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宿敌

标签:
杂谈 |
嘻嘻。。这个宿敌,是不是所有孩子的公敌啊!无论哪朝哪代,父母好像总是能够找到优秀的“别人家孩子”来做自家孩子的榜样。这个愿望是多么美好!可是很多时候,美好的愿望并不一定带来美好的结果,有时候反而会形成反作用。很多孩子会认为父母只是抬出一个他一定打不过的人来和他打擂台,打不过怎么办?幸好他可以选择不打,也就是从此对父母类似的话听而不闻;更有的孩子干脆选择直接把擂台赛的幕后大老板当对手,于是会与父母对着干,父母说东他偏往西。在这种情况下,“别人家孩子”成为了孩子的宿敌就不稀奇了。
这大概是无作为式沟通的一种典型表现。父母往往只是将“别人家孩子”的优秀表现,这个“结果”告诉了孩子。可为什么“别人家孩子”会有这些表现呢?作出这些表现的前提又是什么呢?其实这个前提父母也许都不清楚,因为父母的教育行为才是这个表现结果的本质原因。说白了,“别人家孩子”的优秀表现是因为“别人家父母”的优秀培育行为。
而对比赏识,则正好是反其道而行之。对比赏识借用孩子本身或父母曾经有过的缺点与孩子现在的行为表现做比较,从而达成对孩子现在行为的赞誉。例如,孩子以前总是在放假的最后时间再匆忙的把作业凑和赶着做完,然而这个周末突然回家后就开始写作业,很快就把作业写完了,父母看到这个现象后,就对孩子说:“看到你这么快就把周末的作业做完了,妈妈就想起妈妈小时候总是喜欢先玩,然后把作业放到最后才做,结果,妈妈的作业总是因为着急而做不好,被老师批评,也使得妈妈的成绩老是不能提高,不仅这样,结果回想起来,其实因为有作业没做完,妈妈也没有痛痛快快的玩好。现在看到你这么快把作业做完了,看来你比妈妈当时聪明多了,因为妈妈后来也像你现在一样,放假的时候先把作业做完,结果作业不仅比以前写得好,而且学习成绩也提高了,老师开始经常表扬妈妈,同学也开始羡慕妈妈了,最重要的是因为作业做完了,于是妈妈玩的就特别开心。但是妈妈那时候要比你大好几岁,你这么小就能这么做简直是太聪明了。你这样下去,不仅老师会越来越喜欢你,同学越来越羡慕你,而且你这么快的做完作业去玩的也一定比妈妈更开心。妈妈相信,这样下去,你未来工作后,工作和玩都一样会很快乐,会比妈妈强得多得多。”
而且这种对比有因有果,直接作用于孩子本身,以孩子自身的优秀表现为榜样,能够有效促进孩子持续的优秀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