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市场的品牌争夺三大战场

(2007-01-05 17:25:07)

外资品牌和本土品牌正在中国消费市场如火如荼的开展着竞争,在盛世指标数据管理有限公司开展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如果从来源地属于不同国家的品牌的表现上看,日本品牌和欧洲品牌是在中国的高端消费市场最具影响力的品牌,而本土品牌则包办了几乎大部分大众消费市场,同时来自不同国家的品牌呈现出不同的品牌渗透模式。

高端市场之战:日欧品牌声名雀跃,韩国品牌埋伏在后。调查显示,日本品牌和欧洲品牌旗鼓相当,居于高端品牌的领导地位,其中日本品牌在IT数码、高端电视、汽车、高档化妆品表现较为强劲,比如索尼、佳能、松下、资生堂等都在中国市场取得了一定的地位。而欧洲品牌在手机、香水、手表、服装、高档化妆品和汽车领域品牌深受高端消费群体的喜爱。而欧洲品牌近几年的发展也毫不逊色,例如手机行业的诺基亚,德国的汽车,法国的香水,瑞士的钟表等,聚合起来,为欧洲品牌的整体形象增色不少。相比而言,美国品牌除了在手机、IT数码、汽车领域能够与日本品牌分一杯羹外,在高端消费品领域并没有更多的斩获,而韩国品牌在IT数码领域凭借LG和三星两大品牌,大有未来和日资品牌抗争之势。遗憾的是,本土品牌在上述的高端消费品方面当前表现较为乏力,只有少数品牌在MP3(爱国者)、高端电视(康佳)、笔记本(联想)等领域进入品牌渗透率的前列。对于本土品牌来说,高端消费品市场始终是难以攻克乃至难以面对的堡垒,如何生产出更高附加价值的高端产品,本土品牌将面临严峻考验。

大众市场之战:中国品牌全线红,美国品牌一招鲜。当然,中国具有13亿的市场,因此作为有品牌的企业,也并不愁找不到生存的空间,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本土品牌虽然在高端市场表现不力,但是在大众消费群体的日常消费中,本土品牌却压倒了众多外资的品牌,在奶制品、瓶装水、食用油、牙膏、白酒以及冰箱、洗衣机等家电品牌中,本土品牌表现还不错。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品牌在大众消费市场也表现强劲,在洗发水、护发素、牙膏、洗衣粉等日化产品领域,美国品牌也占据了主流地位,可以说,这都是宝洁的功劳,过去中国消费者都没有经常洗头的习惯,而美国的宝洁公司则不仅让中国消费者养成了每天洗头的习惯,还让消费者持续不断的购买了大量的洗发护发用品,宝洁成为了中国企业品牌经营的标杆。尽管在影响高端消费群体的消费领域,美国品牌并不是非常突出,但是在品牌的打造上,美国品牌还是具备较高水准的,否则每年的五百强排行以及最具价值的品牌评选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美国品牌上榜了。

品牌模式之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在来自于不同国家的品牌,从总体分布上,也存在一定的品牌分布特点,从中可以归纳出不同国家品牌发展的基本模式:1)单个品牌,多领域渗透。即来自于某个国家的很多个品牌都穿越不同行业,从而依靠较少的品牌数量在不同的行业领域中占据领先位置,日本和韩国品牌这个特点比较突出,比如日本品牌中,索尼、东芝在数码摄像机、笔记本电脑领域都有较高的品牌渗透率,索尼、松下、东芝还在高端电视领域享有较高市场渗透率;同时韩国的三星在手机、高端电视、数码相机领域表现也较为突出。2)术业有专攻。主要表现为一个国家仅在某个领域拥有一个行业领先品牌或者多个领先品牌。来自于欧洲国家的品牌中这样的类型比较多,比如芬兰的诺基亚(图4),瑞士钟表领域的SWATCH、浪琴和欧米茄,这几个国家除了这几个品牌之外,再也没有听说过其他行业的品牌,而这些品牌却在专业领域一直长盛不衰。3)全面发展,白花齐放。即从资本来源地上来看,有影响力的品牌从消费市场的高端领域到低端领域均有覆盖,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品牌在这个领域的表现较为突出,比如美国品牌中,既有在手机、笔记本电脑和汽车等领域的领先品牌,同时也有在日用消费品中的高渗透品牌。4)文化延伸,从点到面。一些国家在某些领域具备领先地位及历史文化,于是就产生了该领域的领导品牌,欧洲品牌中瑞士钟表业享有盛名,在前面提到的数据中,瑞士钟表在中国市场就处于市场领先地位,法国的香水非常有名,香奈儿、迪奥就在市场中占有相当的市场地位,意大利的服装设计非常突出,华伦天奴和宝姿就渗透到了中国消费者中。

分析不同来源地品牌发展的类型,会发现品牌和文化有着较强的联系,比如美国文化比较豪放、独立和自由,因此美国品牌就属于遍地撒网的发展模式,欧洲人比较稳健低调,欧洲品牌中专业品牌就比较多,日本则较为精细,因此在一些数码和高端电视等精细的技术领域品牌表现就比较好。相对而言,中国本土的品牌显得就较为粗放,未来中国本土品牌要在很多外资品牌的包围中崛起,不仅要学会品牌文化的渗透,同时也要在众多品牌的夹缝中找寻生存的机会,探索出一条属于中国本土品牌的发展模式,品牌不仅仅是品牌企业的战略问题,也是国家的战略问题,而品牌的发展不仅要有清晰的定位和文化角度的沉淀,也需要战略的长远考虑。

 

肖明超营销单词解读3:营销近视症

营销近视症是指企业在营销活动中缺乏远见的行为,可以分为以下的类型:1)产品研发凭自己的感觉拍脑袋,不重视消费者需求。我服务过的一个客户,生产了1000种不同规格和款式的产品,结果只有两个品种好卖,剩下的全部滞销,最后研究发现,只有那两款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带来的资源浪费是非常可惜的;2)过分强调技术,而不是以消费者为本。很多企业过分强调自己的技术先进性,在对产品的卖点的诉求和营销传播中都是以技术为导向,结果造成了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不能将技术转化为消费者容易理解的语言,消费者是不会购买的;3)盲目的跟风,而不考虑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条件。比如饮料市场,A企业搞活力饮料,B企业就跟着搞情绪饮料,C企业干脆搞季节饮料,到最后才发现很多饮料根本得不到消费者的接受。4)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调整市场营销策略。现在国内很多老字号企业的失败就是典型,不重视品牌经营,不重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最后只有破产或者变卖。从来不做市场调查,忽略消费需求变化,不注重市场环境和竞争等是导致营销近视症的重要原因,营销近视症还会引发很多综合症,比如夜郎自大症、孤芳自赏症、经验顽固症等等,最后使得企业的产品卖不出去。

文章引用自:http://blog.sina.com.cn/m/xiaomingchao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