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标签:
蓝微尘情感 |
分类: 别处。 |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
《心经》诠释的是一种五蕴皆空的境界,即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世间多少尘世杂念,一切烦躁不安皆来源于细碎琐事。五蕴皆空强调的则是视这一切琐事于无形,从而获得宁静安谧的自由。
修读心经:
可以获得无量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福德;
可以消灾解难;
可以远离鬼神侵害;
可以清心净念,淡化心绪;
可以从文字般若进入观照般若从而契入实相般若。
《心经》中的智慧无量无边。但凡信佛的人修读它能让心情保持着愉快。因为每一字一句都是你自性中本具的智慧,而我们的自性本来的面目就是应该无所挂碍的。念诵的时候就是回归的自性的过程。
人生在世,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命由己造,相(相貌)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故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行亦禅,坐也禅,行住坐卧体安然。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安然。
刹那便是永恒(若人生了,悟如佛,无悲无喜,无梦无幻,无爱无恨,四大皆空,生与死又有何区别。不能了,不能悟,不能舍,不能弃,参不透,舍不得)。
佛曰: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茁壮。
凡夫众生一辈子只做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当我做错事时,我就诚恳地向对方说:“我真的错了。”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淡泊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和胸怀,是历尽人生坎坷之后提炼出来的豁达和感悟。
快乐的秘诀:不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而是去喜欢自己做的事。
回避现实的人,未来将更不理想。
行动未必带来快乐,但不行动就一定不快乐。
同样是人心,有的能装下大海,有的只能装下一己之悲欢。
《四十二章经》:欲念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真正的快乐和恒久的幸福是来源于心灵的。依赖外物所获取的快乐都不长久,比如金钱肉欲。
古人云:“静以修身,简以养德。”静能生慧,静能安神,静能致远,静能超然。大道至简,大音稀声。简单做事,简单思考,简单为人,一生简单。
生是前世的造作,要去改进;老是无常的定律,要去接受;病是必然的现象,要去承担;死是神识的流转,要去面对。
一念善心,佛陀看到了,菩萨看到了;一点恶意,魔鬼看到了,因果看到了。
心中黑暗的人,他的世界不会有光明;内心丑恶的人,他的世界不会有善良;心思多疑者,他的世界不会有真诚;心里傲慢者,他的世界不会有尊崇。
自私的心看见的只是复杂,混沌,清澈而单纯的心灵才能感受到真理。因此,我们能以平常心看待事物,愿意牺牲自我,就没有无法克服的难题。
佛曰: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污天,还污己身;逆风坌人,尘不污彼,还坌于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意为:一个居心叵测的恶人,想陷害正直的贤良,但最后害人不成反而害己。就如你送礼给人,人家没有接受,你要自己收回去。你毁谤侮辱别人,别人没有接受,就等于骂自己。
六祖曰: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自性即我。人原本清净自在的本性。真我,佛性)
古人曰: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有的人心中只有钱财名位,自私,我执及我见。做为一个企业家一定要有大格局,要能包容众多的不同及开阔的心量。
《四十二章经》:“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不要羡慕别人的聪明才干,有其因才有其果。若不种因,徒羡其果也是枉然。只要自己肯立志,持之以恒地努力,相信定能开创另一片天地。
一个人举心动念以自我为中心,无论做什么,最终都会成为凡夫心的增上缘,进而发展出,以名闻利养为中心的轮回结果。
得失心不放下,想要不痛苦都不可能。
对人――知感恩。对事――知尽心。对物――知珍惜。对己――知克制。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得不趋炎热。其共同特点: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做媚丗之态。
满招损,谦受益。谦让之心,有如宇宙中的天空,宽广而博大。有如大地上的海洋和山谷,宽容而深遂。好争之人,天将与之相争;谦和之人,天将与之相让。
生活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你的老师,即使那些让你很厌烦的人也不例外,因为从他们身上,你可以知道人性的弱点。
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很不开心,因为他们没有什么人生目的。假如你也不知自己想要什么,不妨先找出最接近你理想的事,可以把那里做为起点。
不论你身在何处,你都不应该被困在原地,因为你是一个人,不是一棵树。
若真想获得心灵平静,就必须懂得心存感激,如果你总说:“等我生活得好一点之后,我一定会去感激”那你就一辈子没希望了!
无求,自然不争。不争,自然无嗔。无嗔,自然少怨。少怨,自然多福。
柔和者,自然善良。大度者,自然超脱。深远者,自然开阔。有容者,自然悦乐。
一个人有人缘,人缘即财富。一个人有道德,道德即财富。一个人有信用,信用即财富。一个人有健康,健康即财富。
成功与失败在一念之间。快乐与痛苦在一念之间。富贵与贫穷在一念之间。善良与邪恶在一念之间。觉悟与迷惑在一念之间。朋友与仇敌在一念之间。美丽与邪恶在一念之间。天堂与地狱在一念之间。诸佛与饿鬼在一念之间。上升与下降在一念之间。
我受之以宽宏。人阴仄(人性狭窄阴险尖刻),我待之以坦荡。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以平常心观不平常之事。随缘做事,随遇而安。
禅就是四个字:与世无争。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