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潭之约

标签:
朱自清仙岩宋体梅雨潭的“根”圣寿禅寺 |
分类: 散文 |
梅雨潭之约
一座高山,一条飞瀑,一潭清水,天长地久,谁人能及……
也许是百年之约,也许是千年之缘,今生的我,终于与你相见了!
初识“梅雨潭”,是在中学课本上,当时看过朱自清老先生的《绿》后,怦然心动,好想立时飞到那“女儿”般的绿当中,感受她的温柔。再见“梅雨潭”,是去年在作家冬雪中流的博客里学习了一篇文章《梅雨潭的“根”》,文章图文并茂地将梅雨潭展现在读者面前,再次拨动了心中的祈愿。今年夏天有幸江南游,更幸运的是,追随作家的脚步,走进了风光旖旎的浙江省温州仙岩景区“梅雨潭”,亲眼目睹了她的绿,她的根,她的多情。
人间胜景八月天。8月5号,我与朋友驱车看望期盼已久的梅雨潭。岁月留痕,梅雨潭又将以怎样的心情和面容迎接我这远方的客人呢?
经过飞檐巨桷,气势雄伟的著名古刹 “圣寿禅寺”,沿寺左侧的翠微岭拾级而上,峻秀的山石簇拥在一起,向上挺出一个个高耸的雄姿,右侧低矮处,岩石呈淡淡的金属红,千百年的风雨在上面描画下纵向的黛黑或灰白的水痕,岩石间一股清泉缓缓跻身而下。
http://s8/bmiddle/4b721cbegc78c37600067&690
“那就是来自梅雨潭的水!”
同行朋友这么一说,我心中大喜:哦!是梅雨潭派遣了她的小兵小将先来迎接吧?嗯,不错!大人物总是最后出场嘛!金属般色彩的光滑的岩石卧倒在清水下,心甘情愿为潭水铺路。此时的我,迫不及待要与她亲昵了,脱掉鞋和袜,挽起裤腿,逆流而上。一步一步踩下去,温温的,滑滑地,如一只只小手抓挠我的脚,酥酥的,痒痒的。
水在脚指间哗哗地流淌,一旁的山,穿青黛,戴鲜花,屹立着,默默守护着这永不衰老的梅雨潭姑娘,一年又一年。水流渐渐急起来,拐弯处,需扶着岩石攀爬。对于今天的梅雨潭,不必有冬雪老师那样想法——看朱自清老先生如何“揪草而上”,又如何“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也不必有冬雪老师那样的担心——担心如果那“绿”不是当年的“绿”。因为,冬雪老师在我之前已经探路,并有了结论:不必“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了,仙岩后人修了相对平整的台阶。
http://s3/bmiddle/4b721cbegc79e93ccc332&690
循溪而上,梅雨亭就在眼前,她的对面便是瀑布。
http://s11/bmiddle/4b721cbegc78c9d55ad1a&690
为了纪念朱自清老先生,1994年建三角亭,称作自清亭。
亭中设置青石三角碑一座,三面刻载了朱自清先生描绘梅雨潭奇异而醉人的《绿》之全篇。
循溪而上,梅雨亭就在眼前。在梅雨亭下,还有一巨岩构成的通玄洞,在洞的内外壁,至今尚有 “白龙飞上”、“喷玉玑”、“飞泉”、“四时梅雨”等历代题刻,凭栏俯视,梅雨潭的绿尽收眼底,这绿在翠绿与墨绿之间,犹如绿纱在牛奶中泡过似的,绿得柔美、绿得妩媚、绿得自然。此时,在半环儿似的三面青山的怀抱中,她就像一位清丽的姑娘一般,身披绿纱,水汪汪的大眼睛扑闪着,屏气凝神地望着我,如我期待她一样,期待我的到来。我快步走过去,在潭边蹲下来,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她,感受她波纹的柔美,真想近距离亲密地拥抱她,就像拥抱多年未见的知己,再道一声:“梅,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只想说你早已走进我的内心,形影不离,日夜相随……”
