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汤元昌:醉心绘丹青  倾情育桃李

(2014-09-18 22:02:28)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学

汤元昌:醉心绘丹青  倾情育桃李

 

    相隔十年,笔者第二次采访青年画家汤元昌老师。汤元昌,1975年出生于福安市,毕业于福建师大美术学院,结业于北京画院莫晓松花鸟画高研班、文化部现代工笔画院重彩创作研究班,“锦绣海西福建当代美术(晋京)大展”入选画家,现为福建省青联委员,福建省政协画室画师,福建省工笔画大展组委委员,福建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宁德市三都澳画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画家。他荣获第五届“福建省青年五四奖章”,“福建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福建省乡村青年文化名人”(十佳)称号。他的作品二十多次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主流展览并获奖,多次应邀参加在北京、深圳、济南、厦门、台北、漳州、福州、武夷山举办提名展、联展,由福建美协主办先后在福安、宁德、福州举办个展。

    712日的下午,太阳像火球一样炙烤着大地,宁德市区暑热难当。笔者走进汤元昌老师位于东侨区的画室里,虽然画室布置简朴,却洋溢着浓厚的艺术气息,艺术能净化人的心灵,因而给人以超然脱俗的感觉。汤元昌老师年轻而有才气,谦逊而又热情,丝毫没有画技成名时的许多人常有的傲气。他有名气没傲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欣逢他的佳作水墨工笔画《蕨草芳华》入选福建省精品大展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福建省选拔展,次日该展在厦门开幕,他应邀参加。笔者就将他二十年来的艺术心路作次深入探访。

(一)

汤元昌出生于一个小学教师家庭。父亲在农村小学任教,喜欢书画,常给乡亲们写对联、画画。汤元昌年幼时经常被父亲带去当助手。由于受到家庭的熏陶,他从小对美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喜欢笔墨涂鸦。“兴趣”这位“老师”把他带入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从此与丹青结下了不解之缘。进入初中后,其父亲见他对画画如此痴迷,寒暑假将其送到县城少年宫学画。

    1992年,汤元昌考进宁德职业中专,学习美术专业。首次系统学习美术基础知识,他如鱼得水,自由遨游;如干渴的禾苗,久逢甘雨,张开嘴大口大口地吮吸着雨水。他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倾注于翰墨丹青之中。为了观察自然,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他走出校园,踏进山野,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不断地寻寻觅觅,用眼观察,用心感悟。节假日,同学们逛街、跳舞,他却背着画夹独自步入山野,与草木、花鸟为伴,呼吸新鲜的空气,沐浴在大自然之中,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选择一处坐下,展开画夹,挥笔写生,收集素材。夜晚,同学们已进入甜甜的梦乡,他还在研习名师佳作,体会技法。他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以齐白石为楷模“不教一日闲过”,每天在午休前必须完成一张习作,这成为他的必修课。在学习的过程中,他比别的同学要付出了更多更多,在老师的眼里,他确实是一位最刻苦最勤奋的学生。

在校就读期间,拜闽东画院院长李辉为师。当有自认为满意的习作,他就登门送给李辉,虚心求教。李辉的热情与悉心的指导,点燃起他那不懈追求的艺术火花,他更加勤奋了,画技有了长足的进步。

    19952月,汤元昌即将毕业,他在宁德市蕉城区文化馆举办了“汤元昌美术习作展”,这是该校有史以来首位在校外举办个展的在校生,受到了书画界前辈的赞赏。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有人劝他借此机会上高等学府深造。的确,有机会上大学学习当然更好,谁不想呢?可是,经过再三考虑,他艰难地作出抉择:放弃。

(二)

    汤元昌的父亲在福安市下白石镇的海边农村小学任教,一家只靠父亲的那一份微薄的工资维持生活。父母亲盼望着儿子早点参加工作减轻家庭负担。他如果继续深造,毋庸质疑,肯定加重家庭负担。作为长子,减轻家庭负担,他责无旁贷,只好放弃上大学的机会。他满腔热情,胸怀一个丹青的梦想,来到下白石的一所农村小学,走上了工作岗位。

