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索折射出国人的心理现状

标签:
人肉搜索fbi心理学培训文化 |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普及,“人肉搜索”的社会影响也日益显现。近年来,中国各地立法机关纷纷出台各类网络信息管理地方性法规,尽管法规起草部门一再表示,这些条款主要是为保护当事人个人隐私,并不是“针对‘人肉搜索’”。但是一些专家却认为,类似的条文其实就是试图在控制“人肉搜索”上取得突破。
http://www.psychinese.com/uploadfiles/study/2010-6/2010060316235167176.jpg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网络与信息系统擅自发布、传播、删除、修改信息权利人的相关信息。”5月25日,由浙江省政府提交省人大常委会初审的《浙江省信息化促进条例(草案)》中的这条内容引起了媒体和网民的广泛关注。有媒体将其解读为:这是对近来备受争议的恶意“人肉搜索”行为的立法禁止。
“该条文主要是为保护当事人个人隐私,并非针对‘人肉搜索’。”草案的起草部门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信息化推进处处长吴君青说。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法规处处长陈建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一再强调:“没有这个说法。我们还没有开始释义,是他们自己解读的。”
尽管起草单位一再否认,但部分法律专家和网民则坚持认为,这条地方性法规是政府试图通过立法控制“人肉搜索”。
美国《洛杉矶时报》曾经这样生动的描述了国人的人肉搜索:中国最有名的侦探机构中的私家侦探很少睡觉,一直在无情地追寻猎物,让国际刑警组织都黯然失色。而且他们还是免费的。但在你考虑雇用他们之前,有一点比较困难。这些侦探都是网络在线人群,数百万人共同工作进行“人肉搜索”。这种方法融合了最先进和最古老的战术,而且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网络义务警员参与进来。
这样看来,人肉搜索应该是源自中国的产物。为何国人对此如何热衷,让美国的FBI都黯然失色?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下:
第一,人们社会认同的需求。网络世界是一个小小的社区,也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那么,在现实生活存在的社会比较、社会认同等,也必然会在网络世界中存在。网络从一定意义上反应了人们的价值取向,人们在网络上和人交流沟通时,也同样希望自己的言论、所体现的价值观,能够得到其他人的认同,获得积极的个人评价以及社会评价,即社会认同。所以在人肉搜索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的人都是对同一件事情持有同样的观点和价值取向,他们在搜索的过程中相互表达、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看运河以获得者得其他人的扶持。在此过程中,如果有人提出质疑或抨击,获得消极的评价。由此可见,人肉搜索是共同价值观的分享,提供了满足社会认同需求的一条途径。
第二,人们的窥私欲。不可否认,窥私欲是人肉搜索的社会心理基础。即使是出于道德审判目的的人肉搜索,它所依赖心理基础仍旧是窥私欲。在人肉搜索的过程中,会面对大量的搜索信息,参与的人员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提纯和筛选。通过种种信息来找到确切相关的真实资料,这过程即是对他人隐私的挖掘、组织、分析。人们在人肉搜索的过程中,通过对陌生人信息的检索,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窥私欲。
第三,人们的从众心理。个体具有跟从群体行为的倾向,即当个体发现自己的行为或观点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就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而这压力促使他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行为。被人肉搜索的事件或人物,通常都会是那段时间的社会焦点。于是我们能够发现,有些人原先不了解这件事情,但当他发现周围的群体都在讨论或参与这件焦点事件的时候,他也会选择关注、了解、甚至参与;而有些人原本已经了解这件事情但他发现他所持的观点与大多数人相悖时,他会迫于由于与群体不一致而产生的心理压力来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也参与到搜索的行动中。无论是上述哪种情况,都是人们的从众心理在影响着他们的行为,通过和群体进行相同的行动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与和谐。
第四,人们的道德观。被人肉搜索的对象,通常都是与社会公义相背的人物、事件。它们有些违反了主流的道德规范。如“北飞候鸟”;有些挑战了社会的公信力,如华南虎;而有些则怀民族命运、社会利益相违背,如圣火事件、辱骂灾民等。这些事件都与人们所拥有的道德观相抵触,于是引起了人们的不满甚至愤怒。他们希望通过人肉搜索的这种方式,将社会大众聚集起来,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和情绪能量,对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以维护社会的道德秩序。通过这样的方式,个体舒发了自己的情绪,也使得自己被打破了道德观、价值观重新获得平衡。
第五,人们的孤独感和情绪的传染性。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不如从前那么亲密和热烈,这为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带来了一定的孤独感。于是当一件事情或一个人在虚拟的世界中成了公众观察、议论的焦点时,个体与陌生人之间就有了共同的话题,更多的交流,从而弥补了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孤独感。另外,情绪也有其传染性。当面对违背传统道德观、价值观的事情出现的时候,个体会产生不满情绪。而当拥有忿满情绪的人聚集在一起时,这种消极的情绪在彼此之间传递、累积,聚合了巨大的能量,从而导致个体说出极端的话或做出极端的行为,“人肉搜索”转变成了“网络暴力”。
