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沿着洮河行走》岷县研讨会

(2019-08-07 18:04:23)
标签:

沿着洮河行走

赵应军

轨道诗刊

《沿着洮河行走》岷县研讨会

《沿着洮河行走》岷县研讨会

《沿着洮河行走》岷县研讨会

《沿着洮河行走》岷县研讨会

《沿着洮河行走》岷县研讨会

《沿着洮河行走》岷县研讨会

《沿着洮河行走》岷县研讨会

《沿着洮河行走》岷县研讨会

《沿着洮河行走》岷县研讨会

《沿着洮河行走》岷县研讨会

《沿着洮河行走》岷县研讨会

主办:《轨道诗刊》            时间:2019.8.5

 

郑文艺(《轨道诗刊》编委):应军是一个地域性诗人,应军的诗以洮河为地域,表达对洮河的关注,赞美,讴歌,洮河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涛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定西市作协副主席):我们都老了,希望像赵应军这样的“年轻的一代”更加努力!

李马文(《轨道诗刊》编委,岷县四中教师):赵应军的诗有地域特色,意象温暖。

孙立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轨道诗刊》主编):应军的诗比较简单质朴,有感染力,倾向于叙事性,有日常的细节性。要重视生活的积淀和积累,真正的好诗是质朴的。但表达有些粗糙,变化不足。如果把应军的诗比喻为一棵树的话,枝杈太多,要下功夫修剪。在语言的把控上缺乏力度和纯粹性,要过滤语言,做足留白。诗歌创作要能“升上去”还能“降下来”。把控诗歌语言的张力和表达力,凝练诗歌的抒情性与跳跃性。

雷撞平(《轨道诗刊》编委,岷县三中工会主席):应军的诗有非常明显的地域性,读应军的诗歌感觉非常的亲切。他把对家乡的情感融入了诗歌写作,感人至深。有很深的职业体验,如《监考》《一个教师的自嘲》,他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细节很感人,如《我三十岁了》。

李广平(《轨道诗刊》编委):应军的诗歌质朴厚道,在朴素诚恳的语言后面有诗人执着的心灵和追求,有他对家乡的深切的热爱与注目。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灵动性和跳跃性是诗歌美感得以产生的形式和基础,应军可在这方面继续努力。

李强(《轨道诗刊》编委):应军的诗歌有土地的味道,对家乡感情深厚,诗歌要含蓄重视“留白”,要回味无穷,要有节奏,语言的节奏,韵律的节奏。要在情感的“收”与“放”上功夫,做到“密不透风,疏能走马”。

王莹芝(《轨道诗刊》编委,甘肃工业技术学院教师):应军老师的诗歌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身份意识明显:一是地域身份,二是职业身份。第二,善于撷取生活的点滴,诗歌情感和个人情感表达全面。第三,比喻痕迹明显,对诗歌有着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

王安生(诗人):应军生活和工作压力大,诗歌写作辛苦。不同的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应军的诗关注生活的真实。

杜振中(《轨道诗刊》编委):应军的诗简短,凝练。向应军学习!

包文平(《轨道诗刊》副主编,岷县三中教师):应军的诗歌有很强的根性意识,《沿着洮河行走》是对《洮水涛声》的继承和发展。应军用洮河这条河把诗歌和家乡的情感串联起来,《油磨滩花儿》有民歌的韵味。能够看出有明显的企图突破自我书写路数的探索与尝试,期待应军带给我们更多更好的诗歌作品。

赵应军:感谢《轨道诗刊》各位诗友提供的这个平台。大家的金玉良言对我是最大的帮助和鼓励。在以后的写作道路上,我将坚持不改初心,不乱写不胡写不硬写,写慢点,才见功夫。希望大家以后多交流多沟通,多互相学习。

 

临洮因你俩的到来而鲜活   

——赠赵、王二诗友

雷撞平

 

巴蜀人家的那间剑阁厅

因我们的时常光临与频繁聚会

完全可以更名为轨道厅了

昨天,因两位临洮朋友的到来

连里面的桌椅也欢欣起来

 

围着有转盘的大圆桌的对话

主题突出,而又极其丰富

一条古老而魅力四射的河流

在我们的舌尖和心间,像时间

缓缓流淌,不断沉淀

 

姜维墩、二夹滩、玉井峰……

统统沿着文化的洮河结伴逆流而上

汇聚成关于二十四年前的回忆

像高高的哥舒翰记功碑

勇立在临洮南大街历史的街头

 

栖息一宿的两只惊鸿

在七夕前日清晨的缕缕风中

翅膀掠过龙望台碧空的流云

流珠碎了一地,大珠小珠落玉盘

临洮,因你俩的到来而鲜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