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保罗·奥斯特幻影书 |
分类: 闻听读阅 |
我最反感这样的介绍,我不认为某个很受大家欢迎的人特别推崇的作品,就一定是好作品。我从来没看过村上春树的小说;看昆德拉也是别人喜欢,我也顺便看了一本;而看韩寒和郭敬明的小说是因为工作的原因——因为几乎所有人都在看那些小说。就像所有人都看的电影,所有人都看的世界杯,我都不看……
回到最近看的这本书,虽然我反感这些宣传词,但基本上还是比较好奇这位作家。他的《纽约三部曲》中带有后现代意味的错综复杂的巧合与意外组成的故事,以主人公濒临崩溃的状态,总是让人不安和紧张。
在《幻影书》里,这种紧张不安更加浓墨重彩。
作者用书中有书的极其娴熟的写作技巧讲了一个极易信以为真的故事。一个默片演员死了,50年之后,他的妻子却给一位教授寄了一封信,要求教授去见见这位演员。而这位教授在不久前刚经历了妻子和两个儿子遭遇空难的哀恸,精神几乎崩溃,正埋头翻译一部厚重的《死人回忆录》,过着近于与世隔绝的生活。后来他到了默片演员隐居的农场,发现他真的活着,并且在这50年里竟然又拍了好几部没有公开的电影。但还没来得及多做交谈,第二天演员就死了。所有的影片都被销毁,教授在这次事件中遇到的爱人也因为意外而自杀。在此过程中,教授与默片演员浮现了越来越多的极巧合的共同点,如同一场命运的轮回。
作者本身也曾写过剧本,执导过电影,因此在书中表达了对电影特别是默片的精辟见解。他的一些意见我非常认同,即电影越是丰富地表现现实世界,就越是受到局限,反而不如没有色彩和大量台词的默片表达得宽广。大家一定有这样的感受,看过小说再去看翻拍的电影、电视剧,多少都会失望。最浅白的例子就是金庸小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小龙女”、“王语嫣”,不管是谁来演,总让人不满意。这就是文字的优势,它给人的想像留了很大的空间,在这个没有边界的空间里,任凭自己纵横恣肆、堆砌所有最极致的感受。绘画讲究留白,舍得留下余地才会给作品更大的可能性。
翻译这本书的也是位作家,孔亚雷,之前没有听过这个名字。他翻译的手法我并不喜欢,因为是很西化的,他总是会把“某人说”放在这个人说的整句话中间,并且使用很多破折号和大量介词。这不符合中文的语言习惯。可能是翻译的时候做的直译,并没有调整语序和用词。不过我发现这种语言风格已经成了他自己的习惯,在后记里有一部分他写的翻译笔记,风格与前文如出一辙。
译者提到奥斯特的文章有很强的音乐感,很多地方像诗文一样美,会让人忍不住说出声来,以享受唇齿之间的美妙旋律。由此,很希望阅读奥斯特的原文作品,如果哪位有的话,请借给我吧。
前一篇:不给糖果就捣蛋!
后一篇:11月5日 多云 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