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那盏昏暗的路灯 ——虎发仁诗歌浅读

标签:
虎发仁诗歌赵应军评论 |
分类: 我写的评论 |
小镇,那盏昏暗的路灯
虎发仁先生长期从事行政工作,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他也醉心于诗歌创作,时有诗作见诸报端。与他相识是结缘于《临洮文学》创刊筹办的一次聚会上。交谈之下,才知我们不仅都喜爱诗歌而且还是老乡,从此便成了忘年之交。自这以后,我便经常留意和阅读他在《飞天》《甘肃农民报》《定西日报》《洮河》《临洮文学》上发表的诗歌。他的诗歌创作古体新体兼备,但整体来看,古体诗的艺术成就不及现代诗。
虎发仁诗歌是依恋故乡,依恋大自然的结果,充满浓浓的乡土气息。在他的诗歌中,季节更替,自然万物都是诗人感悟人生、抒写生命体验的主要意象。古远清先生曾说:“我个人认为凡被称为乡土诗的作品,要有下面三个要素:一是真切的展示一个地方——尤其是农村或小集镇的特殊生活风貌;二是很少去揭示人物的内心秘密和多层次的情感,将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溶解在乡土风情图画中;三是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在语言上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长于用白描手法,朴素简洁。”虎发仁的诗,就符合这三个方面的特质,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虎发仁的诗醉心于歌咏血浓于水的亲情。说起母亲,母爱是常说不厌的,母亲是永写不尽的。读虎发仁的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对母爱的极力讴歌。《月圆之夜》一诗写中秋节思念母亲,“那咸咸淡淡的滋味,总是浓浓地∕在幼小的舌尖上缠绕”,作者用无比细腻且深情的笔触写母亲吃月饼时的情景:“用残缺的豁牙费力咀嚼的表情∕那一脸的祥和∕那皱纹间溢出的满足∕一如那满满的月光∕流淌”。读这些诗句的时候,一位年老,慈祥的母亲已经出现在读者眼前。我也曾经写过一首母亲在中秋节吃月饼的诗:“中秋∕我用心捧一个月饼回家∕献给从未花钱吃过它的母亲∕母亲坐在炕沿上∕双手捧着它咬了一小口∕她吃得很慢∕咀嚼得很仔细∕连同掉下的月饼渣∕都被她捧在手里,仔细地添进嘴里∕她脸上的鱼尾纹∕游得我的心里一阵涟漪∕她的,我的心里∕像中秋又圆又甜的月亮”(赵应军《吃月饼的母亲》)但是相比之下,虎发仁写母亲吃月饼的情景更加细腻动人,诗人集中描绘和塑造了一位勤劳、善良、朴实、饱经沧桑贫苦的农村妇女形象。《母亲节感怀》一诗可比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只是在情感的密度,语言的铺排,复沓方面弱了一些。作者写“一年里有一个不确定的日子是您的生日∕还有那个确定的日子是您的忌日”,说出了多少儿女心中的愧疚和负罪感。为人子女的我们有多少人清晰准确地记得自己母亲的生日?在失去母亲时无数人才垂泪顿足,追悔莫及。与其这样,不如在母亲健在时好好尽孝,让天下的母亲和儿女都少留遗憾。诗歌用这样对比的手法,对读者心灵的拷问厚重持久,语言深沉有力。此外还有《雪》一诗中的母亲形象:“老妈妈满是褶皱的脸上∕一滴泪都没有∕飘在额前的几缕白发∕如雪”。这样的母亲形象,常常让我们看得泪流满面,长久地震颤着我们的心灵。这样的母亲形象,也是中国广大农村千千万万吃苦耐劳,含辛茹苦拉扯儿女的母亲形象,她们是中国的脊梁,她们是最伟大的母亲。一个心里时刻装着母亲的诗人,他的心里,必然时刻装着感恩,仁爱之心,也是一个值得受人尊敬的诗人。
