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神奇树屋读到Dragon of the Red Dawn

(2013-07-26 02:08:59)
标签:

育儿

    神奇树屋读完了第37本Dragon of the Red Dawn ,还是Merlin mission,讲Merlin生病,Morgan为了救Merlin,派Teddy和Cathleen来告诉Annie和Jack,完成四个任务救Merlin。没有见到Morgan出来,女儿故意做出伤心的样子说:I miss Morgan。这本书主要讲Annie和Jack去日本,却没有通行证,日本武士来盘查,遇到了著名诗人Basho。Basho告诉武士,他们是自己天分很高的学生,才算解了围。后来Edo(江户,东京旧称)发生大火,Jack和Annie用the wand of Dianthus,骑着cloud dragon,一场大雨下来才救了Edo。很搞笑的是,Jack两次被逼作诗的经历。第一次Samurai让两人作诗,我先让女儿唱了一下twinkle,twinkle,little star。接着轮到Jack作诗,女儿和我听了都哈哈大笑,女儿笑得藏到了桌子下面,因为Annie当时忍着不能笑。第二次,他先清清嗓子,还未作诗,我们都笑翻了,不过这次做得还不错。
 
    让人不解的是:A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one step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里面提到是日本武士Musashi的名言,但我查了一下,最早来自中国,老子的《道德经》里面的。后来传到日本?作者就误以为是日本人的原创?
 
(注:Basho在日语里是“芭蕉”的意思)
1. 由以下这个网址搜到了Basho的介绍:
 
松尾芭蕉(1644—1694)日本江户时候俳谐诗人
俳句的顶峰 日本诗圣松尾芭蕉
http://www.517japan.com/attachments/2010/10/3_201010301152421NkQ3.jpgof the Red Dawn" TITLE="神奇树屋读到Dragon of the Red Dawn" />

松尾芭蕉(生于宽永21年(1644年),卒于元禄71012日(16941128)),是日本江户时代前期的一位俳谐师。

他将俳句形式推向顶峰,但是在他生活的时代,芭蕉以作为俳谐连歌(由一组诗人创作的半喜剧链接诗)诗人而著称。(在19世纪,连歌的开始一节(称为和歌)发展成独立的诗体,称为俳谐。明治时代的诗人正冈子规首先称其为俳句)。

称呼笔名

虽然松尾是这位日本诗圣的本姓,但一般均以芭蕉直接称呼他而不用姓氏,如芭蕉翁。松尾芭蕉幼名金作,后又以宗房为名。他一生曾用了许多笔名,如早期取的俳号桃青,比喻自己为未熟的桃子,用以表示对诗仙李白的尊崇。

由于其弟子李下于延宝9年(1681年)送了一株芭蕉树给他并种在他当时隐居后来并因此命名为芭蕉庵的庭园内。

不久后,他在天和2年(公元1682年)开始使用芭蕉为俳号。意指气候太冷以致无法生出果实,此外他有意使用这个笔名唤回诗作无用的想法,或企图影响诗无用论。

http://www.517japan.com/attachments/2010/10/3_201010301150451l172.jpgof the Red Dawn" TITLE="神奇树屋读到Dragon of the Red Dawn" />

生平创作

松尾芭蕉出生于伊贺国的上野(今三重县上野市),靠近京都,是低级武士的儿子,一开始是当地领主藤堂良忠的侍童,藤堂良忠只比他大两岁。他们都喜欢写俳句,松尾芭蕉第一次出名是在1662年。1664年他在京都出版了第一部俳谐诗集,并起了武士名宗房

1666年,他的主人良忠逝世,松尾芭蕉选择离开这个家而不是留下来服侍新的主人。传统上认为在接下来的6年中,他至少有一部分时间生活在京都;在这段时间他出版了几部诗选。1672年他迁往江户(现在的东京),继续写作,到1676年他被公认为俳句大师,出版自己的文学小册子并且给诗歌比赛做裁判。他接受了一批追随的弟子,这些弟子在1680年为他建了第一间芭蕉庵。

后来芭蕉翁发现他的成功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而转向了禅宗以求慰藉。1682年的冬天芭蕉庵被焚毁,1683年的冬天他的弟子为他建了第二间芭蕉庵,但是他还是不满意。

