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槐其人——虔城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潘柏槐
| 分类: 太极拳 | 
 
http://s10/mw690/001nEzo4zy6YmyWxulj79&690
 
 
阿槐出生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所处的社会时期正是一个新老交替,百废待兴的时代,按说人们首先解决的是“肚子”的问题,作为精神食粮范筹的艺术,并不在当时人们的追求范围.可他却偏偏生活在一个充满艺术气氛的家庭之中,因其父就是一位赣州乃至江西省都颇有名气的艺术家(画家).是赣南赣州市文化馆馆长(潘君武先生印尼归国华侨,中国现代著名画家,江西省美协副主席,赣州市文化馆馆长,赣州市历届人民代表高级知识分子).无不对幼时的阿槐产生影响.而其深厚的艺术造诣修养,也浸染着童年的阿槐.就在这长年累月的熏陶,耳濡目染之中,潜移默化,使得阿槐走上了艺术的道路,也使其艺术的天赋重叠了充分的彰显,释放。
随着年龄的增长,本该登堂入殿进行系统学习深造的青少年,被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风暴,无情的吹向了社会无奈的思考之后,他选择了艺术,迈开了追求艺术的脚步,并从此在艺术的天地中孜孜以求,潜心钻研,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开始了自己的学习,从基本的几何体素描,静物写生,色彩练习,人物素描,速写……到有机会就去临摹大家的作品,从国外古典中的鲁本斯、布格罗、门采尔、苏里柯夫、列宾、列国内近现代的李铁夫、颜文樑、徐悲鸿……直到当代的董希文,吴作人,靳尚谊……等,凡是能够有的范本 
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他的多幅作品,就在各种比赛中崭露头角,频频获奖.也得到很多专家的首肯和鼓励,以至于每逢节日或重大活动,都会在公园的围墙上进行专栏宣传,这成了大家观赏他作品的一个窗口,他那清新亮丽的作品不但被广为称颂.甚至还屡屡被人借鉴模仿当做范本。
此时,他创作的一些作品,开始显现出他自己的风格,比如他当时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少女像》,整个画面并不复杂,呈绿灰调子,一片广袤的绿草地上,坐了一位身穿绿军衣(当时的时髦)扎着马尾辨的少女,此外再无它物。但他却凭着那扎实的功底,用那精准的造型技法以及极有韵律的笔触,塑造出了少女那略带忧郁,茫然却非常清纯的美丽,并在少女极目远方的眼神中流露出憧憬,渴望,表现出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缤纷春天,对人性自由,对美的一种向往,(其实当时表现这种题材,还是需要一种思想上的超前和行为上的勇气)可惜当时无法公之于众。
随着时代的变革,以及思想的解放,他没有被汹涌的泥砂俱下的社会大潮所冲倒。他深知业精于勤面荒于嬉,他依然执着于自己钟情的艺术,他深知“蚓无爪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语)。他必须一心专用,所以厚积薄发的他,更加专注于油画的研习。此期间的创作中,早年临摹的痕迹已经了无踪影,一种属于他自己的画风跃然画上,笔触平和,色彩柔美,追求色调的性格、感觉,追求面积、体积、空间的完整,并用深浅色调的英节奏,表现出一种层次丰富的厚重感觉,用颜色与形体的和谐、美感来渲染作品的感染力,走的完全是一种属于他自己的现实主义的艺术道路。也因此,他“艺”思泉涌,佳品迭出,迎来了他自己艺术上的春天。他创作了很多领袖人物的肖像,比如《孙中山》、《正义必性、和平必性、人民必性》、《创绩辉煌》等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不但技法上炉火纯青,更为主要的是对这些领袖人物精神上的把握也极为精准,把领袖人物的那种风采、那种摄人心魄的凝聚力、那种领袖人物果敢坚毅的人格魄力和号召力都完整的表现了出来。因此,不得不佩服他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表现力及深刻的理解力。
更为可贵的是,人过中年的他为了开阔眼界,更好地徜徉在艺术的天地里,毅然辞去“铁饭碗”南下广州、深圳、去“南风窗”呼吸新的“空气”,在这期间,他更加积极地投入现代的生活当中,用心去体验、感受现代人生活气息,不管是画广告、搞策划、人体彩绘……等等,只要是有助于素材的积累,他都不辞辛劳,乐而为之。这确实亦为他的作品中注入了一股股甜甜的现代气息。比如在此期间创作的大量的人体画,就在原来古典味浓厚的的画面上,透出了一丝丝较快的明丽,使作品更加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
其实,他不但油画画的好,国画也很了得。这同样也得益于他多才多艺和父亲及他自己的艺术禀性。还有就是他重视基本功训练的结果。在国画方面:他从临摹赵佶、徐渭、任伯年、吴昌硕的作品入手,遍习当代李苦禅、子非闇等名师的佳作,虚心拜能者为师,刻苦实践。这终于应验了“天道酬勤”这句老话。他画的荷花墨韵酣畅;画的鸟则美而灵动;画的牡丹丽而不贵,娇而不粉;葡萄水灵欲滴,特别是他画的虾则更是水灵,充满韵味。在他所画的虾的作品中,他美工不追求“形”的准确,重在表现“虾”的敏捷、轻灵、鲜活,所以他的虾是动态的“虾”,是艺术家喜怒哀乐的外在表现。
当前美术界的人常说:西画重客观,表现的是“物”;而中国画重主观,表现的是“意”。其实二者并不是“水火不相容”。艺术的内在规律都是相通的,都是为了主观上的愿望而表达,都是想通过自己的艺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受,并引起他人的共鸣。他追求的就是这种境界。
孔子说过:“习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
一种追求,只有当你到达了“乐之”的境界,你才会是一种解放,一种享受。你才会乐此不疲、乐在其中。现如今年已七旬的他就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他在艺术道路上不贪名、不逐利,虽是“老骥伏枥”却仍是笔耕不缀,他已经把艺术当成了生命的一部分。他信奉车乐尼雪夫斯基说的“生活就是美”。因此,他热爱生活,豁达乐观,开朗向上,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去顿悟“美”的瞬间,去猎获创作的灵感,他坚持走自己的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坚持做自己生活的主人,这就是阿槐。
 
http://s14/mw690/001nEzo4zy6YmyWlLXL6d&690
http://s2/mw690/001nEzo4zy6YmyWoMJbd1&690
http://s10/mw690/001nEzo4zy6YmyWpgCJb9&690
http://s15/mw690/001nEzo4zy6YmyWud0G4e&690
http://s5/mw690/001nEzo4zy6Ymz0up5W04&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