虎发仁的诗执着于追思自己的人生轨迹。《发信人》一诗写诗人少年时一次次投稿的经历,让每一个文学青年都想起自己曾经走过的无比熟悉的追梦之路。虽然失败,但却无怨无悔,执著坚守,这一切都源于内心深处那份对文学的热爱,因为“他选择的,不只是一种生活∕这是他∕一生的守望”,从中我们也看到了作者的成长痕迹。《翔——一只飞鸟的断想》写“不能傲视苍穹∕那就心灵飞翔吧∕以天空的名义∕歌唱”,躯体的困顿还不可怕,比这更悲哀的是心灵失去自由,所以即使在人生处于低谷和失意之时,我们也要心若明镜,韬光养晦,以期再次蓄势待发。读这首诗,让人想到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的感叹,充满了生命的进取精神,可以看做作者人生的宣言书。
虎发仁的诗依恋于对故乡风物的细致描绘。作者对养育自己的故乡的村庄,田野,一草一木,四季交替都充满了深情,又无比熟悉。《春天的柳枝》一诗用第二人称“你”来写春天的柳枝,抓住了表现春景的这一典型物象,并且通篇用拟人的手法,如情人间的呢喃絮语,温暖醉人。《立春》写“一位村姑紧了紧头上的红丝巾∕满满两桶结了冰花的山泉水∕荡漾在她的肩头”,画面动感十足,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明净的玻璃窗,剪纸和冰花∕开的红白分明,晶莹透亮∕热乎乎的炕头上∕小儿酣梦正香”,通过写一家男女老少的活动来描绘西北农村人们在冬去春来时一天的生活场景。诗句用白描手法,将美好的农家小院生活描绘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让人想起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雪》这首诗写“我洗干净的脚∕刚好不踩脏这洁净的雪∕可洁净的雪在哪儿呢”“落雪无痕∕窗玻璃上∕满是尘埃的脚步”揭示了一种生活的哲理:在现实中,往往是洁净污垢共存,高尚与肮脏同在,它们在时光交替中此消彼长,演绎现实社会和生活的本真。《一片树叶》“狂乱的扫把收拢这个季节”写季节的轮回,时光,生命的流逝。“一枚小小的叶片∕温热了一家老小∕一个冬天的炕头”,摆脱了以往诗词写秋叶时悲叹生灵凋零的失落调子,而赞美秋叶作为燃料,“化作春泥更护花”,温暖了千家万户的炕头。《草的四季》写“冬日的蓬头垢面∕渴望一把火∕做一个春梦”,用“蓬头垢面”形容秋天枯草萧索的样子,令人耳目一新,后两句化用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境,赋予了古诗以新的生命与活力。《衙下》一诗写故乡的民俗,历史,自然风光,将海甸峡,紫松山,貂婵,寺洼文化,拉扎节等尽入笔端,融写景,状物,抒情于一炉,表达了对故乡的依恋和热爱之情。作者深情回忆自己的童年是“在拉扎节的酒香和∕花儿会的歌声中沉醉的∕少年”。《小镇,那盏昏暗的路灯》让人想起余光中《乡愁》,小时候“一盏灯∕驱散了一个孩子心中的阴影”,长大“那盏路灯就是∕妈妈的眼睛和温暖的家”。《西部,西部》一诗开头想象新奇大胆,有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新奇,表达了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热望。《记忆中的窑洞》一诗以景物描写取胜,将“红沙柳”比作“父亲的头发”,写擦亮的“镰刀”而想到“草垛”,写父亲的水烟瓶,倾吐生活的“忧伤和痛”,都起到了一种为岁月留声存像的表达效果。
愿虎发仁在官场和自然之间诗意行走,坚守心灵的家园,创作出更多优秀之作,来歌咏这片热土。
http://s4/mw690/001nExYzzy6OHMJeu1J03&690
虎发仁,男,甘肃临洮人。现任定西市环保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