他提着行李,来到学校报到。校长激动地对他说:“这里从来没有美术专业教师,学生没有上过正规的美术课,更谈不上艺术氛围。你是我校的第一个美术教师,从此我校的艺术教育将翻开新的一页。”向老师们介绍了汤元昌后,校长带他楼梯转弯处走进一间巴掌大的房间,还没4平方米的宿舍,这里除了放一张床、一张办公桌,再也容不下他带来的画夹、画具。虽然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并没有城里孩子那么娇气,但是现实的条件与想象还是有壤之别,他感到失落和孤寂,如坠万丈深渊。这一夜,他没有一丝睡意,像煎油饼一样在床上翻过来覆过去,弄得不结实的床架“吱呀吱呀”响。他反复质问自己,这难道是他想象中的艺术创作园地吗?他的心一沉,仿佛掉进了冰窟,一阵寒冷白天,他的脸上挂着勉强的笑容,内心却像吃了黄莲一样苦。苦闷与挣扎了几天,想起了半年前认识的来福安采风的著名画家、福建师大陈德宏教授,他铺开信笺,提起笔陈教授诉说内心的苦闷和迷惘。陈教授给他一番鼓励:美是一个需要一生追求而无止境的事业,选择艺术教育,就不能为名为利所惑,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陈教授的慰勉冲淡对环境的要求,他开始全身心投入学习绘画。夜深了,校园静悄悄的,他还在临池伏案,挥毫泼墨,四处一片漆黑,只有他的窗户透出亮光,直到凌晨腰酸背疼时才歇息他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练习,夏练三伏,冬练三九。

刚参加工作工资极少,为了走出一条宽阔的丹青路,除日常开支外,订阅报刊、杂志,购买作画用具,囊中所剩无几,每月还要带着习作到省城求教陈德宏教授风雨无阻。那时交通不方便,从学校出发要倒几趟车才能到达陈教授家,还没200公里的路程,经常是朝发夕至。记得几次下车,身上带的剩不多,囊中羞涩,为了留足返回车费,只得徒步到陈教授家,额上沁出晶莹的汗珠在陈教授悉心指导与不断的鼓励下,他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坚定着“不与人争与已争”的信念,沿着充满曲折的艺术道路坚持走下去。

(三)

为了追逐梦想,他决定在职进修,1997年,他考入福建师大美术学院。他的好学与勤奋深得陈德宏教授的喜爱,并且将他推荐到美术学院檀东铿院长门下。在学习期间,他如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尽情地吃,像一块干的海绵碰到水一样贪婪地吸,孜孜不倦,虚心求教。檀东铿院长以自己的经历鼓励他“只要肯努力,一定会走出来。”檀院长师大毕业后分配在一个县的农村中学任教,从一个普通的教师,经过长期的磨炼,成长为著名画家、教授、院长。檀院长的成功经历,教育了他,也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在两位教授的精心指导下,他的工笔和写意相结合的画技有了很大提高。学院的熏陶使他对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艺术上追求质朴、真诚的风格,在生活上,更是激情满怀。

大学毕业后,他说:“这次毕业以后,我就真正进入绘画创作阶段了。以前一直都只是在学习。”从古代工笔画中汲取了滋养,有了名师的指点,长期学习打下的良好基础,他在画技上又向前迈了一大步,创作出有情、有意、有景、有趣、有法的花鸟画,而且有了独特的思考。作为花鸟画家,他清楚地意识到花鸟画有物境、画境和心境三重境界,在物境和画境两方面,宋代工笔画花鸟画已至臻至境。他认为现代工笔花鸟画应该着力于心境的表现。他的花鸟画的特点表现为:实入虚出,工笔意写。

功夫莫负有心人,梅香来自苦寒来。2002被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列为“新人”,并在福建省画院举办“东海浪作品” 联展,20043月“汤元昌中国花鸟画展”先后在蕉城、福安展出,观者络绎不绝。初出成果,这给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汤元昌带来不少精神安慰,更加坚定了信念。200412月共青团福建省委授予“福建省乡村青年文化名人”(十佳)称号。20058月《汤元昌花鸟画集》又由珠江文艺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受到艺术界的好评,著名书画家、福建师大教授陈德宏先生,省文联副主席、省书协主席陈奋武先生,省美协主席陈一峰先生等先后题词,这也是汤元昌十年来的勤奋结晶和阶段小结。此后江苏省邮政局、国家邮政局、北京邮政局又分别为汤元昌出版了《当代书画百家名人系列—汤元昌作品》邮政明信片、《汤元昌作品》2006中国邮政贺年有奖明信片、《汤元昌作品选》中国邮政贺年卡。20068月福建省文联文艺人才协会授予“福建省青年文艺拔尖人才”称号。

(四)

