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上海】之田子坊的弄堂风情

标签:
丁丁看世界上海泰康路田子坊弄堂风情旅游 |
分类: 锦绣中华 |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北京的孩子很多都是从胡同里长大的;同一时期,上海的孩子们对于弄堂也有着挥之不去的记忆。北京的胡同与上海的弄堂,都曾经是各自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然而仅仅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无所不能的政府便将这些城市最珍贵的符号、有些甚至是有几百年历史的重要文物拆得所剩无几了。
残酷的现实让后人对于城市的记忆产生了割裂。对于很多人来说,“烟袋斜街”或者“南锣鼓巷”就是北京胡同的代表。尽管这个观点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但如果我们将错就错,姑且按照这个逻辑去寻找的话,那能够代表老上海的弄堂现在又在哪里呢?
1. 今天,提起上海滩最有味道的弄堂,恐怕非泰康路的田子坊及其周边一带莫属了。
2. 田子坊位于泰康路210弄。 泰康路是打浦桥地区的一条小街,1998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马路集市。
3. 1998年9月泰康路重新整治铺设后,这里的石库门建筑也进行了改造,一些艺术家、工作室和创意小店、餐厅陆续入驻。如今,这里已从原来默默无闻的小街,变成了上海最具里弄文化的地标景点。
4. 田子坊原名志成坊,始建于1930年。
5.
2001年,画家黄永玉在陈逸飞工作室根据《史记》记载的我国古时最年长的画家田子方之谐音,将其取名为田子坊,意寓此坊必将是艺术人才和成果荟萃之地。现在,人们提到田子坊,则是指泰康路、思南路、建国中路和瑞金二路由南到西围起来的一片老弄堂区域的统称。
6. 中外游客来到这里,各自寻找着自己想要的记忆。
7. 有人在这里看到了三、四十年代的上海,
8. 也有人喜欢在迷宫般的弄堂中闲逛;
9. 有人唯独偏爱巷子里面的凌乱与嘈杂,
10. 还有人会沉迷在各种特色小店中,淘来淘去,乐此不疲。
12. 更有人会认为这里充满小资情调,索性要上一杯咖啡,看着过往的路人发呆。
对我来说,这里的商业气氛和所谓的情调与北京的南锣并无二致,吸引我的反倒是这里的居民。正是因为他们,才使得这些弄堂变得鲜活、生动,有了浓浓的上海味道。
13. 这位大姐一面包着粽子,一面和我发着牢骚:“白天晚上到处都是人,吵死咯。”
“那您不是还做了生意吗?”我笑着和她调侃。
“唉,话不是个么说好伐,我宁愿少卖几个粽子去换清净。”
14.
在征得这位老人同意之后,我拍到了这张让我非常满意的照片。老人也是这里的原住民,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坐在自家门前,和街坊聊聊天,或是和自己养的这只神气的八哥儿说说话。
和前面那位大姐的观点略有不同,老人对于这里成为了沪上创意园区的发源地持开放的态度,对白天熙熙攘攘的游客也并不反感,只是对我说,这里晚上太吵了,让他很晚都无法入睡。
他们的话,代表了依然居住在这里的老住户们的心情,也反映出传统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15. 这就是老上海的弄堂风情。也正是这样的风情,衍生了上海的文化,留存了上海的记忆。
里弄文化其实就是典型的市井文化,各个阶层的人因为不同的原因住在同一个弄堂里中。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地域文化,为上海注入了更多的包容。弄堂里面可以看尽人情冷暖,现实市侩,让在这里生活的上海人学习了如何在逆境中生存,更锻炼了那些有志者力争上游的精神!这样的注解,我想只有上海人自己才能表达得如此精辟吧。
只是,如此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现在却要靠小小的田子坊来承载,我不知道,这是我们的幸事还是时代的不幸。
不一样的上海,就这样,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