1684年的秋天他开始他后来称之为“旷野纪行”或“饱经风霜的骷髅之纪录”的旅行;并在旅行结束后,创作了《散文之旅》和一些诗歌。这次的旅行让松尾芭蕉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的写作渗透出对友好以及自然的平静热爱。

这次旅途他从江户到富士山,到伊势,上野和京都,1685年夏天回到江户。由于松尾芭蕉在旅程中展现的快速步伐,有些人认为他可能当过忍者,还有少数学者认为松尾芭蕉为德川幕府的间谍。

他曾在贞亨4年(1687年)仲秋为了欣赏中秋满月特地到鹿岛神宫,也因此写了篇游记提作《鹿岛纪行》。

同年10月在举行如同达官显要般的饯别宴会后松尾芭蕉开始向另一阶段的长途旅程出发。旅程经过了上野、大坂、须磨、明石、京都、名古屋、日本中部地方山区。此外并前往更科里欣赏姨舍山(今长野县千曲市的冠着山)的中秋满月。这段从上野到明石的旅程详细叙述在《笈之小文》或《笈中小札》中。而在这部作品中他表现出以俳谐作为主要作品型式的信念。

另一部作品《更科纪行》则描叙了赏月的另一段行程。

1689年的春末,他开始了一段更具有挑战性的本州岛岛北部之旅。这次的行程包括日光东照宫、宫城县的松岛、象泻 和石川县的金泽,最后路过佐渡岛。且他做出了一本旅游日志——《奥之细道》或《奥州小道》,内容主要以寂为思想概念以及人对自然的归属感。另外两本书也给了他灵感,分别是《七日事记》或《七天的纪录》)和《山中经》。

1689年的秋天,芭蕉以两年的时间拜访朋友及到京都和琵琶湖做短暂旅行。在这段时间,他完成了由他的几位学生编辑完成的俳谐集《猿蓑》,表现了他在北方之旅达成的美学观点。

元禄4年(1691年)冬,松尾芭蕉返回江户并搬进第三间弟子为其搭建的芭蕉庵中。然而他却不再维持独居,而与两个健康状况不佳的人同住,一个是外甥桃印,另一个是至爱寿贞尼。同时期来访者络绎不绝让芭蕉庵门庭若市。松尾芭蕉曾在一封信中抱怨这个光景害他心无宁日。

元禄6年(1693年)秋,曾有长达一个月之久的时间松尾芭蕉拒绝接见任何人,如此闭关清心后才恢复心平气和。没有物欲毫无羁绊的生活信条让他得以过着超越痛苦的隐居生活。

元禄7年(1694年)夏,松尾芭蕉最后一次离开京都,在到大坂前曾在上野和京都停留一段时间。最后因腹疾死于大坂,享年51岁,临终前留下了最后一句俳句:

旅途罹病,荒原驰骋梦魂萦(行旅中病了,梦在枯槁的荒野上回荡)

原文为:旅に病で、梦は枯野をかけ回る

http://www.517japan.com/attachments/2010/10/3_2010103011505519ZM4.jpgof the Red Dawn" TITLE="神奇树屋读到Dragon of the Red Dawn" />

俳句作品

松尾芭蕉将一般轻松诙谐的喜剧诗句提升为正式形式的诗体──俳句,并在诗作中灌输禅的意境。事实上他多数俳句的前三行为长连歌(一些评论家认为此为其最佳创作)组成而不是各别单独的作品。但这些诗句本身曾被多次选集并出版,而且他的诗作往往也是后期诗人如小林一茶和正冈子规等的最佳灵感来源。

最有名的俳句之一要算松尾芭蕉在后江户时期的作品──『たわらぼ』中的咏叹诗句「松岛啊,松岛呀松岛」(原文为「松岛やああ松岛や松岛や」)颂扬松岛湾的无语之美。(但有说法指此句并非芭蕉所写,实为后世的狂歌师田原坊所作。)