他与荷,似乎冥冥之中的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缘份,他生于荷月荷日,对荷有种特殊的钟爱,特殊的感情。二十多年的时间,悉心学习创作,以荷为主题传达心境,只要有时间,他总爱去荷塘赏荷。荷花、荷叶、荷塘及它们的倒影在夕阳西照下立即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他被迷住了,不仅用眼观赏,而且用心观照。在创作《荷》时,他更多地汲取了现代平面构成因素,注重点、线、面的合理搭配和虚实、冷暖的对比,更多地趋向现代具象绘画,着力于意的传达。他的笔下,荷花向人们多角度、多层次和多向度地展现出来。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只有创新才能跳出名家樊篱,走一条独特的艺术道路,形成自己的风格,但是创新是多么难啊!在传统绘画里以荷花为主题的丹青手层出不穷,明代有林良、唐寅、青藤,清代有八大、石涛、李鱓 ,近代有任伯年、虚谷、吴昌硕,现代画荷更多,如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王雪涛等,他们都各有特色。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当代诸多画荷花的画家中,汤元昌脱颖而出,形成独具个性的青年画家。他的《荷塘系列》作品处理得含蓄、朦胧,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体现出传统诗画所特有的意境,而新颖的构图,使其作品在各级大展中频频获奖:参加“锦绣海西”——福建当代美术晋京大展 、香港“福建美术新貌”美术作品大展、第七届全国工笔画大展、“中华情”全国美术作品展、首届“徐悲鸿奖”全国中国画展,获中国永乐宫第三届国际艺术节百佳作品奖、第三届中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一等奖、第十四届当代中国花鸟画大展精英奖、第五届福建省青年美展二等奖、福建当代艺术大展中国画展优秀奖等。

(五)

艺无止境。进入美术宫殿容易,成家难,成为名家更难,那是个象牙塔,有多少画家往塔尖上苦苦地攀登,而通过毕生的精力能到达尖顶的人哪有几人啊!由于塔尖太诱人了,风光无限,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画家,虽然有的人到达不了塔尖,但是在攀登的过程中收获到平常人难以得到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和成就感,那是物质难以比拟的。

不满足于现状与不断追求成为他的内驱力,为了进一步深造,2007年,经过努力,他考入北京画院莫晓松花鸟画高研班。莫晓松是当代著名工笔画家,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

那时,他工资不多,为了省点钱,租用偏点的远点的租金便宜点的房子,从租房到画院,要倒三班车,乘车2个小时,往返路途就得花掉4个小时。南方人去北方,气候不适应,饭食不适应。北方气候,冬天干冷,夏天燥热,没有南方润湿的空气,身体感觉不爽。遇上沙尘的天气,头发里,衣服里,鞋里,都有细小的沙粒,吃饭时觉得牙,哦,原来说话时沙粒飞嘴里。黑黑的馍馍,北方人的主食,他们吃起来香喷喷,但是,吃米饭长大的他吃不习惯。每次去北京,他都要带上几箱本地的特产穆阳线面,合口味,方便又便宜。总感觉钱不够用,捉襟见肘,恨不得一分掰成二分用。在北京人生地不热,没有朋友,没有熟人,只能忍受着孤独与寂寞,有时多想与家人、亲朋好友说说话,聊聊天啊!那时长途电话费很贵,打不起,是一种奢望。出去浏览景点吧,口袋的钱所剩无几,想想还是算了吧。一天的时间除了吃饭、睡觉、乘车,其他时间都花在学习上。他沉浸在学习和画画之中,也以作画来消磨时间,打发孤独与寂寞。这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后来又参加了文化部现代工笔画院重彩研究班学习。

回忆在北京学习生活的那段日子,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干燥、吃饭、缺钱,这三样给他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可磨灭。

当代的工笔花鸟创作,由于受到展览竞逐机制和市场运作机制的激发,开始渐渐摆脱了传统绘画创作中衰微和边缘化的处境,成为了越来越多画家的表现对象。如何避开时代创作“同质化”的问题呢?他在沉思着。如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后黄映恺所说:“对于它的出路,主要有两大途径:一是通过高难度和深度的技巧创新形成独特的形式语言,其次,通过培养独特的审美精神结构从而表现出独特的审美观照方式和审美体验。”他在苦苦地寻找着自己创作的突破口。

