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慈心观

(2010-06-08 09:10:17)
标签:

佛陀

慈心观

郭健手札

静心

杂谈

分类: 瑜伽舞动

慈心观(Metta-Bhavana)

   若要修行慈心观(慈梵住),首先必须了解不应对异性之人(livgavisabhaga)及死人(kalakata-puggala)修行。

   对单独一个人散播慈爱时,不应选取异性者作为对象,因为可能会对该异性者生起贪欲。然而,在达到禅那之后,则可以对群体的异性修行慈心观,譬如:「愿一切女人得到安乐。」若选取死人作为对象,你将无法达到慈心禅,所以,无论何时皆不应对死人修行慈心观。

应当对以下四类人修行慈心观:

一、你自己(atta);

二、你喜爱的人(piya);

三、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majjhatta);

四、你讨厌的人(veri)。

  然而,最初时,你应只对自己及你所敬爱的人修行慈心观。这意味着:最初的时候还不应对下列几类人修行:

一、你不喜爱的人(appiya-puggala);

二、你极亲爱的人(atippiyasahayaka);

三、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majjhatta-puggala);

四、你讨厌的人(veri-puggala)。

    你不喜爱的人乃是不做对你或对你关心之人有益之事的人。你讨厌的人乃是做出对你或对你关心之人有害之事的人。刚开始时,很难对这两类人培育慈爱,因为往往会生起对他们的瞋恨。开始的阶段,向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培育慈爱也是困难的。至于你极亲爱的人,一旦你听到他们发生了某些事情,你可能会太执着他们,甚至为他们哭泣,因而内心充满关怀与悲伤。所以在最初的阶段,不应以这四类人作为对象。然而,达到禅那之后,你就能以他们作为修行的对象来培育慈爱。

    即使修行了一百年,你还是无法以自己为对象而达到禅那。那么,为什么一开始就要对自己修行慈心观呢?这不是为了达到近行定,而是因为培育对自己的慈爱之后,你就能推己及人地设想:正如你想得到安乐,不愿受苦,想得到长寿,不愿死亡;其它一切众生也同样想得到安乐,不愿受苦,想得到长寿,不愿死亡。如此,你就能培育愿一切众生安乐幸福的心。佛陀曾说:

「Sabba disa anuparigamma cetasa,

Nevajjhaga piyatara-mattana kvaci.

Evam piyo puthu atta paresam,

Tasma na himse paramattakamo」(Samyutta-1-75)

「即使一个人用心找遍十方的任何角落,

也找不到一个自己爱他的程度超过爱自己的人。

同理,十方所有众生爱他们自己超过爱别人;

因此,愿自己得到安乐的人不应伤害别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