第六,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压力。网络世界常被称为是虚拟的世界,但是人肉搜索的对象却是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发生的。所以,这些事件具有现实有利于活的典型性。由于网络本身的隐藏性,个体往往能够通过网络来释放其在现实生活中所面对的压力。那么同样,在人肉搜索过程中,个体也藉此来释放对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类似事件的不满以及体验到自己维护社会道德而产生的“自我实现”感。
人肉搜索背后反映的是复杂的社会心理,包括从众心理、社会认同需求、道德观、价值观、甚至是窥私、暴力欲等等。绝大多数人肉搜索的初衷都是善意的,都是基于正义感。但是,由于网络的隐藏性和人们复杂的心理因素,往往那些善意的初衷,到最后由于没有受到很好的控制而矫枉过正。所以,面对人肉搜索,我们不应当一味地抨击和制止,而是应当加以适当地控制和引导。如对人肉搜索的范围进行界定、强调对他人隐私和权利的尊重等,以避免对无辜的非当事人造成骚扰或者避免“网络暴力”的产生。
第一,人们社会认同的需求。网络世界是一个小小的社区,也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那么,在现实生活存在的社会比较、社会认同等,也必然会在网络世界中存在。网络从一定意义上反应了人们的价值取向,人们在网络上和人交流沟通时,也同样希望自己的言论、所体现的价值观,能够得到其他人的认同,获得积极的个人评价以及社会评价,即社会认同。所以在人肉搜索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的人都是对同一件事情持有同样的观点和价值取向,他们在搜索的过程中相互表达、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看运河以获得者得其他人的扶持。在此过程中,如果有人提出质疑或抨击,获得消极的评价。由此可见,人肉搜索是共同价值观的分享,提供了满足社会认同需求的一条途径。
第二,人们的窥私欲。不可否认,窥私欲是人肉搜索的社会心理基础。即使是出于道德审判目的的人肉搜索,它所依赖心理基础仍旧是窥私欲。在人肉搜索的过程中,会面对大量的搜索信息,参与的人员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提纯和筛选。通过种种信息来找到确切相关的真实资料,这过程即是对他人隐私的挖掘、组织、分析。人们在人肉搜索的过程中,通过对陌生人信息的检索,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窥私欲。
第三,人们的从众心理。个体具有跟从群体行为的倾向,即当个体发现自己的行为或观点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就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而这压力促使他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行为。被人肉搜索的事件或人物,通常都会是那段时间的社会焦点。于是我们能够发现,有些人原先不了解这件事情,但当他发现周围的群体都在讨论或参与这件焦点事件的时候,他也会选择关注、了解、甚至参与;而有些人原本已经了解这件事情但他发现他所持的观点与大多数人相悖时,他会迫于由于与群体不一致而产生的心理压力来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也参与到搜索的行动中。无论是上述哪种情况,都是人们的从众心理在影响着他们的行为,通过和群体进行相同的行动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与和谐。
第四,人们的道德观。被人肉搜索的对象,通常都是与社会公义相背的人物、事件。它们有些违反了主流的道德规范。如“北飞候鸟”;有些挑战了社会的公信力,如华南虎;而有些则怀民族命运、社会利益相违背,如圣火事件、辱骂灾民等。这些事件都与人们所拥有的道德观相抵触,于是引起了人们的不满甚至愤怒。他们希望通过人肉搜索的这种方式,将社会大众聚集起来,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和情绪能量,对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以维护社会的道德秩序。通过这样的方式,个体舒发了自己的情绪,也使得自己被打破了道德观、价值观重新获得平衡。
第五,人们的孤独感和情绪的传染性。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不如从前那么亲密和热烈,这为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带来了一定的孤独感。于是当一件事情或一个人在虚拟的世界中成了公众观察、议论的焦点时,个体与陌生人之间就有了共同的话题,更多的交流,从而弥补了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孤独感。另外,情绪也有其传染性。当面对违背传统道德观、价值观的事情出现的时候,个体会产生不满情绪。而当拥有忿满情绪的人聚集在一起时,这种消极的情绪在彼此之间传递、累积,聚合了巨大的能量,从而导致个体说出极端的话或做出极端的行为,“人肉搜索”转变成了“网络暴力”。
第六,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压力。网络世界常被称为是虚拟的世界,但是人肉搜索的对象却是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发生的。所以,这些事件具有现实有利于活的典型性。由于网络本身的隐藏性,个体往往能够通过网络来释放其在现实生活中所面对的压力。那么同样,在人肉搜索过程中,个体也藉此来释放对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类似事件的不满以及体验到自己维护社会道德而产生的“自我实现”感。
人肉搜索背后反映的是复杂的社会心理,包括从众心理、社会认同需求、道德观、价值观、甚至是窥私、暴力欲等等。绝大多数人肉搜索的初衷都是善意的,都是基于正义感。但是,由于网络的隐藏性和人们复杂的心理因素,往往那些善意的初衷,到最后由于没有受到很好的控制而矫枉过正。所以,面对人肉搜索,我们不应当一味地抨击和制止,而是应当加以适当地控制和引导。如对人肉搜索的范围进行界定、强调对他人隐私和权利的尊重等,以避免对无辜的非当事人造成骚扰或者避免“网络暴力”的产生。
前一篇:利用心理学,告别考试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