有一天,他背着画夹前往福安市溪潭镇瓜溪村,去山涧里写生,画桫椤。桫椤是被称为活化石的珍稀植物,早些年才被发现。山涧地盘窄小,而桫椤相对高大,他找不到一个合适地方,可以观察到桫椤的全景,抬头看到的只有“特写”镜头。他正无奈之际,看见脚下的一片十分茂盛蕨类植物。蕨类植物,是上世纪以前村民最好的柴火,没长半年时间就被村民当柴火割了,现如今,村民也用上煤气灶或电磁灶,几乎没有村民上山砍柴火了,自然封山育林,任由蕨呀草呀狂长,任由厚厚的植被覆盖。于是,他就画画桫椤脚下的蕨——《蕨类芳华》系列。

让他没想到,《蕨类芳华》系列却让莫晓松老师眼睛一亮,莫老师建议他画本土的特色物种,画出别人没画过的东西,新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形成自己的特色与风格。他听完莫老师的话,心中豁然开朗。《蕨类芳华》系列成为他的艺术发展的突破口,成为他艺术生涯中的另一块里程碑。

(六)

汤元昌是位画家,但他从未忘记自己同时是一位教师,不论在福安市的农村小学、中心校、中学,还是在宁德市的一所中等学校,不论学校不同,地点不同,他都醉心于丹青的同时也在倾心于教育。19959月汤元昌被分配下白石顶头完小,经过几天的教学,他感到学生确实基础薄弱,学校设施几乎为零。面对这种情况,他立即借用学校会议室成立该校第一个美术兴趣小组,如有例会就不得不转移“阵地”。他利用双休日和夜晚时间为学生精心辅导,以校为家,与学生学在一起,玩在一起,常常带他们感受大自然美,面对这些童真小学生,为了适合农村小孩子、上好每节课,他专心钻研教材,寻找资料,走遍这个村庄的条条小溪及周边山地、森林。工作常常会废寝忘食。一分耕耘带来一分收获,年底学生参加福安市小画家评选,囊获一、二、三等奖,其中两名同学被选为现场作画。他们是唯一两名农村选手,填补该校的空白。这个喜讯给学校荡起了学生学画的涟漪,给学校带来了艺术氛围,更多学生加入艺术学习当中,这是他在教学上取得的第一桶金、一发不可收拾。19969月被调回下白石中心小学,并承担学校宣传工作,这对他却是如鱼得水,组织了数届学生艺术节,一届比一届更加成熟,更加成功。海边、山丘、建筑工地上经常见到汤元昌和学生的身影,他不厌其烦地讲解、示范,指导的学生在省内外美术大赛中崭露头角,其中20008月黄凯平的钢笔画作品荣获文化部主办的全国青少儿书画作品大赛小学组一等奖,并入编作品集,同年8月汤元昌师生应邀晋京受奖。陈菁同学作品参加中电视台主办的“墨彩杯——全国青少儿书画作品大赛”荣获一等奖,并入编《电视大赛作品集》荣获福建团省委分赛区一等奖并代表福建省参加共青团中央主办的“盼盼杯”全国青少年书画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先后百余人次在国家教育部艺教委主办的六、七、八届全国中小学生书画大赛以及团省委、省文联、省文化厅、省美协、省教育厅等单位主办的展赛中均有获一、二、三等奖。20025月陈菁的《陈菁钢笔画作品选》由福建省美术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受到省里专家的好评,福建省东南电视台、福建电视台、《闽东日报》等新闻媒体都专门作了报道。20036月,学生二十余件作品入选福建省义务教育小学《美术》教科书。当时这是在宁德市仅获此殊荣的农村学生。20075月陈菁又荣获由国家教育部主办的第二届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美术艺术作品二等奖。学生作品入编多种大型专集,被《当代小画家》、《小学生周报》、《闽东侨乡报》等专业刊物发表。学生陈琳、黄凯平、黄艺萍、刘茂海、黄艳艳、肖枝菊等同学先后考上华侨大学、福建师大、中国美术学院、漳州师院、省艺师、省艺校等大中专美术院校。

汤元昌在教学上付出很多的同时,学生有了一份收获,老师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荣获国家教育部“指导二等奖”、 国家教育部艺教委“指导工作一等奖”、中国美协艺委“优秀园丁奖”、团省委的“优秀指导教师奖”、省教育厅“优秀辅导教师奖”、省美协“园丁银奖”等多种奖项,2007年9月福建省人事厅、省教育厅授予“福建省优秀教师”称号。

 

采访结束,笔者走出汤元昌的画室,握手告辞。笔者走远了,他还朝我挥挥手。他将乘坐下午四点的动车赶赴厦门,参加次日的画展开幕式。我相信,他的执着与谦逊会使他在漫漫的艺术道路上越走越远。

                                            2014.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