http://s12/bmiddle/4b721cbegc78c4b697bfb&690
飞来水雾冷静了我,举头环视梅雨潭,瀑作白罗带,山如碧玉簪。梅雨潭,是山水汇聚而成,容纳了山的伟岸,水的奔放。
环梅雨潭的升仙岩依旧奇崛神秀,险不可攀。在朵朵飘飞的白云下,在悠悠摇动的碧水上,无声的表露着自己的伟岸,壮阔。其间,崖壁上附满绿苔及草木,疏疏密密,每一株尽情伸开臂膀挂满翠叶。叶片透着绿、泛着光,此时你即使把它们比作翡翠也不为过。大大小小的山石,在树荫下偎依着,静观游人举手、投足、嬉笑,酷似在与游人同乐。蓦地,几片草叶耸了下,走近一看,一条前半身褐中带黄后半身发蓝的变色龙从碎叶里跳出,趴在一方石上,见到来人,落落大方地等着拍照,毫无畏惧,尔后“嗖”地消失在树丛里。
http://s15/bmiddle/4b721cbegc78c7d03a5ae&690
升仙岩旁飞瀑自崖合掌处喷吐而出,水流飞溅,轰轰作响,烟雾濛濛,宛若梅雨。那瀑布自上而下,横冲直撞,撞击到岩上的棱角,顿呈飞雾散花,蒙蒙细雨似的纷纷飘落着,晶莹而光亮,此时如若有微风吹过,那细小的水粒飘荡开去,落在你的脸上,润润的,凉凉的,清爽极了。
http://s9/bmiddle/4b721cbegc78c689591f8&690
瀑布下是一泓碧波飘摇、神光离合、凝静悠远的梅雨潭。瀑潭相辉,高山环望,绿水相迎,一幅绝美的山水相拥图悄然而现,仿佛天工之巧,又仿佛偶然中的必然,令人叹为观止。我的视线被梅雨潭深深吸引着,不由得围绕着她移步观景,潭边、梅雨亭、通玄洞,她是那样的小巧而悠然,静谧而多情,从偶尔泛起几痕涟漪中,透射出媚而不俗,柔而不妖,轻而不飘的特质,梅雨潭之绿,也只有在通玄洞中凭栏俯瞰时,才最能体会其中的内涵。
青山此去,碧水悠悠;光阴似水,人格永存。从这里,我明白了冬雪中流老师说的“梅雨潭的根在水,在人”。
我怦然心动,再次低头以温柔的眼光,触摸着温柔的潭水,那阵阵欢愉,早已填满了我的心田。
美好,不会被时光遗失,只能踏着岁月的深痕,更加悠远、深沉、包容!
附:王克楠老师修改文:
梅雨潭之约
初识“梅雨潭”,是在中学课本上,当时看过朱自清老先生的《绿》后,怦然心动,好想立时飞到那“女儿”般的绿当中,感受她的温柔。再见“梅雨潭”,是去年在作家冬雪中流的博客里学习了一篇文章《梅雨潭的“根”》,文章图文并茂地将梅雨潭展现在读者面前,再次拨动了心中的祈愿。今年夏天有幸江南游,更幸运的是,追随作家的脚步,走进了风光旖旎的浙江省温州仙岩景区“梅雨潭”,亲眼目睹了她的绿,她的根,她的多情。
人间胜景八月天,我与朋友驱车看望期盼已久的梅雨潭。岁月留痕,梅雨潭又将以怎样的心情和面容迎接我这远方的客人呢?经过飞檐巨桷,气势雄伟的著名古刹“圣寿禅寺”,沿寺左侧的翠微岭拾级而上,峻秀的山石簇拥在一起,向上挺出一个个高耸的雄姿,右侧低矮处,岩石呈淡淡的金属红,千百年的风雨在上面描画下纵向的黛黑或灰白的水痕,岩石间一股清泉缓缓跻身而下。
“那就是来自梅雨潭的水!”同行朋友这么一说,我心中大悟:哦!是梅雨潭派遣了她的小兵小将先来迎接吧?嗯,不错!大人物总是最后出场嘛!金属般色彩的光滑的岩石卧倒在清水下,心甘情愿为潭水铺路。此时的我,迫不及待要与她亲昵了,脱掉鞋和袜,挽起裤腿,逆流而上。一步一步踩下去,温温的,滑滑地,如一只只小手抓挠我的脚,酥酥的,痒痒的。
