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

(2007-10-12 21:24:23)
标签:

随笔/感悟

郑艾之

天池大鱼

分类: 游走
 

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

——艾之先生印象

 

天池大鱼

 

结识郑艾之先生是我的幸运。他是我敬佩和欣赏的为数不多的几位艺术家之一,我欣赏先生的书画,敬佩先生的为人。记不请我们是什么时候相识的了,只是觉得并不频繁一来二往,我们便成了忘年之交。

 

 

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

 

 

艾之先生已届耳顺,而我则刚过而立之岁。他正好长我一倍的年龄,在我心目中,先生是理所当然的长辈、师长。和他在一起,我甚至常常有一种伏地拜师的冲动。可我是个腼腆优柔的人,艺术感悟迟钝,加之生性疏懒,生怕自己日后不能有所造诣而有辱师名。所以,一直以来,我只是把这样一份对先生深沉的敬畏之心,埋在自己内心。可是艾之先生一直以一种平等的朋友态度待我,这常常让我感到愧疚。尤其这两年来,先生时常屈尊来我舍下“讨教”。其实,在先生面前我懂什么呀。很多时候,我只不过偶尔幸运地扮演一下助手角色,帮助先生查查资料而已。

大概是去年的冬天吧,先生为了四个字的出处来找我。其时,我一看也懵了。名义上自己是学中文出身的,可是关于传统文化的精髓,自己实在远不及先生。大学时候,我也浮泛地读过《论语》、《老庄》什么的,还选修过《尚书》,但当时或者走马观花,或者选而不修,所以只留下一丁点儿皮毛印象。我看先生的那四个字很有些诘屈嗷牙,就猜测可能出自《尚书》。最后,我们齐心协力终于在《尚书·虞书·舜典》中找到了。先生孩子般天真地笑了,我自己也为能帮助先生做一点点儿事情而感到欣慰。

我始终认为,书法艺术乃是从深厚、广博的文化学养中生长、开放出来的花朵。没有土壤的鲜花只能是浮泛的、短暂的,是骗人的谎花,是欺世的假花。先生早年曾在宣传部、艺术馆工作,后来又执教高校讲坛多年,不但练就了深厚、老辣的笔墨功夫,同时也修养出浓郁、精湛的文化底蕴。举凡名家诗词、历代华章、儒道经典、书画理论,先生无不涉猎深研,心得独到。今年暑假快结束时,欣闻艾之先生参加了在港澳举办的传统文化研究高端会议。我们几次晤面,先生侃侃而谈,现在声犹在耳。

一次,在他们家小院外面的石凳上。我正好路过碰上他,我们就坐下来神聊起来。那晚尤其是先生对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艺术融合的领悟,让我受益匪浅。一开始,我们周围还围着好几个人,也时常感到蚊子不断来轰炸。后来我们越聊越深,越来越起劲,直至浑然忘世、庄周梦蝶一般。最后,才突然发现庭院里只剩下我们两人,真是不亦快哉!

还有一次,我们在篮球场散步碰上,打发走了老婆孩子,我们又聊了起来。从群经之首的《周易》,到孔孟之道,到老庄之学,甚至到国家形势,真是聊得不亦乐乎!期间,艾之先生每有独到见解启我心扉,我们也常常因有会于心而相视莞尔。我又一次深为先生的文化学养所折服,更深为自己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而愉悦。落下雨点儿来了,要下大雨了,我们这才各自回家。

让我更佩服艾之先生的是他的沉实和淡泊。艺术乃“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的事儿,最忌讳的是因名利而起的浮躁。艾之先生不但深谙个中道理,而且能够从容践行。时下许多“书画家”往往热衷于这展览那展览,热衷于这主席那理事,热衷于名头大小、润格高低。可是我从来没有闻见艾之先生干过四处走穴、欺世盗名的事情。他早年交游很广,且有四大高足都已功成名就,可以说凭先生的关系和实力,混个什么什么协会主席理事、什么什么著名书家画家之类的绝对不成问题。但是,他却认为这些东西都是身外之物,只能害人,没什么意思。所以,到现在先生还是一位默默无名的、纯粹的书画家。他不在任何什么协会,也极少参与什么艺术活动,他只是潜心于文化修养、艺术理论,遣兴笔墨在他似乎只是余事,而我觉得这才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所应有的状态。

艾之先生率性天真,保有一颗艺术家应有的赤子之心。在我眼里,他从来都是不媚世俗、不媚权势,关心家国、关注民生的,对于社会的丑陋从来更是嬉笑怒骂。他正个人时常表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耿耿风骨和凛凛风神,其实这也正是他书画中透露出来精神气质。令人着迷、令人沉醉、令人击节、令人叹赏的精神气质!

一次,大概有个老总想要艾之先生的书法。可是那人却通过关系拐弯抹角想空手而取,极不爽快。而且前后几次,一会儿说要,一会儿说不要,反复无常,欲戏他人于股掌之上。可是艾之始终不为所动,也不曾动的笔墨。后来,他断然拒绝为此人书写。他说,首先那人不懂得尊重别人,更不懂得尊重艺术家的劳动,这是不能让人接受的。艾之老妻有病,多年执教,也是两袖清风,他虽不是一个视金钱如粪土的高蹈之士,但他也绝不是一个见钱眼开、唯利是图的人。这一点,我是知道的。先生看重的是尊严、性情和友谊,绝对不是金钱。学生、同事、朋友知道的偶尔向郑老师求幅字画,他从来没有不慷慨应允的,哪一个是提钱来见的呢!

还有一件数年前的事儿。一次大单位搞周年庆祝书画展,本来应该是多位书画家、爱好者同祝、同乐之事。可是一位“高官书法家”把自己的“大作”挂得到处都是,大家的作品却只有少数几件挂在不显眼儿的地方。当展览之日,艾之一见此景便当众大声批评说,这是单位的周年庆祝书画展,怎么这个××想搞个人书法展吗!旁边有朋友立刻小声提醒他说,前面那就是××,小心让他听到。艾之却说,他听见怕什么。如果他写得好也就罢了!你看他根本不会写字嘛!这就是艾之先生亢爽直率的一面啦。

今天晚上,他给我送来了他弟子张志民帮他新出的《艾之书法》集。翻看着书中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我感到由衷的喜悦。而在先生呢,其实,应该说他始终就是一种平常心。出就出吧,他遴选了一部分比较满意的作品收录在其中。似乎也仅仅算作是对过去艺事的一种总结和纪念吧,而不是像别人那样当成自己四处投递的名片。记得艾之先生不久前说,先凑合着让他们出一本吧,等我八十岁的时候,自己再出一本更精彩、更满意的!可以看出先生虽近暮年,但是壮心不已!不满是向上的动力,历史上许多艺术家都是在五六十岁开始,从艺术的成熟期步入艺术的新变期的。艾之先生也是刚刚进入艺术的收获阶段,多年的文化积淀、艺术修为、笔墨功夫必定会进一步在他胸中融合,在他笔端突变,也必定会迸发出更绚烂夺目的闪电和火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