔贡,即以拔贡生考取南学教习,教满以知县分赴山东候补。
1892年,萧龙友同陈蕴生用中草药救治川中霍乱,疗效很好,声誉雀起。
1914年,奉调入京,历任财政、农商两部秘书及府院参事、农商部有奖实业债券局总办等职,并由执政府内务部聘为顾问。从官之余行医治病,颇受患者欢迎。
1930年,与孔伯华共同创办了北平国医学院。
1949年,新中国成立,萧龙友先生虽是人到暮年,却壮心不已,担任全国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3年,被上级批准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等职,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尽心尽力。
1954年9月,萧龙友先生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言时提出设立中医学院、培养中医人才的提案。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6年,国家采纳了他的提案,成立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所中医学院。
1960年,萧龙友病逝,享年90岁。
科研综述
1892年川中霍乱流行,与陈蕴生医师用中草药救治,控制了疫情的蔓延重视辩证论治,主张四诊合参,治愈了一些疑难病症1934年,与孔伯华共同创办了北京国医学院,培养了数百名中医人才,对我国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设立中医学院的议案,被政府采纳留下了大量医案,由后人重加整理,发扬利用。
萧龙友的医术可谓炉火纯青。他用药处方平正轻灵,常在小方之中见大神奇。但他并不固执,始终对西医学抱着尊重态度,并坚持取彼之长,补己之短,胸襟之宽大令人折服。(中医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