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郭健老师·生命关怀
郭健老师·生命关怀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2,100
  • 关注人气:2,14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分享“一片废墟”的博文-《广义相对论》

(2009-03-15 10:56:57)
标签:

杂谈

分类: 生命关怀

 广义相对论

 

[原文]:

    恩格斯概括:“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用别的术语来表述,也可以称为精神与物质、意识与物质、主观与客观、心与物等等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即意识与物质)何者是本原的,何者是派生的?或者说,何者是第一性的,何者是第二性的?按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就划分为两大派别。凡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即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就属于唯物主义(materialism)。凡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即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就属于唯心主义(idealism)。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奠定了经典物理学基础的经典力学,不适用于高速运动的物体和微观领域。相对论解决了高速运动问题;量子力学解决了微观亚原子条件下的问题。相对论颠覆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空间”等全新的概念。

   狭义相对论最著名的推论是质能公式,它可以用来计算核反应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并导致了原子弹的诞生。而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引力透镜和黑洞,也相继被天文观测所证实。

   在爱因斯坦以前,物理学家一直认为质量和能量是截然不同的,它们是分别守恒的量。爱因斯坦发现,在相对论中质量与能量密不可分,两个守恒定律结合为一个定律。他给出了一个著名的质量-能量公式:E=mc^2,其中c为光速。于是质量可以看作是它的能量的量度。计算表明,微小的质量蕴涵着巨大的能量。

 

[小括]:

   精神与存在,物质与意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

   质量与能量密不可分,质量-能量公式:E=mc^2,其中c为光速。于是质量可以看作是它的能量的量度。计算表明,微小的质量蕴涵着巨大的能量。

 

[推理、略释]:

  “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我们研究不到它,但我们只要研究出运动就可以找出精神来源来。这个为间接推理。精神=运动。

  “质量和能量密不可分,质量-能量公式:E=mc^2。”质量为物质,我们可间接推出:(物质)质量=能量。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岂不得出精神是高速运动绝对的存在?静止是相对的,但如果我们不在相对静止的立场上,我们怎能看见运动?那么静止也是绝对的了。两个绝对,总在相互转化,从静止到运动,从运动到静止;世界就是这种关系。

   根据伽利略原理:运动是可以离开力的作用独立存在的,但克服阻力(静止)的需要,则需要力的作用维持运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因素。阻力(静止)绝对存在,所以运动绝对需要力来维持。力产生于能量,所以说精神离不开物质,物质产生精神。

   另外,根据动能定理,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也即具有能量。运动的物体能将其运动转为能量。而根据物体在接近光速或等于光速的运动情况下,物体的质量凭空增加,则直接说明运动能产生物质,即精神产生物质。

   有静止的地方就有运动,有运动的地方就有静止,则物质只是运动在相对静止的某一域里面的特殊形式。两者对立统一,没有物质,就没有所谓的精神;没有精神,也就没有所谓的物质;这个就是谁也离不开谁了。

   能量可以都转化为运动,运动可以都转化为能量。质量可以都转化为能量,能量可以都转化为物质。能量为运动与物质的中转形态。其中物质可以都转化为能量,只在公式提出来,当今的科学还没有能力证明,但我们却不可以直接否定它,说它不存在。

   传统阴阳观点认为:阴极生阳,阳极反阴,此乃一循环,无所谓好与坏。正如武术家之谓至刚至柔、至柔至刚;不论修练至刚的武术,还是修练至柔的武术,只要到达它的最高境界,都是刚柔并济,圆成完美的!大忌者,自泥刚与柔。

   据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观,我们在寻找一种统一,‘万物与我并一’ 的关系,爱因斯坦晚年就致力于此。这种统一是物质转为运动、运动转向物质的变化,实现这种转化的自由,或许是吧。变化之道,在周易里了。

   所谓“物物而不物于物”与“主以意识能动性作用于物质”而不“主以物质(习惯惯性)改变人的主观能动性”相同。认为物质绝对静止,如那权威教条,那我们的主观意识只能服从于教条,这就是束缚了;这个是忽略了人的主观能运性的原故。

   有创造才有毁弃,有毁弃才有再创造。认为所创造不可毁,也即忽略了再创造,忽略了意识的能动性;是被所创造的一切所拘执也,故谓为物于物。无住、无执法乃言于物物,毁弃与创造当机立断,承认运动绝对故,是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服从于实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