此外,松尾芭蕉尤偏好在农历十月十二以季语「时雨」(意指秋之寒雨)来写作。

松尾芭蕉一生游遍了相当广大的地区,而这些游历也充分反映在他的作品上,他以俳句为所经过的景色留下了引人入胜的翩翩诗采。

松尾芭蕉俳句选

绵绵春雨懒洋洋,故友不来不起床。

疲惫不堪借宿时,夕阳返照紫藤花。

大竹林里明月光,间闻杜鹃声感伤。

往日兵燹之地,今朝绿草如茵。

炎炎赤日当头照,萧瑟秋风席地梳。

奈良秋菊溢香馨,古佛满堂寺庙深。

古池冷落一片寂,忽闻青蛙跳水声。

昔日雄关今不见,秋风掠过竹桑田。

芒鞋斗笠,春夏秋冬又一年。 

飘游旅次病中人,频梦徘徊荒野林。

雪朝之鸟

寻常鸟可憎喜见雪朝来。

蝉声鸣不已安有死亡时。

银河

怒海涌银河流来佐渡岛。

枯树之鸟

秋日夕阳时鸟栖枯树上。

仲秋之月

自从新月起直待到今宵。

厌子之人

有人不爱子花不为伊开。

古池

青蛙跃入池古池发清响。

明月

月明堪久赏终夜绕清池。

道旁朝颜花

我骑行道上马食道旁花。

樱花

但见樱花开令人思往事。

春归

寻青春已归追至和歌浦。

旅途

旅途今卧病梦见在荒原。

小虫

我室蚊虫小宜哉待客人。

最上川

齐集夏时雨汹汹最上川。

牵牛花

拙匠画牵花牵牛花亦美。

富士之风

扇携富士风送礼回江户。

蝉声

蝉声似静幽但可穿岩石。

春霞

掩映春霞里无名山也奇。

2.以下是对书中一句古诗的解释,来自这个网址:

http://ycool.com/post/qt97tzp

芭蕉在贞门、谈林两派成就的基础上把俳谐发展为具有高度艺术性和鲜明个性的庶民诗。他将以前以滑稽突梯为主、带有游戏成分的俳句提高到严肃的、以追求诗的意境美的作风上去。
芭蕉的诗风可以用“闲寂风雅”四个字来概括。像他的名句《古池》就是通过闲寂的独特表现力来产生艺术的风雅美的:
“闲寂古池旁,青蛙跳进水中央,扑通一声响。”
这首俳句描写了一只青蛙跳入古池的一刹那。在这一刹那,四周闲寂的静与青蛙跃入池塘的动完美的结合了起来。青蛙跳之前,一切是静的,青蛙跳之后,一切仍会恢复平静。表面上是无休无止的静,内面却蕴含着一种大自然的生命律动和大自然的无穷的奥妙,以及作者内心的无比激情。飘溢着一股微妙的余情余韵和一股清寂幽玄的意境。

日本17世纪俳句诗圣松尾芭蕉(Matsuo Basho)的一首诗——《古池》

[日文]古池や蛙飛こむ
水のおと

[フルイケヤ カワズトビコム ミズノオト]
[Furu ike ya/kawazu tobikomu/mizu no oto]

[英文译法之一 An old pond,
                          Bullfrog leaps from mossy bank. 
                          Water goes kerplunk! 

Dragon of the Red Dawn里的译法:An old pond,

                                  a frog jumps in---

                                  the sound of water)

大汗,中文译法竟有这么多:

五言——
1

寂寂古池深,蛙飞起碧浔。
涟漪微泛起,突发一清音。

2
唯闻古池里,青蛙落水声。

3
青蛙跃古池,止水起清音。

4
青蛙入古池,古池发清响。

5
蛙跃古池内,静潴传清响。

6
绿蛙落古井,寂寂闻水声

——自由诗体——
1

青蛙跳进古老的池子里——那一瞬时的声音。

2
静静的
古池里呀,
一只
小青蛙在飞翔,
扑通一声,
水面上
惊起了
绿色的涟漪

3
青蛙跳进老池子——扑通。

4
古池塘呀,青蛙跳入水声响。

5
苍寂古池,小蛙迈然跳入,池水的声音。

6
古池 青蛙跃进 水之音。

7
古池畔/青蛙一轻跃/水丁冬

8
古池塘、蛙儿跳入水声响

9
古池塘,青蛙入水,发清响。

10
古池/一蛙入水/水的音 

11
古老的池塘呀 一只蛙蓦然跳进 水的声音

——575——
1.
古池碧水深/青蛙扑通跃其身/突发一清音

2.
闲寂古池旁/青蛙跃进池中央/水声扑通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