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着的心被往事缓缓托起 ——浅读何佐平诗集《擦肩而过》

标签:
何佐平诗集《擦肩而过》赵应军文化 |
分类: 我写的评论 |
悬着的心被往事缓缓托起
——浅读何佐平诗集《擦肩而过》
何佐平的诗歌善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并注重炼字,这使得他笔下的景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一个诗人能在他的诗歌中写出属于他自己的比喻句,找到最切和自己的喻体,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欣喜的是,何佐平已经做得非常不错了。如写中国历史,诗人说“一股几千年的大风╱一把锈迹斑斑╱残留着血渍的大刀╱砍向文明的头颅”(《马鹿山上》),这有点像鲁迅《狂人日记》中的名句,“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语言冷隽,充满张力。写青藏高原,诗人说“扯一把青草做腰带”(《在高原》),只这一句比喻,夸张便很有诗意,浪漫潇洒。再如“不远处的几头黑牦牛╱如同智者╱默诵╱一首伟大的史诗”(《车过唐古拉》),诗人抓住了牦牛这一青藏高原上最具代表性的物象来抒情,通过比喻,拟人营造了青藏高原肃穆深邃的特点。再如写拉卜楞寺,“夏河水推着落日╱仿佛我的血液推着经轮”,这一句比喻和拟人既有画面的壮美,又有禅诗的空灵明净。《苹果,在秋风里等待出嫁》这首诗题目用了拟人手法,抬升了景物形象的美感,刻画出一幅丰收喜悦的画面。《九月菊花》一诗写“菊花尽情开放╱云朵像轻纱一样╱蒙上了太阳疲惫的脸庞╱我藏在一首诗里╱披着一身南山的烟雨和灞陵的秋霜”,这几句比喻拟人,除了描摹秋景,更难得的是诗人已在摸索中营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乡土世界和诗歌意象。《秋叶》一诗写秋叶,写了这样一句比喻拟人的诗句,“天空撒下金币的时候╱母亲手心里的老茧脱落的时候╱季节以蝴蝶的舞姿抒情”,“金币”这一意象就像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那河畔的金柳”一样,有一种令人惊艳的脱俗之美。《冬日》一诗写“巨大的冬日被羊群占据╱这些白色的火焰╱灼疼着疲惫的山峦╱雪的暴力╱软弱于咩叫之外”,诗人将羊群比做“白色的火焰”,比喻新奇,突兀,构成一种峭拔,冷峻的语言风格。“雪的暴力软弱于咩叫之外”则意在揭示严酷的环境无法遏制生命的坚强,创设了一种乐观豪迈的情感氛围。《麦穗》一诗写“顺着七月的麦地╱奏响金黄的甜蜜”,诗人将视觉形象转化为触觉感受,用通感手法表达了一种收获时的酣畅淋漓的喜悦。《初冬》一诗写雪景,“一场稚嫩的雪╱点燃╱山野沉睡的篝火╱旷野死者的灵魂”,把雪说成“点燃”,这一动词的使用打破生活常理,新奇但却准确,体现出诗人在语言上的锤炼和追求。再如“雪花”是“经神奇之手剪碎的云朵”(《雪花》),“雪落成一堆火的白色马褂”(《雪落草原》),这些比喻都充满了画面之美和色彩之美。《桃花开了》写“开了的桃花╱如同一群脸蛋红扑扑的小孩╱在山野嬉笑玩耍”,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了桃花的美丽。《歌唱的小鸟》写“露珠脱下晶莹的衣裳╱晚霞入睡”,用拟人手法写乡村夜晚的宁静祥和。《故乡》一诗则是何佐平善用比喻的极致,全诗连用十二个比喻句层层推进,分别用“砂锅、香炉、清泉,麦子、土豆、牛车、炕头、名片,荷包,诗行 ”等一连串意象写出了故乡古老、香醇,朴实、温暖但却贫穷的特点,抒发了诗人对故乡浓烈的爱。在何佐平的诗集《擦肩而过》中,这样精美的比喻,拟人的诗句还有很多,它们已经成了诗人何佐平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富于创造性的艺术构思,这是我读《擦肩而过》最大的收获,也是何佐平诗歌最大的亮色。
但何佐平诗集《擦肩而过》中也有不成熟的作品。比如《与油菜花相遇》这首诗的最后一节,抒情太过于空洞,语言太过于平淡,用词太过于雷同。《一个人的夜晚》太过于消极,颓废。《呼吸》一诗太口语化,太浅白,没了诗意。有些诗太过于求新求奇,形式大过了内容,造成诗意和情感的晦涩难懂,这是需要引起诗人注意的。
何佐平,笔名啸河。1980年3月生于甘肃渭源北部农村。2003年毕业于天水师范学院中文系。著有诗集《擦肩而过》,主编诗选《零碎的时光—渭源现代诗选》。甘肃省作协会员。
何佐平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630706930http://s16/mw690/001nExYzzy72ZBU2WhV4f&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