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北京】之秋游颐和园

标签:
丁丁看世界北京颐和园石舫谐趣园十七孔桥日落 |
分类: 心中的北京 |
“我生在北京,也想老死在这里,可北京居然先死了!!!”
微博上的一句话,让很多深爱着这座城市的人们都深有同感。没错,这个城市已经被他们拆得支离破碎,更被许多现代的丑陋建筑搞得不伦不类。北京,早已失去了原有的风貌。
但即便如此,北京毕竟还是北京,依然有很多美丽的地方。
秋天来了,北京也进入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院子里的桂花开了,格外甜香,熟悉的味道让我想起了一个小时候经常去的地方---颐和园。
这个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园子,一直是我认为北京最美的地方。当一个久违的蓝天出现的时候,我决定把那里作为今年秋游的第一站,去寻找曾经的记忆。
4号线的开通让去往颐和园变得更加环保和便利。从北宫门进去,沿着山路向右,我首先要去看的就是石舫。
图1。在自家地盘,当然要等有了好天儿才去出游。刺眼的阳光透过干净的空气,把树叶和草地照得格外养眼。
图2。从北宫门进来,首先要经过后溪河上的一座三孔石桥。河岸两侧,是1987年重建的苏州街,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感情和吸引力。
图3。石舫,指的是位于昆明湖西北角的这条大石船。小的时候,我们可以随便上到船中玩耍,所以感觉十分亲切,每次来颐和园都会过来看看它。两层船楼中,不论是铺地的花砖,还是彩色玻璃的窗户,或者是顶部的砖雕装饰,相信都让北京长大的孩子记忆犹新。可不知道从哪年开始,石舫却拒人千里之外了。
图4。始建于乾隆年间的石舫全长36米,造型仿自江南园林中的“舫”式建筑。光绪十八年(1890年)重修时,将中式舱楼改建成西洋式的舱楼,更名清晏舫,是颐和园里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据说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会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设计十分巧妙。
图5。石舫北侧的荇桥,是发呆的好地方。这样的画面,充满了中国元素。
图6。昆明湖上,这样的游船很多。白天是游客的摆渡船,而傍晚到静园前,则可以包给个人或团体作为聚会的场所。
如织的游人让我放弃了万寿山的前山景区,姑且把长廊、排云殿、佛香阁、云辉玉宇牌楼等等等等留给外国友人和外地的朋友们吧。
于是后山的谐趣园,便成了我的第二个目的地。
位于万寿山后山东北麓的谐趣园,始建于乾隆十六年,原名惠山园,是仿江苏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而建造的。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改名为“谐趣园”。
图7。具有典型江南园林风格的谐趣园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与外面熙熙攘攘的人群与喧嚣相比,不为大多游客熟悉的这里宁静、秀美、充满灵气。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而这样一个美丽的园中之园,居然不再另收门票,是我没有想到的。
图8。换个角度看一下。
图9。美丽的倒影。
图10。据说,当年慈禧入住颐和园后,经常来到谐趣园钓鱼游玩。如今,太后早已不在,但这里却依然是人们观鱼、休闲的好地方。
图11。自然界中,红与绿的搭配是这么地让人赏心悦目。
图13。谐趣园中的回廊,其精美程度和长廊相比,一点儿也不逊色。
图14。垂柳、石栏、红柱、青瓦,古人用这些典型的中国元素留给子孙无限的美感。多少年后,不知道我们的子孙会怎样评价东三环的大裤衩和大会堂旁边的坟头。
图15。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宝贵的财富啊,光是一个小小的谐趣园,就已经美得如此令人窒息!
下午五点,谐趣园关门,我们正好前往下一站,十七孔桥东面的廓如亭,去欣赏北京最美的日落。
一个个旅游团从东宫门向外走去,颐和园慢慢恢复了原有的平静。沿着昆明湖的东岸南行,金色的阳光洒在我们的脸上,空气中弥漫着桂花的芳香。
图17。十七孔桥桥栏的望柱上,共雕有神态各异、大小不同的石狮544只。两百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都被它们看在眼中,记在心里。
图18。
图19。这样的景色,让众多的摄影爱好者和喜欢欣赏日落的人们百看不厌。
图20。我喜欢日落时那一刻的光辉。尽管在泰国的普吉、柬埔寨的吴哥、希腊的圣托里尼、阿联酋的沙漠......,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都曾看过日落,但我依然觉得,颐和园这里看到的日落别有韵味。
图21。太阳彻底躲到了西山的后面,这位先生似乎还不甘心。
北京的美就是这样,对于喜爱这座城市的人来说,即便每天都去同样的地点,看同样的景色,也总会有新的发现和更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