水在脚指间哗哗地流淌,一旁的山,穿青黛,戴鲜花,屹立着,默默守护着这永不衰老的梅雨潭姑娘,一年又一年。水流渐渐急起来,拐弯处,需扶着岩石攀爬。对于今天的梅雨潭,不必有冬雪老师那样想法——看朱自清老先生如何“揪草而上”,又如何“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也不必有冬雪老师那样的担心——担心如果那“绿”不是当年的“绿”。因为,冬雪老师在我之前已经探路,并有了结论:不必“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了,仙岩后人修了相对平整的台阶。
飞来水雾冷静了我,举头环视梅雨潭,瀑作白罗带,山如碧玉簪。梅雨潭,是山水汇聚而成,容纳了山的伟岸,水的奔放。循溪而上,梅雨亭就在眼前。在梅雨亭下,还有一巨岩构成的通玄洞,在洞的内外壁,至今尚有“白龙飞上”、“喷玉玑”、“飞泉”、“四时梅雨”等历代题刻,凭栏俯视,梅雨潭的绿尽收眼底,这绿在翠绿与墨绿之间,犹如绿纱在牛奶中泡过似的,绿得柔美、绿得妩媚、绿得自然。此时,在半环儿似的三面青山的怀抱中,她就像一位清丽的姑娘一般,身披绿纱,水汪汪的大眼睛扑闪着,屏气凝神地望着我,如我期待她一样,期待我的到来。我快步走过去,在潭边蹲下来,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她,感受她波纹的柔美,真想近距离亲密地拥抱她,就像拥抱多年未见的知己,再道一声:“梅,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只想说你早已走进我的内心,形影不离,日夜相随……”
环梅雨潭的升仙岩依旧奇崛神秀,险不可攀。在朵朵飘飞的白云下,在悠悠摇动的碧水上,无声的表露者自己的伟岸,壮阔。其间,崖壁上附满绿苔及草木,疏疏密密,每一株尽情伸开臂膀挂满翠叶。叶片透着绿、泛着光,此时你即使把它们比作翡翠也不为过。大大小小的山石,在树荫下偎依着,静观游人举手、投足、嬉笑,酷似在与游人同乐。蓦地,几片草叶耸了下,走近一看,一条前半身褐中带黄后半身发蓝的变色龙从碎叶里跳出,趴在一方石上,见到来人,落落大方地等着拍照,毫无畏惧,尔后“嗖”地消失在树丛里。
升仙岩旁飞瀑自崖合掌处喷吐而出,水流飞溅,轰轰作响,烟雾濛濛,宛若梅雨。那瀑布自上而下,横冲直撞,撞击到岩上的棱角,顿呈飞雾散花,蒙蒙细雨似的纷纷飘落着,晶莹而光亮,此时如若有微风吹过,那细小的水粒飘荡开去,落在你的脸上,润润的,凉凉的,清爽极了。
瀑布下是一泓碧波飘摇、神光离合、凝静悠远的梅雨潭。瀑潭相辉,高山环望,绿水相迎,一幅绝美的山水相拥图悄然而现,仿佛天工之巧,又仿佛偶然中的必然,令人叹为观止。我的视线被梅雨潭深深吸引着,不由得围绕着她移步观景,潭边、梅雨亭、通玄洞,她是那样的小巧而悠然,静谧而多情,从偶尔泛起几痕涟漪中,透射出媚而不俗,柔而不妖,轻而不飘的特质,梅雨潭之绿,也只有在通玄洞中凭栏俯瞰时,才最能体会其中的内涵。
我怦然心动,再次低头以温柔的眼光,触摸着温柔的潭水,阵阵欢愉。青山此去,碧水悠悠;光阴似水,人格永存。从这里,我明白了冬雪中流老师说的“梅雨潭的根在水,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