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母亲出言不敬怎么办?新观察20期 成功案例
(2009-01-09 16:29:10)
标签:
孩子礼貌母亲办法教育 |
分类: 《家庭教育新观察》第二十一期 |
成功案例
第一节课:
实话实说
讲述人:段女士
我的儿子汪洋只有10岁,刚上五年级,就不听我的话,经常顶撞我,说话很噎人,很难听,有时像是在训斥仆人,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你烦不烦啊,少说两句行不行”、“唐僧”、“我就不”、“老冒”、“笨猪”、“少来”、“你不懂,别问了”等,甚至还有更难听的,“……看会儿电视都不让,烦死人了,三八。”,可是他的爸爸常替孩子说话:“好不容易放假,多玩会儿就多玩会儿吧,你干吗唠叨个没完?”为此我们曾大吵了一通。有时汪洋竟然当着外人的面跟我来劲,我打了他几次,可他还是老样子。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第二节课:
实案分析:
1、汪洋模仿同学对妈妈的态度。汪洋原来比较听话。有几次,他看到同学因为妈妈接晚了一点就闹情绪,训斥自己的妈妈,而那个妈妈不仅没有批评他反而一个劲地陪笑脸,这让他感到很好玩,也很过瘾,觉得他们很有个性、很勇敢,不知不觉也开始对妈妈说话不礼貌了。
2、自我膨胀,挑战权威。这个年龄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膨胀,表现欲增强,而父母的弱点和缺点日益暴露,权威性开始下降,尤其是在他顶撞妈妈几次之后,发现妈妈也不敢把他怎么样,就更大胆的向妈妈的权威挑战了。
3、汪洋对有些话的意思还不太明白。汪洋毕竟只有10岁,对很多事情还是一知半解,对有些词语还不太明白。比如,“三八”这个词他就是从同学的口中和电影、电视的对白中学到的,并不知道这个词是对女性的嘲弄和轻视,跟着学说,只是觉得好玩,看到妈妈生气自己心里很得意,没想到会伤了妈妈的心。
4、妈妈的话的确有些太多。段女士的话有些不节制,简单的一个要求附带了那么多的道理和情绪。如今的孩子几乎都反感父母的这种方式:要求+哄劝+说教+威胁+命令+指责,原本很简单的事弄得很复杂,说得越多,说明你越无奈,孩子就越烦,顶撞和争吵也就在所难免了。
5、妈妈的宽容和爸爸的态度无形中纵容了孩子。宽容并没有错,错在妈妈的宽容在孩子看来误以为是迁就和软弱,是妈妈误导了孩子,没有尽早使孩子认识到这种行为是不礼貌、没有教养和不孝敬的表现,没有及时坚决的制止,使孩子认为妈妈可以攻击和嘲弄。孩子的父亲可能觉得妈妈管得太多,太唠叨,小题大做,同时也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没有及时地维护妻子的尊严,导致孩子轻视母亲,无形中纵容了汪洋,使妻子在孩子的心中的威信大打折扣,难以对孩子施加教育和好的影响。
第三节课:
父母对策:
1、严肃而平和地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孩子伤害母亲和母亲伤害孩子一样,都是无意的。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和孩子都忽略了对方的感受。妈妈应该及时告诉孩子自己的心理感受,让孩子了解到他不礼貌的话语让自己很伤心失望和难过,孩子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自然会检讨收敛的。
2、帮孩子分析那些话是不礼貌不该说的。孩子对礼仪规范还不十分了解,一旦表现出不敬的言语和行为,一定要严厉的告诉孩子,对妈妈有意见可以提出来,而且你要知道你在说什么,对似懂非懂且有攻击性的话不要乱说。
3、不要用语言刺激孩子。对孩子别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孩子也是有情感、情绪和尊严的人,对我们不敬,有时也是因为我们的话语刺激了他,让他感觉到我们总是在管制他,干涉他,没有尊重他。指责、抱怨、不信任、命令、说教,孩子一下很难接受这么多负面的信息,只能用反抗给自己挽回一点面子。
4、让丈夫和自己站在一起。段女士一定要说服丈夫和自己结成同盟,发挥丈夫在教育孩子中的作用,互相维护,有不同意见私下协商解决,不能相互拆台。
此文发表在《婚姻与家庭》下半月刊11期
陆传文老师:世中佳绩教育顾问公司专家顾问
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世中佳绩家庭教育专家,长期从事家庭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曾在北京、吉林、山西、云南、广州等地举办家庭教育专场讲座,深受家长欢迎。他善于与家长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解决家长教育子女困惑与迷茫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成功案例,深得中小学生家长的信赖和孩子的喜欢。现为《婚姻与家庭》专栏作家
博客:laolu 远在心中
电话:64445307