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牛奶事件暴露企业商业伦理的缺失

(2008-09-20 23:23:43)
标签:

乳品企业

伦理

三聚氰胺

缺失

中国

奶粉事件

肖明超

杂谈

分类: 社会杂谈

“三鹿奶粉”事件把中国乳品行业的问题摆在了公众面前,而紧接着,中国的牛奶行业中的领头的大企业几乎全部沦陷,导致全行业的信用危机,严重打击了中国消费者的食品消费信心。含有“三聚氰胺”这样如此严重的问题,却是在一个行业性事件出现的时候被国家全行业严肃查处的时候才浮出水面,众多的消费者竟然不知道到底这样的一个问题存在的时间有多长,也不知道到底会喝了多少这样的牛奶,会引发哪些潜在的问题,消费者如此在强大的商业力量面前,显得非常无力。更重要的是,几乎是中国全部乳品的领军企业都发生这样的问题,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的乳品企业商业伦理的严重缺失。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说过有这样一句话:任何人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伦理背景下进行的。的确,每个人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作为企业管理者的商业决策行为,都有一定的伦理背景,决定一件事应该做还是不应该做,都会出于主观上的伦理考量。对于乳品企业,究竟应该是诚信经营还是弄虚作假,这同样是乳品企业经营者的一个伦理考量,当这个行业中有一些企业在弄虚作假的时候,你是否能够坚持自己的经营原则,这同样是一个伦理的考量。商业利益与商业道德伦理之间总是会出现矛盾,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这些有问题的乳品企业选择的是屈从商业利益,而几乎不顾任何商业伦理,加不加“三聚氰胺”对于乳品企业来说,应该不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一个商业道德风险问题,也就是说,一个企业是不是可以为了赚取高额的利润去冒这种风险,另外还取决于一个企业是不是将消费者的健康放在第一位。

乳品是与人们的健康高度相关的产品,当“每天喝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口号一度成为全中国众所皆知的口号的时候,中国消费者们非常积极踊跃的加入了牛奶消费大军,而人们在享受规模经济带来的生活实惠的同时,也增加了对于这些行业优势企业的依赖,放松了警惕,最终的结果是消费者成为了这些企业蒙骗和伤害的对象。

大品牌垄断了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因此,为消费者提供信得过的优质产品,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应该做的,但是这样的企业商业伦理似乎并得不到这些企业的重视。商业伦理是作为一个希望百年长青的企业需要去思考和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一个企业在商业社会立足的根本,但是这却常常被很多企业所忽视。能偷工减料绝对不按照原标准生产,能蒙骗消费者绝对不说真话,能从消费者身上榨取暴利一定不会心慈手软似乎成为了一些企业的习惯。

这几天,蒙牛、伊利等知名企业纷纷向全国人民和所有的消费者表达歉意,并纷纷承诺要在第一时间收回含有三聚氰胺的全部产品,并将所有品种的产品送交国家质检部门检测,对检测发现含有三聚氰胺的任何批次产品立即全部收回销毁。这些都是出现了问题之后的行为,为什么这些企业在开始的时候就这样约束自己呢?

蒙牛的董事长牛根生说,大品牌要负起大责任,不知道大企业是不是也应该有做大企业的良好的商业伦理和道德观?当振兴民族品牌的话语在不断推向高潮的时候,如今,中国公众却要再次面对日常信赖的中国品牌的尴尬,近些年来,关于中国食品安全的问题有很多,解决这些问题,除掉政府必须加强监管查处和立法之外,如何推动企业建立良好的商业伦理观和道德观也成为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问题。

   大品牌不仅要负起大责任,也应该明白人命关天的消费者利益的大是大非。

 

   [作者肖明超先生,本文属原创作品,博主版权所有,未经博主同意,严禁转载抄袭,如媒体需转载引用,请发邮件到clarkxiao@126.com获得许可,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